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論語第三十九則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p>
譯文
子張請教:“未來十代的制度現在可以知道嗎?”孔子說:“殷朝沿襲夏朝的禮制,所廢除的與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襲殷朝的禮制,所廢除的與增加的,可以知道。以后若有接續周朝的國家,就算歷經百代也可以知道它的禮制?!?/p>
學習筆記和心得
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這么年輕的學生,提這么大的問題,實在是很有氣魄??鬃硬幌矚g算命,不預測未來。他只是告訴學生從過去可以推知未來,即所謂“鑒往知來”。
禮應視人性情情感需求而調整
孔子認為禮是客觀的制度,制度一定要視人的情感需求而做相應的調整。人的情感需求在每個時代的表達方式都可能不同,像中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是謂“丁憂”。而現在如果三年不做事,就很難生活下去。儒家認為變化的形式中,有著不變的情感,孝順是由內而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