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現成偏誤——你為什么寧可用一張錯誤的地圖,也不愿沒有地圖?
現成偏誤是指:我們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象世界。這當然是愚蠢的,因為外界現實中的某種東西不會因為我們更容易想到而出現得更頻繁。
由于現成偏誤,我們的腦子里總有一張錯誤的風險卡,系統性地高估或低估某些風險。
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接受壯觀、華麗或大聲的東西,它是劇本式思維,而不是量化思維的。
某種東西重復出現,我們的大腦就很容易重新提取它。它并不一定是真的。人們都是先使用現成的數據或配方,在這個基礎上作決定——結果經常是災難性的。
應對辦法:請與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與你擁有截然不同經驗的人合作,因為你獨自戰勝不了現成偏誤。
12、“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如果有人建議你選擇一條“先經歷痛苦的道路”,你應該敲響警鐘。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是確認偏誤的一種變體,使用這個花招大大有利于一個對專業一竅不通或對事情沒有把握的專業人員——不管怎樣,他都是對的。
宗教為這一策略的成功提供了最好的證據。
結論:如果有人說:“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你腦子里就該敲響警鐘。不過請小心:確實有那樣的情形,先是再次下滑然后回升。事業的轉換可能會耗費時間,會造成停發工資,一個企業的重組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所有這些情況,人們很快就能看出措施是否有效。里程碑是明確的,是可以檢測的,請你望著里程碑,而不是望著天空。
13、故事偏誤——為什么就連真實的故事也是騙局
故事偏誤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簡化現實,它們排斥不合適編進故事的一切。
在媒體里,故事偏誤像瘟疫一樣肆虐。
我們喜歡聽故事,不喜歡聽抽象事實。這是一種不幸,因為為了不重要的方面,重要方面被忽略了。(這同時也是一種幸運,否則就只有非小說類圖書,而沒有小說了。)
結論:從自傳到世界大事——我們將一切炮制成“有意義”的故事。我們這樣做是在扭曲真相——這會影響我們決定的質量。
應對方法:請你將這些故事拆解開來,請你問問自己:這些故事想隱藏什么?
訓練方法:請你設法用無關聯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會吃驚的。
14、事后諸葛亮偏誤——你為什么應該寫日記
事后諸葛亮偏誤絕對是最頑固的思維錯誤之一,可以恰如其分地稱為“我早知道現象”,即事后回顧時一切都顯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事后諸葛亮偏誤讓我們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預言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這會導致我們傲慢,誤導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一個建議:請你記日記,寫下你的預測,你會驚訝你是多么糟糕的預言家。
15、司機的知識——你為什么不可以把新聞播音員說的話當真
查理?芒格認為,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真知識,來自那些投入大量時間和思考以獲得知識的人們,另一種是指那些裝得好像他們知道的人。他們會模仿別人表演,但他們傳播的知識是空洞的。
巴菲特的生活信條是:請認清你的能力范圍,并待在里面,這個范圍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這個范圍的界限在哪里。
結論:請你不要信任司機的知識。真正有知識的人知道他們知道什么,也知道他們不知道什么。這類人一旦來到他的能力范圍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說,要么就說“我不知道”。而從“司機們”那里,你別的什么話都能聽到,就是聽不到這句話。
16、控制錯覺——你實際控制的少于你以為的
許多人都存有這樣的幻想:他們想靠傳播正能量影響世界。
控制錯覺是指: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的傾向。
如電梯里的“開門、關門”按鈕,其實與電梯控制器并不相連,科學里稱它們為“安慰按鈕”。(比如能夠稍許影響自己命運的錯覺可以讓集中營里的犯人有勇氣活下去。)
請你將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響的少量東西——堅定不移地只關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聽之任之吧。
17、激勵過敏傾向——你為什么不該按實際開銷付錢給你的律師
人們會對激勵機制做出反應,這不奇怪,人都會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令人吃驚的是兩個次要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勵加入游戲或改變了激勵,人們就會迅速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第二,人們是對激勵做出反應,而不是對激勵背后的目的做出反應。
好的激勵機制會將目的和激勵聯系起來,相反,差的激勵機制則與目的不符,甚至有損目的。
請小心激勵過敏傾向,如果你對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的行為感到吃驚,請你想想,那后面隱藏著什么激勵機制,你可以這樣解釋90%的行為。
18、回歸均值——醫生、顧問、教練及心理治療師的作用令人懷疑
極端成績和不太極端的成績總是來回交替,圍繞均值搖擺。
忽視回歸均值,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比如老師會得出結論,懲罰比夸獎更有效。
當你聽到諸如“這一年公司業績很糟糕,我們請了個顧問回來,現在業績恢復正常了”的話時,很有可能就是回歸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劇——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訴諸理性
凡好處歸個人而成本由集體承擔的地方,就潛伏著公地悲劇。但這并不是說,自利的行為是絕對不道德的,悲劇只有當到達了系統再生能力的極限時才會出現。
公地悲劇是亞當?斯密的“無形的手”的對立面。
我們不可以指望人類的道德理性,厄普頓?辛克萊說得一針見血:“如果某人的收入取決于不理解某事,要讓他理解就會很難。”
如果有人真想解決公地問題,只有兩種可能:將公地私有化或加強管理。對于無法私有化的東西,必須加強管理。
20、結果偏誤——切勿以結果判斷決定
我們傾向于以結果判斷決定——而不是當初做決定的過程。這種思維錯誤又名史學家錯誤。
結果差并不一定意味著當時所作的決定不對,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細研究一下這樣做決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決定,或者為一個也許純屬偶然地獲得成功的決定感到慶幸。這個決定是出于理性而做出的嗎?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這樣做,哪怕上回的結果很糟。
21、選擇的悖論——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選擇多是進步的標尺,有所選擇是將我們與計劃經濟和石器時代區分開的東西。有所選擇令人幸福,但這也有一個“度”,過多的選擇會降低生活質量。專業術語稱之為選擇的悖論。
原因有三,第一,選擇范圍太大會導致無所適從。
第二,選擇范圍大會導致做出更差的決定。(比如,選擇太多,導致將復雜的情況濃縮成唯一的標準。)
第三,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不滿。選擇越多,在選擇后就越沒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滿。
怎么辦?請你在端詳面前的選項之前,仔細考慮你想要什么。請你寫下你的標準,并務必遵守他們。你要明白,你永遠做不出完美的選擇。要想做出在事后看來無懈可擊的選擇是非理性的,因為事物的發展永遠有無數種可能性。你就滿足于一個適合你的“好答案”吧。在生活伴侶這件事上也是如此,在存在無限選擇的年代,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討喜偏誤——你行為不理性,是因為你想討別人喜歡。
討喜偏誤是指:某人越討喜,我們越傾向于從這個人那里買東西或幫助他。
什么叫討喜?
1、外表有吸引力。2、在個性、出身和興趣上與我們相似。3、他覺得我們討人喜歡。這三個因素是依次排列的。
“復制”是銷售的標準技巧。銷售者設法復制對方的手勢、語言和表情,這會讓買方覺得他討人喜歡,做成生意的可能性就更大。
所謂的傳銷(通過朋友銷售)之所以管用,靠的就是討喜偏誤。援助組織也常利用討喜偏誤,他們的廣告中幾乎全是討人喜歡的孩子或婦女。就連動物保護組織也常利用討喜偏誤。一種動物看世界的方式越像人類,我們對他們就越有好感。
政治家更是將討喜偏誤的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
結論:你在判斷一筆生意時應該堅持不受賣方影響,請你不要考慮他,更好的辦法是:請你想象他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