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生于四十年代,和共和國是同時代的人,母親生下就沒有見過姥爺,姥爺在白水戰役中犧牲了,這也一直是母親心中永遠的痛,母親從未上過一天學,也沒有進過掃盲班,更不要說認識字了,這更成為母親的痛,然而這并沒有影響母親與這個時代的融合。
前幾日回老家,母親的手機停機了,已經繳費了,母親讓我看她的手機信息提示是否開機,我發現母親的手機里存了幾十個電話號碼,除過我們姊妹幾個,女兒女婿之外,還有好多親戚的電話,所有的電話號碼和名字都是孫女給輸的,但每來一個電話,母親只要拿起來看一看就知道是誰的電話,想給我們誰打電話,也能夠在號碼薄中翻到。作為教師的我,不得不佩服母親的記憶方式和學習力。母親所處的時代,既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無休止的階級斗爭,無休止的生產勞動,無休止的群眾批斗會,導致大部分孩子失去了上學的機會,母親一家由于沒有父親,沒有勞力,吃飯成為最大的政治,自然就從沒有想過上學的事,聽母親說自從記事起,要么是跑馬回子,要么是饑餓,要么是被人看不起,要么就是無邊無際的貧窮,所以上學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有文化,能識字是一件很光彩的事。
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樣一個缺少溫暖,教育機構還很不健全,教育人才還很稀缺的年代,像母親一樣的人們是如何學會認名字、電話號碼的呢?我們該給自己的孩子什么樣的教育?
當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我國已經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部分發達地區已經開始實施免費高中教育,人人接受教育,享受教育帶來的紅利已經變成現實的今天,我們該怎樣看待我們今天的教育,看待今天的教學行為?從母親記憶電話號碼的本事中,我深深感覺到:
知識不是教出來的。
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知識更實在。
一位日本老師這樣教“千克”:
他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個塑料袋,到操場的沙坑里裝一千克沙子——你覺得一千克多重,就裝多少。然后他逐一過秤。可想而知,沒有人能裝得準的。這時,老師把一千克的沙袋拿給學生看,并讓他們一一掂量,爾后重新到沙坑里裝。這次學生們“估量”得八九不離十了,有的居然裝得正好!老師一堂課,就是忙著“過秤”,一邊稱著,一邊夸贊著,或者惋惜著。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沒有多余的話,沒有提示,沒有那么多的擔心,只是用稱重告訴孩子一千克,可見知識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得來的。
興趣與愛好是最好的老師。
好奇探究是人的本性,聯系質疑是人的本能,解決問題是學習的本質,所以我們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激活人的本性?如何激發人的本能?如何抓住學習的本質?且看這位美國老師是怎么做的:
一位美國老師在生物課上講“蚯蚓”。講著講著,一位小學生站了起來——生:請問老師,蚯蚓什么味道?
師:抱歉,我沒有嘗過。
生:我可以嘗嘗嗎?
師:當然可以!
生:我嘗過了,您加分嗎?
師:當然加分!這位學生果真去“品嘗”了蚯蚓,然后向老師和同學講蚯蚓的味道!而且,據說這位學生后來成了一名生物學家(這位老師培養了好幾位生物學家)。如果我們的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會怎樣回答?或者說,我們的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嗎?
教師的勤勞容易培養懶漢學生。
學生有探究的天性,有學習的潛能,在課堂上,老師的過分勤勞必然會代替學生,代替學生去思考,代替學生去總結,代替學生去展示。教師應該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越界越權,給學生足夠大的舞臺,足夠的時間,足夠的耐心。梨子的味道怎么樣?讓學生去親口嘗一嘗不就知道了。如果我們一直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畏難情緒,最終培養的是一群離不開老師的懶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