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1:管理誰—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注:(美)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6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七彩狐

通常,我們在講“管理者”一詞的時候,大多數人會條件反射地想到“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源自羅賓斯《管理學》中對“管理”的定義,人民大學出版社),并將其與“領導”不同程度的關聯起來,且帶有一定的權力色彩和等級觀念。這同樣也是筆者長久以來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一個認識:談到管理,勢必是對別人的管理,是上對下的管理。

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德魯克先生以科學的思想、獨特的視角、簡明的事例、簡潔的語言,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管理者——“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由于其職位和知識,他們必須在工作中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側重于管理者自身有效性的研究與分析,這在內涵、外延、衡量標準、習得方法上等都有所不同,對于思考當下現代企業管理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在第一章節里,德魯克先生開宗明義,拋出觀點——“管理者的工作必須要卓有成效”,隨后按照為什么、面臨的現實以及如何提高有效性的基本邏輯進行逐一闡述和分析。歸納起來,有以下五點:

1.知識工作者的有效性關乎組織成效。德魯克認為,知識工作者在組織中占有的比例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組織的主力軍。這與當時美國經濟發展有關,此書首發于1966年,正處于美國戰后經濟持續繁榮階段,工業經濟成熟并逐步進入服務經濟,知識工作者的比例也隨之增加。德魯克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組織變化,認為組織的管理重點也應該隨之調整,更加注重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以確保組織的成效。對于為什么關乎組織成效,德魯克提供了兩方面的回答:一是雖然知識工作者通常具有才能,但是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需要通過有效的工作將才智、想象力等資源轉化為成果。二是知識工作者的本分是思考,產生的是知識、創意和信息,以往衡量和考核體力勞動者的標準,如質量、效率、數量、成本等不再適用,無法對其“進行嚴密和細致的督導”,因此,“必須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完成任務、自覺地做出貢獻、自覺地追求工作效益”,“做好該做的事情”,唯有如此才能對組織有貢獻。

2.成果管理導向。德魯克認為,管理者是“能夠對該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因而能實質地影響該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后果”,不應該是單純的發號施令者,必須是能夠決策并承擔起做出貢獻的責任。身居高位卻只會發號施令的是“監工”,可以用體力勞動者的尺度進行衡量和考核。反之,一線的員工如果能夠決策、能夠為組織做貢獻,同樣也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另外,“知識工作者不能用數量來衡量,也不能用成本來衡量。衡量知識工作主要應看其結果,而不是看機構的規模有多大或管理工作的繁簡。”如果一個擁有20人的部門和一個擁有2個人的部門,作出的組織貢獻是一樣的,前者并不因下屬多而優于后者。這一點體現了作者成果管理的觀念,凡事以成果來導向,摒棄了以往以職權定高下的思想。

3.有效性是現實難題。德魯克認為,組織因素和管理者自身原因,共同造成達成有效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管理者是“組織的囚徒”,時間不完全屬于自己;二是晉升渠道(專業部門到高層職位,可參見哈佛商業評論文章《初為領導》)、個人的習慣偏好以及現實因素,導致管理者忙于應付,難于很好的作出工作優先排序。三是管理者利用價值的大小。他認為,組織的成效在組織之外,在上級領導那,在其他業務部門那,管理者只有能夠為他們做出貢獻才是有效的。以信息部門為例,管理者光做好部門內部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站在企業層面做工作,為業務部門創造價值,才稱得上是有效的。四是遭受組織“蒙蔽”,降低了工作的有效性。“他看到的外部世界,是已經經過主觀加工的、高度抽象的外部世界,已將組織的相關標準強加給外部的客觀現實”。

對于組織因素,第三點、第四點,德魯克分析的比較多一些,他以阿米巴蟲(變形蟲)和人類為例,提醒管理者不能將過多的精力放在組織內部問題的解決,而應該與組織外部客戶、環境等,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互動。“一個組織絕不能像生物一樣,以自身的生存為目的,如果能延續后代就算成功了。組織是社會的一種器官,只有能為外部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才能算有所成就。”在這里,德魯克還表達了他對電腦技術無法量化外部信息的焦慮,“對于外部的情況,真正重要的不是趨勢,而是趨勢的轉變。趨勢的轉變才是決定一個機構及其努力的成敗關鍵。對這種轉變,必須要有所覺察,轉變是無法計量,無法界定,無法分類的。”因此,管理者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努力去覺察外部的世界,不要被組織的內部事務所蒙蔽,看見真正的現實。在德魯克看來,這四點既是管理者無法改變的,也是管理者之所以存在的必要條件,因此必須學習提高自己的有效性。

4.用人之道。德魯克認為,通才可遇不可求,人更多的是某一項能力比較優秀,既然如此,不能增加資源的供應量,那么,就應該設法增加資源的產出量(和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似)。因此,應當建立起能夠持續改進、用人之長的組織方式,讓人盡其才、悉用其力(淮南子.兵略訓),以提高組織的有效性,提高組織的產出,使能力和知識資源能夠產生更多更好的成果。這一點和我國傳統文化中不求全責備的用人觀相一致。但是,知易行難,在實際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管理者過于苛求現有人才,總是希望下屬能是多面手、是萬金油,能是復合型人才、是創新型人才,能夠應對所有的問題,同時呢,對待人才也缺乏科學的培養方法和機制。這讓人聯想到任彥申在《后知后覺》(江蘇人民出版社、鳳凰傳媒出版集團)一書中的幾句概括,或可借鑒:“對于領導者,既要有知人之明,又要有自知之明,只有具有自知之明,才可能做到有知人之明,知人善用。”“培養人才,應當揚長補短;使用人才,應當揚長避短;保護人才,應當揚長容短,必要時敢于護短”。

5.卓有成效可以學會。訓練即可得,“有效性是一種后天的習慣,是一種實踐的綜合。”因此,要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習慣,包含五點:善用有限的時間;重視對外界的貢獻;善用利用他人長處;專注于少數領域;善于做有效的決策。因后續將逐章介紹,在此不作詳細闡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