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書摘之一
鏈接:書摘之二
23、稟賦效應——請不要死抱著某種東西不放
稟賦效應是指:我們感覺我們擁有的東西比我們沒有擁有的更有價值。換句話說,當我們出售某物時,我們要求的錢多于我們自己愿意為它支付的錢。
稟賦效應在房地產市場上表現得很明顯,賣方總是將他們的房產估計得高于市場價格。
因為讓我們放棄要比讓我們囤積難得多。
稟賦效應甚至神化了我們可能會擁有的財產,拍賣公司就是以此為生。
結論:請不要死抱著某種東西不放,請將你擁有的視作“宇宙”臨時留給你的某種東西。要知道你擁有的一切隨時又會被拿走。
24、奇跡——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不可思議的意外事件就是雖然少見但完全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們的發生沒什么可吃驚的,如果它們從不發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請試著做一下概率計算)
25、團體迷思——共識為什么有可能是危險的
你不想做個“搗蛋鬼”,你對你的異議也許也沒有把握,其他人也不傻啊,他們全都意見一致,那就不吭聲吧。
團體迷思是從眾心理的一種特殊情況,是指一群智慧的人做出愚蠢的決定,因為他們每個人都誤以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共識,從而做出他們每個人在正常情形下都會拒絕的決定。
一個智囊團的成員通過建立錯覺不知不覺地形成一種“團體精神”。這些錯覺之一就是無限的信任。
結論:如果你是一個智囊團的成員,無論何時,你都要講出你的看法——哪怕這看法不是很中聽。你要仔細考慮沒有講出的意見,必要時要甘冒被隔離在溫暖團體之外的風險。如果你領導著一支團隊,請你指定某人唱反調。他將不是團隊里最受歡迎的人,但也許是最重要的人。
26、忽視概率偏誤——累計獎金為什么會越來越多
我們是對一件事的預期強度做出反應,而不是對它的概率。換個說法:我們缺少對概率的直接理解。
人們把這種思維錯誤稱為忽視概率偏誤——這會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
我們投資創建一家公司,是因為可能的利潤讓我們垂涎,但我們忘記了(或者懶于)查明新企業實現這種利潤的概率。
許多投資愛好者僅靠對比利潤率來比較他們的投資,更理性的做法是,考慮這兩種投資的不同風險。但正因為我們沒有天生的風險感,我們經常忘記風險。
結論:我們很難區分各種風險,除非風險為零。由于我們不能直覺地理解風險,我們必須計算。在概率公開的地方——像彩票——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風險很難估計,但又是躲也躲不過的。
27、零風險偏誤——你為什么會為零風險支付過多
某種東西在驅使我們過高地評估零風險。
人類很難區分各種風險,風險越大,其中包含的感情成分越多,降低風險對我們的安慰就越小。很顯然,我們只信任零風險,它就像燈光吸引蚊子一樣吸引我們。我們常愿意投資過多的錢,就為了徹底消除微小的剩余風險。這種風險成為零風險偏誤。
請你告別零風險的想象,學會懷著“沒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無論是你的積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誼,你的敵人,還是你的土地。請你滿足于至少有東西讓你保持相對穩定并體驗自身的快樂。研究表明,無論是中了百萬彩票,還是半身癱瘓,都不會長期改變你的滿意程度。不管發生什么事,快樂的人照樣快樂,不快樂的人依舊不快樂。
28、稀少性謬誤——為什么餅干越少越好吃
廣告里常說“庫存清貨”,或“僅今天有貨”,這示意著時間的緊缺。
我們的一個物品被人奪走了,我們就會認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這種反應在心理學里也稱為“羅密歐朱麗葉效應”。
我們對稀少性的典型反應是喪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請你僅按價格和作用判斷一樣東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倫敦來的醫生”也想要它。
29、忽視基本概率——當你在懷俄明州聽到馬蹄聲,見到黑白條紋時,那估計就是一匹馬
精確描述誤導了我們,讓冷靜的目光偏離了統計真相。忽視基本概率是最常見的思維錯誤之一,實踐中所有記者、經濟學家和政治家都常犯這種錯誤。
基本概率在醫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扁桃體炎有可能意味著病毒感染或腦瘤。病毒感染要比腦瘤常見得多(基本概率更高),因此醫生會暫時認為,那不是腦瘤,而是一種病毒感染。這很理性。醫生是受過基本概率訓練的。
沃倫?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就是清晰的基本概率思維。(如不投互聯網企業)
30、賭徒謬誤——為什么沒有一種平衡命運的力量
人們相信命運具有一種平衡力量,這就是常說的賭徒謬誤,但獨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
一只球可以持續落在黑色上,無論之前他已經落了多少次。
在某些情形下,極端的趨勢會持續。一只暴漲的股票,在到達一定點位后可能依然會受到熱捧,就是因為它如此出色——這是一種反向的平衡效應。
結論:請你仔細觀看,看你面對的是否是獨立的事件——不過這主要存在于賭場、彩票和理論書籍里。現實生活中這些事件大多有著相互聯系——已經發生的事情,會影響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因此請你忘記命運的平衡力量(除了回歸均值的情形)。
31、錨定效應——數字輪盤如何搞得我們暈頭轉向
我們選取某種熟悉的東西,大膽地從那里闖入陌生地。愚蠢的是,我們也會將錨定在根本站不住腳的地方。
一個對象的價值越無法確定——房地產、公司、藝術品——就越容易受錨定影響,就連職業人員也無法避免。
現實生活中,錨定效應隨處可見。如果老師知道一個學生過去的學習成績,就會影響他給學生的新論文打分。在這里,過去的成績起了錨定的作用。產品包裝袋上刊印的“建議銷售價”也是一個錨定。職業銷售人員知道,他們必須先設定一個錨——遠在他們報價之前。
32、歸納法——如何把別人的錢弄進自己的口袋
一個信念每天都得到證明,于是它越來越堅定。
我們都有由觀察個體得出普遍適用的結論的傾向,這是危險的。如很少生病的人認為自己不會死。
我們可以用歸納法進行思考,然而一個例外就足以徹底否定一條經過上千次證明的理論。
因此歸納式思考有時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但沒有它也不行。我們需要歸納法,但我們不可以忘記,所有的確信都只是暫時的。
以我們存在的事實來說明將來我們也會存在,這是一個嚴重的思維錯誤——估計是最嚴重的。
33、規避損失——為什么兇惡的面孔比友善的面孔更容易引起我們注意
在過去的進化中,只需犯一個愚蠢的錯誤,人就會死,只有那些小心謹慎的人,幸存了下來。
我們估計損失要比我們估計收益多得多,這不足為奇。損失要比同樣多的收益對我們影響更大。科學里稱之為規避損失。
人們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要比獲得某種同等價值的東西的想法強烈。
在幾乎所有公司的所有情況下,風險都大于可能的收益,因此員工都有畏懼風險的傾向。
我們無法改變:惡比善更有影響力,我們對不利東西的反應要比有利東西的反應敏感。惡行要比善行更久地留存在我們的記憶里。當然也有例外:在事關我們自己的時候。
34、社會性懈怠——團隊為什么會使人懶惰
社會性懈怠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在團隊中個人的效率無法直接看到,而是與團隊融合在一起的。在團隊里,我們不僅會克制我們的效率,還會克制我們的責任。專業術語稱之為責任擴散效應。
出于同樣的原因,團體有甘冒比個人更大風險的傾向,人們稱這一效應為風險分攤。
結論:人們在團隊里的行為不同于單獨一人的時候(否則就不存在團隊了),可以通過盡可能彰顯個人效率,來緩和團隊的弊病。
35、指數增長——一張對折的紙為什么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線形增長,但我們對指數(或按百分比計算的)增長沒有感覺。因為過去的進化沒有讓我們為此作好準備。我們祖先的經驗大多是線性的。石器時代幾乎沒有人遇到過指數增長的例子,但今天不同。
計算倍增時間:把70除以用百分比表示的增長率可很快得到倍增時間。(70法則)
沒有什么按百分比計算的東西,會一直增長,每個指數增長到一定程度,都會達到一個極限。
結論:當事關增長率時,請不要相信你的感覺。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計算器,或者在增長率小時,就使用計算倍增時間的訣竅。
36、贏家的詛咒——你愿意為100歐元支付多少錢
贏家的詛咒是指:拍賣的贏家大多是事實上的輸家。
拍賣時的最高報價經常是系統性地過高——除非出價者擁有信息優勢。
上市是被支付了過高價格的拍賣。當公司購買其他公司時——所謂的企業并購——主要就是贏家的詛咒在插手。
我們為什么會淪為贏家的詛咒的受害者呢?一方面,因為一種貨物的真實價值是不確定的,出價方越多,報價過高的概率就越大。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想排擠競爭對手。
沃倫?巴菲特的建議:千萬不要參與拍賣。
如果你在一個無法躲開拍賣的行業工作——那你就確定一個最高價,從中扣除20%支付贏家的詛咒效應。請你將這個數字寫在一張紙上,然后堅決遵守它。
37、基本特征謬誤——千萬別問一位作家他的小說是不是自傳
基本特征謬誤是指,系統性地高估人的影響,在解釋某些東西時低估情境因素。
尤其是在面對負面事件時,基本特征謬誤會體現得更明顯。我們將戰爭的“罪責”推給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希特勒的錯,雖然戰爭是不可預見的事件,我們至今無法理解它的成因。
極度關注他人源自我們過去的進化史,隸屬于一個群體是生存所必需的,被排斥意味著死亡,我們需要別人協助,因此我們才會這樣過度地關注人。我們將90%的精力都用來關注人,只用10%的精力關注情境。
結論:不管戲劇多么讓我們著迷,舞臺上的人絕非孤立的,他們的表演離不開一個個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戲劇,就請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關注他們的表演或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