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第十一章的閱讀。請各位仔細閱讀第十一章后作答。
1.在哪種情況下,我們也許會選擇使用強制力?
有一方也許不想交流,或是危險迫在眉睫沒有時間交流。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就需要使用強制力來避免傷害。
2.如何區分防衛性強制力和懲罰性強制力?
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評價對方及其行為。
懲罰性強制力,我們認為他是錯的,為了讓他們悔改,給他們懲罰、羞辱或譴責他們。
3.為什么作者不認為體罰式教育孩子好的辦法?
體罰的恐懼會讓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
4.除了體罰,作者還提及了那些懲罰的形式。
“指責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見的懲罰方式。”“不給孩子某種好處,比如不給零花錢”“彎得冷漠是一種強有力的威脅”(寫到這里我感到害怕,害怕受到威脅和懲罰,那孩子為了避免受到懲罰他會屈服于你,是我們想看到的嗎?)
5.運用懲罰促使人們改變行為可能有哪些消極后果。
當我們為了回避懲罰去做事情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于對失敗的憂慮。
6.作者主張如何對待那個在操場打人的孩子。
先傾聽那個學生的感受和需要,接著表達我的感受、需要和請求,而不帶有任何指責。
7.哪兩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懲罰的局限性。
A如果我不喜歡他現在的行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
B我希望他基于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8.孩子整理房間一般是出于哪些動機?父母常常希望他們是出于怎樣的動力?
父母希望孩子出于愛干凈或對父母的關心去打掃房間。
孩子整理房間是為了服從父母的指示,他們也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疼愛或避免受到懲罰。
9.除了看重每個人選擇生活的自由,非暴力溝通還強調什么?
強調我們彼此相互依存,我們的幸福與他們的幸福息息相關。
10.“設置教室”的成功說明了什么?
“設置教室”首先是和學生一起討論后得到的結果,不是校方的命令。說明除了回避矛盾以及實施懲罰,我們還可以通過別的辦法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