秦軍伐鄭
晉文公六年(前631年)合圍鄭國之役,秦穆公不告而別,導致秦晉之間的矛盾開始擺到了臺面上。但是由于晉文公本人有求于秦,一直都隱忍沒有發作,之后的幾年秦晉兩國之間也算是平安無事。然而到晉文公九年(前628年),隨著晉文公的去世,兩國之間的矛盾便開始爆發了,引爆兩國矛盾的依然是鄭國。
這年二月,鄭文公去世。駐守新鄭的秦國大夫杞子寫密信給秦穆公說,鄭國人讓我掌管新鄭北門的鑰匙,可速派大軍偷襲鄭國,我們里應外合,就可以一舉拿下鄭國。秦穆公收到信后,很是激動,可是又擔心晉國干預,因此不敢輕舉妄動。直到這年十月初十,稱霸不到五年的晉文公撒手人寰??吹綍x文公死去,秦穆公心里不住地竊喜,暗說這中原霸主終于輪到我了,這次說什么也不能幫你晉國了。于是就找到蹇叔去問,可不可以趁這個機會伐鄭。
蹇叔聽了秦穆公的想法立即勸阻道:“秦與鄭相隔千里,你勞師遠征,到了鄭國之后人困馬乏,根本不可能取得偷襲的效果的。大軍數萬人千里行軍,怎么可能不走露風聲,鄭國得到消息有了防備,更是難以攻取。而你出動兵馬行軍千里,結果無功而返,軍人們是會有意見的?!笨墒乔啬鹿吘鼓昙o大了,總覺得時日不多,一貫謹慎的他還是想過一過這霸主的癮,堅決不聽蹇叔的意見。他認為晉國和鄭國都處于國喪期間,因此肯定防備松弛,這個時候不去伐鄭,還要等什么時候?
此次秦穆公派出的將領有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蹇叔看勸阻秦穆公不住,心里憂慮,就在軍隊出征時哭哭啼啼地去給孟明視和自己的兩個兒子送行。他先是拉著的孟明視的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道:“孟子啊,這次恐怕就是咱們最后一次見面了,一路上多保重吧”。
秦穆公聽了之后很是生氣,大軍出征的時候你說這不吉利的話,于是就派了人去責罰蹇叔說:“我看你是老糊涂了吧?瞎嚷嚷什么?我告訴你,孟子最少能活六七十歲,他死的時候,你墳頭上的樹都已經兩丈粗了!烏鴉嘴!”
蹇叔還挺固執,又去拉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哭著說:“兒啊,如果非去不可,到崤山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了。崤山有有兩座山陵,它的南陵,是夏后皋的墳墓;它的北陵,是文王在那里避過風雨的地方。晉國人很可能會在那里設伏,千萬要注意??!”秦穆公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趕緊把他拖了下去,軍隊這才順利地出發了。
事情也果然如蹇叔所預料,秦軍的行動還真就被鄭國人知道了。也怪秦軍過于自信,總覺得這次伐鄭相當于是公費旅游,自己有人在鄭國做內應,干掉鄭國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有了這個想法,便一路上嘻嘻哈哈,把什么事兒都不放在眼里。這年冬天,秦軍路過成周的北門,按照慣例,諸侯軍隊行經京師,需要脫帽行禮。秦軍倒是也照辦了,除了駕車的御者之外,所有人都下車,朝著成周的方向致敬。但這個行禮卻很不莊重,行禮的同時車還在繼續往前走,大多數的人基本上就是扶著車比劃了一下,然后就馬上就跳上車去。
當時聽說秦軍路過,周襄王就帶了自己的小孫子王孫滿在城頭上觀看,看到秦軍這么不莊重很是生氣。倒是王孫滿很是不屑地說道:“秦軍軍紀散漫,行禮不莊重,可見主將有多輕率。都要上陣作戰了還都這么大大咧咧滿不在乎的樣子,看樣子他們是必敗無疑了?!?/p>
秦軍在到達滑國地界時,恰好有鄭國的商人弦高到成周做買賣,遠遠地瞧見有一支軍隊嘻嘻哈哈地開拔過來,就知道要出大事兒了。慌忙之中,他趕緊派了人回去給國人報信,而自己則冒充鄭國使者去拖住秦軍。他把要販運到成周的貨物都拿出來,迎上秦人說道:“寡君聽說貴軍要行經敝邑,特派下臣前來犒勞貴軍。寡君說只要您在敝邑駐扎一日,我們白天就給你們供應糧草,晚上替你們站崗放哨,還請貴軍不要推辭。”
秦軍一聽這話面面相覷,難道鄭國人這么快就知道我們的行蹤了?這可怎么辦?鄭國一旦有了防備,可就沒那么容易打了。三名主帥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弦高此時也是緊張的很,他所販賣的東西總共就那么點,獻給秦軍的一共有四張熟牛皮,十二頭活牛。秦軍那么多人,三百乘戰車,合計下來有兩萬多人。十二頭牛,別說是一日的供應了,一人啃一口都不一定夠。萬一要被秦軍看穿了,自己小命不保不說,秦軍加速前進,趕去送信的人可能都會被追上,到時候一切都完了。
可是秦軍到底是心虛,這么明顯的破綻根本沒有引起他們的懷疑,他們已經認定了弦高就是鄭國的使者,腦子里轉著彎一直在想的是如何應對這個使者。這時孟明視恰好看到滑國的都城就在不遠的地方,于是趕緊打了個哈哈:“嗨!就不勞貴國費心了,我們呀,是來打滑國的,要不就請您留下來觀戰如何?”
然后秦軍果然就開始攻打滑國,沒用了多長時間就把滑國給滅了?;瑖艘彩潜吡?,沒招誰沒惹誰就這么突然來了一伙人把自己家房子全拆了,真是躺著也中槍,找誰說理去啊!秦國人攻下滑國之后,對著弦高說,您看我們也打完了,您請回吧,就不送了,您慢走,連哄帶趕地把弦高送了出去。
再說鄭國方面,剛剛即位的鄭穆公子蘭接到消息之后,起初還不怎么相信,就派人去杞子駐地去查看,發現他們果然是厲兵秣馬準備作戰了。鄭穆公倒吸了一口涼氣,真實天佑鄭國,保佑我鄭國免遭滅頂之災??!
但是鄭國也不敢得罪秦國,于是就一方面派人去向晉國求救,一方面派了皇武子前去辭謝秦人?;饰渥拥搅饲貒剀婑v地對杞子三人說:“各位久居鄭國,功高勞苦,寡君實在是感激不盡。可是寡君風聞各位要離開鄭國,實在不解,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招待不周?鄭國是一個小國,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還望海涵。如果各位一定要走,寡君也不便強留。倒是鄭國有一處原圃(河南中牟鄭國獵場),里面有各種珍奇怪獸,物種品類和秦國的具囿(陜西鳳翔境內的獵場)一樣豐富,大家可以去打一些土特產帶回秦國。”
杞子一聽心想完蛋了,鄭國人已經知道我們的計劃了,這下計策可全泡湯了。但是表面上還是恭恭敬敬地說不必了不必了,我們簡單收拾一下就走,拿那么多東西路上也不方便不是?離開鄭國的杞子,逢孫和楊孫三人也不敢回秦國。計策是他們獻的,如今事情敗露,大軍遠道而來無功而返,秦穆公必然會把責任扣在自己身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我們叛逃去也,三人分頭行動,杞子去了齊國,而逢孫和楊孫二人則跑到了宋國。
崤之戰
晉國此時還正在喪期,晉文公的尸骨還未入殮,在接到鄭國的求援之后,五軍將佐迅速集結了起來,商議對策。一直對秦國持強硬態度的先軫大喝道:“真是天賜良機?。∥覀円欢ㄒ眠@個機會狠狠地教訓教訓他們,要把他們打疼了,讓他們再也不敢覬覦中原?!?/p>
下軍將欒枝有些疑慮:“秦君對先君有恩,先君尸骨未寒,就攻打對他有恩的人,你眼里還有先君嗎?”
先軫厲聲反問道:“晉國有大喪秦國不來吊喪也就罷了,反而要攻打我們的同姓國家,是他們無禮在先,跟他們還講什么恩惠?更何況,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為子孫后代謀福利,這才是對先君最好的報答!”
先軫如此堅持,眾人也無話可說,只能聽從。晉國整頓三軍,傾巢出動。還未成年的晉襄公被五軍將佐裹挾著,將喪服染成黑色,以梁弘為御戎,萊駒作為車右,前去迎擊秦軍。
先軫是一個極有謀略的軍事家,在他主政期間,所有作戰都會經過精密部署,盡可能以最小的損失取得最佳的戰績,這次也毫不例外。早年晉惠公遷徙到伊洛流域的陸渾之戎至少有兩支:一支是晉惠公的母族允姓之戎,還有另一支是姜姓之戎。先軫此次就動員了姜姓之戎,與晉軍緊密配合,共同作戰。作戰地點選定在秦軍班師的必經之路——崤山,作戰的方式也選擇了與以往兩軍對陣進行車戰完全不同的形式——埋伏戰。
在秦軍路過崤山之前,晉軍埋伏在崤山山谷的北側,姜姓之戎埋伏在山谷南側。秦軍行至此處的時候雖然都垂頭喪氣無精打采,可是軍容還是一如既往地散亂。秦國軍人一臉的疲憊和憂愁,完全沒有預料到即將面臨的危險。而蹇叔囑咐他兒子的那些話估計他們也沒有想起來,只管往前趕路。當他們進入崤山山谷之后,猛然間聽到了一通鼓聲,所有人都愣了神,還沒搞清楚這究竟是發生了什么,就見滾木礌石石矢箭雨如螞蝗一般鋪天蓋地而來。
秦國軍人頓時都嚇傻了,幾百年來,中原大地上發生的戰爭從來還沒有以這樣的形式進行過。他們所熟知的戰斗形式,要么是像宋襄公所描述的那樣,兩軍對壘,不鼓不成列的君子之戰,要么就是以城墻作為依托的攻堅戰防御戰。即便是自號蠻夷的楚國,在與中原國家展開斗爭的時候,也都是按照既定的程序來進行的。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的的殲滅戰,這還是第一次。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原各國的軍隊都沒有防備埋伏的意識。在猛然遇到這種從來沒有過的戰爭形勢的時候,哪怕是訓練有素的不敗之師,也都會手足無措,更何況是這支軍紀渙散的軍隊呢。秦軍在晉、戎兩軍的夾擊之下猝不及防,毫無招架之力,頓時山谷中哭喊嘶叫的聲音震徹天地。秦軍四處逃散,卻囿于地形的限制無處可逃,人馬車輛互相踩踏碾壓,死傷不計其數。最終的結果,除了走在隊伍前列的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主將被晉軍生擒之外,所有將士無一人生還(匹馬只輪無反)。
前面提到過,秦軍此次出征的軍隊規模是三百乘。按照每乘配備七十五人的標準來計算,被聚殲在崤山山谷的秦軍將士足足有22500人。而當時的大國,保有的軍隊規模通常只有三軍。晉國之所以保有五軍的規模,是晉文公為了與卿族爭奪權柄的需要,晉國本身的經濟實力是無法供養五軍的常規戰斗力的。不久后的夷之蒐,晉國就因為無法供養這么多軍隊而裁汰了兩軍,繼續維持三軍的規模。
而按照此前所引用的數據,秦國的勞動力人口比晉國要少四分之一,常規保有三軍應該來說也是很吃力的。按三軍作為秦軍總規模來計算,秦國當時的軍人數量是37500人。也就是說,此戰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秦國常規戰斗力減員60%。春秋早期每乘配備的步兵較少,但通常也有35至45個人,這樣算的話,其比例應該在30%左右。即便是考慮到秦國一乘配備的兵力較少,按照最少的25人來計算,其減員的規模也達到了總兵力的20%。
因此,不管怎么計算,秦軍此次所遭受的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使得秦晉之間實力的天平開始傾斜,秦國終春秋一世,在與晉國的對峙中,始終都沒能占到上風。秦穆公運籌一世,終究因為在這件事情上的疏忽和急迫,最終葬送了自己盼望一生的霸主之夢。與此同時,這場殲滅戰也宣告了一直以來貌合神離的,所謂秦晉之好的正式終結。
從此以后,秦晉兩國就開始從表面歡好的親家,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掩藏在暗潮之下近二十年的秦晉利益沖突,終于撕破了最后一層遮羞布,正式擺上了臺面。而在國際上,秦國徹底倒向了楚國的一邊,一直到爭霸戰爭走向尾聲的時候,秦國幾乎都一直站在楚國的一邊,與晉國為敵。接下來的十多年間,秦國開始了對晉國瘋狂的報復,連綿不絕的秦晉戰爭,也在這一刻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