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滅了魏國,正虎視天下,要搶安陵君封地,對前來出使的唐雎不可一世的道:你給不給?并揚言: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唐雎怒發沖冠,說專諸刺王僚,彗星襲月;聶政刺韓傀,白虹貫日;要離刺慶忌,倉鷹擊于殿上,今天加上我,“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說罷,挺劍而起。
嬴政嚇得變了臉色,長跪而謝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當場啪啪打臉,過了兩千年還聽見面子掉到地上碎裂的聲音。
這事說明,上至君王,下到販夫走卒,面子都是保不準要丟的。
不過,同樣是丟臉,嬴政那位叫任好的祖宗,處理得可以說相當好了,非但挽回顏面,還得了個大度賢明的贊譽。
贏任好的面子是怎么丟的,又是怎么找回的呢?
1.
前628年,秦穆公(贏姓,名任好)得到了兩個令他振奮不已的消息:
其一,晉文公重耳去世。
其二,戍衛鄭國的秦國大夫杞子向穆公密報,說他們掌握著鄭國都城的城防,請穆公秘密派兵前來,里應外合,滅了鄭國。
鄭國處于中原腹地,是各國挺進中原的障礙,戰略意義十分重大,所以晉國要打,楚國要打。
秦國想要北上爭霸,也要打。
穆公想趁著晉國混亂,占個大便宜。
他興致勃勃的召來幾位重要謀臣商量此事,誰知道遭到強烈反對。
秦國右庶長蹇叔分析說:千里勞師,敵人怎么會不知道,何況為人戍衛都城,又要派兵偷襲,這是沒有信用,趁別人君主去世,輕啟戰端,這是沒有仁義!
并且鄭國中間隔著晉國,是一塊飛地,就是打下來,有什么用呢?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他料定晉軍必定出師!
秦軍襲鄭,由秦都雍(今陜西鳳翔縣)至鄭都(今河南新鄭縣),行程一千五百余里,中間還要經過桃林、肴函、轘轅、虎牢等數道雄關險塞。
蹇叔的分析切中要害,但秦穆公有他自己的看法。
打下鄭國,可以拿它和晉國換地,至于晉國嘛,他認為于情于理,他們都不會出兵。
秦穆公的理由也很充分,你們去世的國君都是我扶立的,人總要知恩圖報吧。
2.
出征主帥由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百里氏,名視,字孟明)擔任,蹇叔的兒子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擔任副帥。
出師之日,秦都雍城東門旌旗獵獵,秦國健兒們威武雄壯,喊聲震天,軍中將士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在他們看來,以秦國虎狼之師偷襲一個鄭國,還有內應,簡直就像去旅游一般。
這時蹇叔一生素裝,手拄龍頭杖而來,一頭銀發在烈日下熠熠生輝,當著全軍將士,大哭道:
“孟明!我今天見到你們出師,看不到你們回來了!”
這是一次哭諫,也是蹇叔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不過這種當眾勸諫的方式,一般人都不可能接受,何況是高高在上的君王。
秦穆公派使者對蹇叔罵道:“你知道什么?要是個中壽之人,你墳墓上的樹已經兩手合抱粗了。”
意思是你蹇叔已經老得昏聵不堪了!
蹇叔做了最后的掙扎,他對兒子白乙丙說:晉國必定在崤山用兵,到時候,我就去那里替你收尸吧。
他明白,秦國的對手,從來就不是鄭國,也不是新繼位的晉襄公,可惜啊,他不能以天地為棋盤,與那個人一較高下了。
3.
公元前627年,秦軍因為鄭國有了準備,滅滑而還。
四月初夏,軍隊路過澠池,越過了崤山,便是秦境,眾將士因為之前蹇叔哭師而緊繃的心,也漸漸放了下來。
到了崤山,東西兩面高山雄峻,山谷崚嶒,樹木叢雜,秦軍車馬不能通行,只能解驂下走。
白乙丙見兩谷之間僅有一線,地勢險惡,軍隊綿延數里,想起父親的囑咐,不由得膽戰心驚。
正要催促軍隊快走,卻聽見前方將士一陣驚呼。
峽谷前方,豎起一面晉軍大旗,兩旁山峰之上,出現了無數的晉軍。
他們像看著落入陷阱的猛獸一般,欣賞著自己的獵物。
孟明視大聲的呼喊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靜,秦軍準備退到開闊地帶,但為時已晚,身后煙塵滾滾,已無取路。
這場戰斗,不,應該是屠殺的指揮者先軫肅立在高崖上,旁邊安坐著墨缞治軍的晉襄公。
4.
當秦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秦國時,一向沉穩的秦穆公雷霆大怒,將案上器物掃在地上,摔得粉碎。他來回走動,看著諸位大臣惶恐的神色,不知道如何發泄心頭之恨。
八百年后,另一個不聽勸的君主袁紹,因為失了顏面,回去就殺掉了謀士田豐。
這樣做,心理上可能會舒服一點,但秦穆公發泄完情緒,選擇了更為艱難的方式,因為他明白,面子從來都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掙回來的!
過了幾天,秦國三將領因為晉文公夫人文贏(秦穆公女兒)勸諫,被晉襄公放歸。
三人回國這天,秦穆公著素服,率領群臣在郊外等候。
城外人山人海,皆是秦國百姓。當孟明視等衣衫襤褸出現在道路上時,秦國百姓憤怒了,失去丈夫兒子和父親的人們哭喊著,要三位將領償命。
人群中爆發一陣陣憤怒的呼喊,從四面八方飛來無數爛菜葉,臭雞蛋,砸在三人身上。
三人滿面血污,鐵青著臉,一言不發,心中除了慚愧,憤恨,大概還有絲絲的怨氣。
秦穆公在一片謾罵聲中,走到了三人面前,握住孟明視的手,大聲哭道:
“我不聽蹇叔的話,使得三位受辱至此,秦軍將士暴尸荒野,一切全是我的錯!”
三位將領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
秦穆公又高聲道:“我們的仇人,不是三位將軍,而是背信棄義的晉人,從今往后,秦國與其勢不兩立!”
其后,穆公作《秦誓》,道出了心中的沉痛:“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
5.
就在秦國上下同仇敵愾,懷著復仇的怒焰周密計劃的時候,晉國卻失去了他們最偉大的統帥——先軫。
先軫是重耳霸業實際上的締造者,不但追隨重耳周游列國十九年,還在晉國與楚國的城濮大戰時,通過細致謀劃,一戰而勝,大敗了楚軍數十年不可戰勝的神話。
而伏擊秦國的戰略,也是由他力排眾議,周密籌策,最終,以小到幾乎不需要計算的損失,全殲了秦國的虎狼之師。
這兩場戰役,奠定了他舉世無雙的名將地位,名副其實的戰神。
不過,最終,他也因此而死。
聽聞晉襄公釋放了秦國三位將領時,先軫怒不可遏,從飯桌上直接跑道王宮中,問秦囚何在。
晉襄公囁嚅著說:母親(文贏是晉文公正室,晉襄公的后母)讓我放他們回去,秦穆公自然會懲處他們,免得我們動手,反倒顯得越俎代庖,無情無義了。
應該說,文贏是十分了解她父親為人的,斷定了父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歸罪于人,秦穆公也數次因為這個特質,處置得當,最后得以稱霸西戎。
這一點,別人不了解,先軫是了解的,他憤怒得忘記了君臣位份,大聲吼道:
“三軍將士,浴血奮戰,好不容易才俘獲了敵國統帥,誰知道婦人一句話,就縱虎歸山,真是孺子不可教!”
狠狠在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轉身離去。
晉襄公這才領悟,忙派人追擊,已經晚了。
雖然先軫一時激憤,對襄公無禮,但襄公沒有責怪。
同年,狄君趁晉國亂,引兵犯界,先軫還是作為主帥,參與戰斗。
狄國軍隊雖有蠻勇,但在先軫這種戰神級別的名將面前,實在不堪一擊。
不一會,連狄國國君都被俘虜了,就在戰斗就快要結束的時候,先軫干了一件令眾人瞠目結舌的事,開始了名將的落幕。
他脫下了身上的甲胄,把一封書信交給從人,和駕車的心腹,單車沖入了敵陣。
先軫手持長戈,雪白的須發飛舞張揚,在敵軍中往來馳騁,所向披靡,接連格殺三名將領,二十余名狄兵,敵軍無人敢前,只得以弓箭射之。
先軫渾身箭集如猬,雖已氣絕,仍然站在戰車之上,雄威凜凜,宛如生時。
狄人視之如神,將其首級恭敬的交還晉國。
其后晉襄公收到了先軫的遺書:“匹夫逞志于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
無論先軫是勇烈忠義也好,謀及后人也罷,一顆春秋時期最為耀眼的將星,就此隕落。
6.
前625年,孟明視再次請求秦穆公,派兵討伐晉國,一雪前恥。
孟明視等人雖然上次遭遇大敗,一肚子憋屈和悔恨,但內心深處,是不服氣的,他渴望與晉國堂堂正正的打一場,洗刷自己的恥辱。
還有一個人,也希望洗刷自己的恥辱,這個人是秦穆公。
他這兩年,其實也不好過,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蹇叔,百里奚告以年老,致仕而去。
雖然沒人明言,但他知道,朝堂上議論紛紛,秦人將上次大敗視為奇恥大辱。
不打敗晉國,秦穆公日夜寢食難安。
于是,秦穆公發兵五百乘,與晉戰于彭衙。這次晉軍的主將,是先軫的兒子,先且居。
先且居雖然也是一名合格的統帥,但這次戰爭取決定作用的,卻是晉軍中一名小校,狼曋。
早在崤山之戰,先軫向晉襄公獻俘時,秦軍一名猛將聲如驚雷,竟然掙脫了繩索,襄公車右萊駒嚇得長戈都掉到了地上,虧得旁邊一名小軍校拾起長戈,斬殺秦將,襄公才沒有遭遇危險。
襄公愛其勇武,便讓他替代萊駒,當車右。這個軍校,就是狼曋。
與狄國戰爭中,狼曋主動請纓,愿為先鋒,但先軫卻認為狼曋不過是以國君之故,當上軍官,十分不屑,便將其斥退。
狼曋視其為奇恥大辱,對朋友說,我定將英勇明示天下,你姑且待之。
這一天,果然來了。
秦晉列好戰陣后,狼曋率領手下百余名義士,直沖敵陣。
秦軍大訝,分明是我們受了委屈,狼曋這只隊伍,卻像瘋魔一般,蹈死不顧。
沒有絲毫畏懼,沒有一點后退的意思,無論前方是如鐵壁一般的戰車,還是如雨的飛矢,這支隊伍都視若無物。
他們就壓根沒有打算活著回去!
狼曋沖在最前面,渾身上下已被鮮血染透,但他只是沉默著向著一面一面秦軍將領旗幟殺去。
這一戰,終令他天下皆知。
秦軍陣腳大亂,立于高處的先且居一看時機成熟,令旗招展,晉軍沖了過來,以排山倒海之勢擊潰了秦軍。
狼曋以死挽回了自己的顏面,但同時,也讓秦穆公和孟明視再次為天下恥笑。
7.
孟明視這次是自己坐著囚車回去的。
他真心的希望,秦穆公將他治罪,當然,如有可能,他希望死在討伐晉國的戰場上。
朝野上下,群情激奮,也顧不得老相國蹇叔和百里奚的恩惠,皆曰其可殺!
秦穆公淡淡的說:殺了之后呢?晉人吐在孤臉上的唾沫,就算干了嗎?
眾人啞口無言。
他走到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面前,親釋其囚,對他們說:這次,孤與諸君共受此辱。
孟明視這次沒有哭,連感謝都沒有。
他回到家,散盡家財,送給陣亡將士家屬,然后直接到軍營,與普通兵士同吃同住。
這年冬天,晉國發現秦國也不過就是個軟柿子,出兵攻打秦國。
孟明視不聞不問,嚴令只準守城,不許出戰,繼續操演兵馬。
晉軍接連攻下秦國兩城,他仍然一聲不吭,人們只看得到每天從清晨到日落,他矗立在校場的身影。
秦國上下都說,孟明視這是讓晉國打怕,丟了魂了。
還有另一個人,同樣一言不發,這個人是秦穆公。
公元前624年夏,在崤山大敗后的第三年,孟明視主動到王宮,向秦穆公請戰。
秦穆公望著這個曾經意氣飛揚的大將軍,如今鬢角飛起白霜,暮氣沉沉,對他說:看來,我們可以一戰了,孤與你同去,不破晉軍,孤也沒有顏面再回來了。
孟明視只是淡淡的說,是。
秦穆公盡發國內精兵,戰車五百乘,以自己私產賞賜將士,準備出征。
出城那天,父母送其子,婦女送其夫,不愿男兒們在家盡孝,只望為國盡忠,縫給你的行衣,希望傷時拭血,死后裹尸。
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的尊嚴,不是用鮮血換回來的。
這支沉默的隊伍浩浩蕩蕩渡過黃河,燒毀船只,以示不復歸之意。
歷史真的是愛開玩笑,四百年后,年輕的將領項羽,以相同的方式,破釜沉舟,擊敗了秦軍主力。
這支兇悍的軍隊一開始就抱著必死之志,所向披靡,幾天之內就收回了失地,千里橫行,如入無人之境,攻占數座晉國大城,直指晉都。
晉襄公君臣不敢出戰,諭令四境堅守,不與秦戰。
穆公率師到達崤山,埋葬從前秦師將士的骸骨,大哭三日,孟明視等伏地不能起,哀動三軍。
這一戰之后,西戎震怖,之后穆公挾勝晉余威,向西發展,二十多個戎狄小國相繼歸順,拓地千里。周襄王還因此送來金鼓,承認穆公西戎霸主的地位。
天下間,再無諸侯敢嘲笑秦國,朝堂上,再無臣民敢輕視穆公和孟明,非但如此,時隔兩千年,后世人在看到穆公不以己罪責人時,反而萬分敬佩。
看來,遭受的恥辱,唯有沉毅和決心,能夠洗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