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深情為民拓富路
? ——市直駐東營區下派工作紀實
? ? 本報記者 蔡文龍 通訊員 黃其軍 譚樂文
他們就像一面面火紅的旗幟,獵獵飄揚在農村廣闊天地間,引領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向。
一年多來,市直第十三批駐東營區下派工作隊牢記組織重托,堅持“以情干事,以情管理,以情聚人”,不斷增強東營區下派工作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體下派干部自覺倡樹“深情為民,真情奉獻,傾情幫扶,激情創業”的工作理念,按照“強班子、找路子、辦實事、幫民富”的要求,扎實做好幫扶工作,贏得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稱贊,樹立起了黨委、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崇高形象。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目前,東營區下派工作隊共實施幫扶項目84個,到位資金物資折合1406萬元。
? ? ? ?
? ? ? 基礎設施幫扶,引領農村巨變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應有之義。包村干部針對幫扶村群眾在生產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從群眾最關注的事情抓起,從群眾最希望辦的事情做起,用細致入微的服務、扎實有效的工作,打造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幫扶品牌,讓廣大群眾從中長期得益。
在幫扶村,天天都有小變化,月月都有大變化。在龍居鎮東南史村、鹽垛村等一些幫扶村,都安裝上了幾十盞路燈,不僅照亮了村民夜行路,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村民固定的生活模式,晚飯后村民都聚集到路燈下,或打牌下棋、或拉家常、或嬉鬧游戲,村民間加強了溝通,促進了了解,有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不少村莊在下派干部幫扶下,都設置了健身場所、電子書屋等,也是村民經常光顧的地方,大人們獲取致富信息,孩子們學習電腦知識,其樂融融。
龍居鎮鹽垛村過去因土地鹽堿較重、澆水不暢,農作物產出很低,農民群眾想發展卻有心無力。了解這一情況后,市司法局包村組幫助實施了1500畝低產田改造項目,共計投資60.9萬元。改造后,達到旱能澆,澇能排,春季播種有保障,畝可增加經濟效益264元。龍西村是市民政局的包村點,龍西舊村原有房屋809間,90%破舊嚴重,參差不齊。包村組大力實施了舊村改造工程,把一個“臟、亂、破”的舊村改造成一個融龍潭湖公園、文化大院、健身廣場于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并修建15米寬的兩縱兩橫村內柏油路,并以此為框架,重新規劃了宅基地,積極進行小康屋建設。龍西新村的建設不但將徹底改變龍西村的村容村貌,同時對于龍居鎮正在實施的村莊改造工程將起到很好地典型示范帶動作用。
在楊集村,市衛生局包村組建設完成了集社區衛生服務站、文化大院、村兩委辦公場所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大院。社區衛生服務站配備了標準高、質量優、功能全的醫療設備,從鎮衛生院抽調了2名技術精、服務好的醫護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解決了周邊5000多名群眾的看病難問題。下派干部本著群眾自愿、包村組扶持的原則,投入9.6萬元,在全村安裝了有線電視,信號入戶率達到80%以上。在包村組幫扶下,楊集村完成了自來水戶戶通工程,共鋪設了自來水供水管道3萬多米,設置管井30座,群眾吃上了清潔衛生的放心水。
? ? ? ? 拓寬發展路子,富裕一方群眾
幫錢幫物不如幫思路。利用農村當地現有的發展資源,大力培育特色產業,使其充分發揮出經濟效益。一些包村組實施的培育種養產業品牌戰略,如今富裕起一方百姓。
市衛生局駐楊集包村組多次組織村“兩委”、黨員、致富能手外出參觀,到鄰村學習小蠶集中飼養技術、到大王鎮學習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到壽光市學習中藥材種植技術,幫助農民群眾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引導他們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今年這個村開始了中藥材種植試驗并逐步推廣。
麻灣西瓜,堪稱全國之最。雖然注冊了商標,但卻走不出去,農民抱著金娃娃換不來鈔票,有幾年還讓西瓜爛在地里,原因就是缺乏包裝和宣傳。為此,市地稅局包村組給西瓜協會爭取了5萬元資金,專門用于品牌的包裝宣傳,制定了協會章程,設計印刷了品牌標志,在有關媒體進行了宣傳。經過一年的工作,麻灣西瓜逐步有了知名度,去年,工作組幫助向外銷售西瓜近10萬斤,為麻灣西瓜走向全國打下了基礎,今年西瓜種植面積擴大了20%以上,促進了西瓜業的發展。小麻灣還是有名的奶牛養殖基地,為了做強做大這一產業,地稅局包村組投資近30萬元幫助小麻灣新上全自動、全封閉擠奶廳,租用勝大集團乳制品生產線,生產學生奶、巴士奶、酸奶等新產品。該生產線設備先進,場區占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廠房1000多平方米,辦公用房300多平方米。在原料充足的情況下,可日產奶制品30噸,僅此一項節約投資300余萬元。該項目的實施,不但可以解決小麻灣奶牛場的原奶銷售問題,還可提高銷售收入50%以上,為小麻灣奶牛養殖場走出困境,進一步發展壯大打下堅實的基礎。
? ? ? ? ? 培育生態品牌 推進和諧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保、和諧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在實現農村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使農村成為生態平衡、環保節約、食品安全的凈土,各包村組通過培育農村的環保經濟品牌,找到了答案。
市檢察院駐東南史村包村組投資近百萬元建設“上鴨下藕生態養殖區”,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他們投資90余萬元實施了水庫擴容工程,解決了養殖小區和1500畝棉田、蓮藕的用水需求,將水庫承包給養殖專業戶,增加了公共積累,動員全體村民,大搞庫區綠化,改善了水庫周邊環境,形成了觀光農業的雛形。在水庫增容同時,將泥沙打到西邊的洼地,淤泥造田近400畝,人均新增土地0.75畝,幫助村民改種優質水稻和蓮藕,形成了以養鴨小區為龍頭的組團式“環保經濟”幫扶品牌。
市地稅局駐小麻灣村包村組通過認真分析,決定發展“林地養雞”項目。“林地養雞”,是在速生林這一生長周期長、土地利用率較低、管理簡單的產業上增加鏈條,把村里閑置、荒蕪的400多畝林地,轉變為資源進行利用,大量放養笨雞,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社會提供綠色食品。在小麻灣,每個養殖基地利用尼龍網圍圈10畝速生林,建起300平方米的雞舍,放養上3000只笨雞。雞能捉食害蟲,啄食雜草,雞糞能肥育土地,對速生林有利無害,笨雞不需喂食精飼料,有利于使用者身體健康和環境保護。包村組計劃在試驗基地項目成功后,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鼓勵更多村民發展“林地養雞”。
? ? ? ? ?
? ? ? ? 支援教育事業 撐起農家藍天
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提高農村文化水準,是農村走向文明富裕的必由之路。去年4月,市教育局、市一中、東營職業學院、市海河幼兒園選派的支教組一行5名同志來到東營區龍居鎮。他們要徹底扭轉龍居鎮教育萎靡不振的局面,為農家教育重新撐起一片藍天。
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是艱巨的:管理松散,教職工隊伍缺乏凝聚力和進取心;課堂教學成績普遍很低,多年來在全區位居倒數第一;社會各界對教育缺乏信心,學校周邊環境惡劣。市支教組針對龍居鎮教育現狀,從抓制度建設這一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入手,狠抓教師隊伍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完善了獎勵考核辦法,形成了以年級組管理為核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參與的管理新體系。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狠抓了制度的落實。在管理上不手軟,經區教育局批準,對班子松散、能力不強的學校班子進行了調整。組織召開了龍居鎮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讓廣大教職工行動起來,參與進來,共謀龍居教育發展大計。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教師到先進學校培訓鍛煉,請教育專家到龍居作報告、講公開課,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僅半年時間,龍居鎮教育散、亂、差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龍居鎮教育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在最近的統考中,龍居鎮教育罕見地取得了全區第三名的好成績。支教組在加強“軟”投入的同時,還加大“硬”投入力度,為鎮幼兒園配套床、桌椅、冰箱、消毒柜、玩具等,價值16萬元,為鎮中學捐贈60臺微機及配套桌椅,價值18萬元。一年多的時間,支教組共爭取資金物資230余萬元用來支持龍居鎮教育事業發展。
一年多來,下派干部們傾情奉獻,不辱使命,他們把愛民為民的熱忱深深播種在生機盎然的田野上,他們把建設新農村的動力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農村發展中,他們把政府形象高高屹立在人們心中!他們是永遠飄揚的旗幟!
蔡文龍? 通訊員? 黃其軍? 譚樂文
? ? 【見報于《東營日報》2006.07.31,作者重新編輯整理于 2017年9月5日(古歷七月十五)】
? ? ? ? 文中照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期同類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