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八節,微信圈到處都有人在曬各種臘八粥,當然作為傳統節日的保留節目,家里也要煮上一鍋。由于臘八粥的食材不同,有些豆類的需要熬很多時間,如果按照平實高壓鍋煮白粥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由于要考慮睡眠時間,不得使用工具替代。這個時候,我們家的多功能電飯鍋就開始發掘它的作用了。預約4小時,熬煮1小時,一早就喝上了熱乎乎的八寶粥,料多,糯軟,省時省力,真正好!
有的時候我們不經意的使用一些工具,是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解放。切確的說,是時間上的節約和體力上減耗。簡稱就是省時省力。
比如說我們最常用的洗衣機,在與人力的基礎比,簡直就是一種飛躍。對于家庭主婦來說,就是一種革命性的勝利,女人的職責,不再是傳統的洗衣做飯。隨著人力的解放,主婦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去體驗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一種繁雜勞動的減負,取代的將是另種層次的追求。
再比如說我們在工作中經常使用的文案查詢工具everything,在這個小工具沒有使用之前,對著全電腦搜索,面對小放大鏡不停的旋轉,會有人覺得很不舒服,漫長的等待簡直就是在磨練一個人的耐性!當看到這個小搜索工具快速卓越的表現,我們會發現,與前者比,簡直就是飛機與拖拉機的對比,怎一個爽字了得。
隨著科技越來越快速的發展,人與人交流的工具也在發生變化,從之前的鴻雁傳書,讓人跟人之間有更多的空間和距離感,那種魂牽夢繞的情愫總是縈繞在人的心頭,帶來多少的千古佳句,至今傳唱。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話,微信,視頻交流,交換方式越來越便捷。后期更有昂貴,更傳神的虛擬VR在導入,但是我們發現,人跟人的距離越來越遠。見面招呼,即使面對面,也要通過手機交流。一桌子吃飯,就是對著每一個手機在聊天。怎么會這樣呢?
今天發現一個現象,叫做虛擬性社交替代,人跟人不需要直面的交流,通過手機這頭和那頭的人互動,不需要經過眼耳鼻舌身意的互動,直接幾個表情,幾個文字就進行了互動。在這樣的互動中,往往會滋生出很多虛擬的信息。網絡智能機器人也悄然誕生。但是機器是否真的能夠替代人與人的對話交流,這恐怕也是有待商榷,當然,我們也有看到有人在虛擬的世界中走出,確實的有牽手成功的案例,但這畢竟是少數。人們的價值感越來越被理想化取代,這也許就是現行的IP計劃把。
所以。對于工具的使用,在此還是呼吁,不要忘了使用的初衷,他只是替代,但不是代表全部取代。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我們用的工具,在未來的長河中,也許就會淘汰和更迭。但是服務的宗旨只有一個,永遠都是圍繞人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