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互聯網時代,各類信息鋪天蓋地、隨處可見,過多的信息隨時隨地吸引我們的注意,不僅切割了我們的專注力,還切割了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的觀點很容易受外界影響,我們的情緒很容易受他人左右。我們常說要有“批判性思維”,要“獨立思考”。但是,如何才能有“批判性思維”,才是“獨立思考”呢?
“邏輯”是我們首先要掌握的。這本書為我們的思考能力補上第一堂課。
學習邏輯學的思想準備包括:
全神貫注、確認事實、觀念與其對象、留意觀念的本源、觀念聯系事實、將觀念付諸語言、有效溝通、避免使用模糊和多義的語言、避免閃避式語言、真相。
以上的思想準備是層層遞進的,前一個是后一個的基礎。下面,我們來進行具體闡述。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10個思想準備看起來會很抽象,初見時會覺得難以理解,會認為“臣妾做不到啊”,不要著急,這些準備只是為了接下來對邏輯學的理解和掌握在思想上作鋪墊,學習初期有這10項意識就行了,隨著學習的深入,會逐步理解并做到的。
全神貫注
許多錯誤的認知源于我們注意力不夠集中,尤其是面對相似情景時,我們更容易大意出錯。不要對周圍的事物漠然處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確認事實
事實的客觀存在有兩種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件由事物或者事物的表現形式組成,它們都是客觀的事實。與之相對的,是主觀事實,指的是個人親身的經歷或間接通過別人經歷確認的事實。
主觀事實的確認完全依賴于事件提供者的可靠性。對于客觀事實來說,最好的確認方式就是親身體驗。如果不能親自體驗,我們就必須集中注意力,嚴格考察這些間接資料的真實性。
觀念與其對象
正確的觀念如實反映事實,而錯誤的觀念將歪曲客觀世界。最有效的確認觀念正確與否的方法,是透過觀念本身去觀察其所表現的對象。
留意觀念的本源
我們腦海中的任何觀念,最開始都來源于客觀事物。因此,要理解任何觀念,我們必須繞過它直觀外部世界,這樣才能確認它是事實。
比如,我的大腦中有一個“貓”的觀念,它對應的就是現實存在的貓,“貓”就是客觀事實。反之,如果我的大腦中有一個“牛頭馬面”,它對應的不是事實存在的事物,那么,“牛頭馬面”就不是客觀事實,因為它僅存在于我的大腦中。
觀念聯系事實
人類的認知主要由3部分組成:客觀存在的事物;事物在大腦中的反映;我們為其創造的語言。
還是以貓為例,現實中有貓的存在,我們大腦中對貓的定義就是一種特殊的、毛茸茸的、喵喵叫的動物。貓是客觀事實,這很容易驗證,這種叫做簡單觀念。
與之相對應的,是那些與客觀事物并非一一對應的觀念,這種叫做復雜觀念。比如“民主”,它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制度,我們可以把它與客觀世界聯系起來,所以它是明確具體的觀念。但是它的內涵很豐富:人民、選舉、憲法、游行等等。
將觀念付諸語言
客觀世界中,我們最先接觸的是事物,然后產生觀念,最后出現語言。觀念與語言緊密貼合,人們才能順暢交流。對于簡單觀念,我們往往能很好地表達清楚,但對于復雜觀念,我們經常會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清楚表達我們的觀念,是因為沒有完全了解自己想要表達什么。因此,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觀念對應的外在來源,合適的表達就會隨之而來。
為了能準確地表情達意,我們要注意:語言要忠實表達出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從而使我們的溝通有堅實的事實基礎。
有效溝通
剛講到的語言與觀念的匹配,僅是溝通最基本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為觀念建立連貫的陳述。邏輯本身是發現真相并將其從謬誤中分離出來的學問,清晰的陳述表達對于我們分辨真假格外重要。
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是: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聽眾會明白你沒有直接表述的意思。問題越復雜,這個原則越重要。溝通中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對方就應該明白你的意思,當我們拿不準時,寧可嘮叨一點。比如:
說完整的句子。我們在跟家人、朋友說話時,經常會說幾個詞,他們也能聽懂,這是因為我們彼此之間熟悉了解。對于其他人,特別是在職場、正式場合,一定要說完整的句子,讓你的意思表達準確。
不要將自己的主觀看法當作事實。從心理的角度上說,我們更傾向于相信和接受那些我們愿意相信的事情,這也是網上說的“你是怎樣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樣的。"你認為的不一定是事實。
避免使用雙重否定。這個很好理解,相比直接表達,雙重否定容易出現歧義。
根據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不要對外行人講內行話,尤其是演講、面對陌生人時,要對聽眾的背景作出準確的判斷。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義的語言
模糊和多義,共同的缺點是沒有一個固定的無可爭議的內涵。
通常情況,一個詞語的使用越普遍,它的含義就越模糊。避免歧義的方法是,盡可能地用定語為你所說的事情作限定。
對于多義的語言,避免歧義的方法是,在你說的話的后面,加一句對這個事情的補充。比如我們聽過的一個小笑話:
人事部接到一個電話:“請問老王在嗎?”
人事部:他走了。
對方:啊,他走了!前幾天我見他氣色還很好啊!
(哈哈哈,輕松一下)
如果加一句補充“他走了,他不在這家公司干了。”就不會出現這個誤會了。
避免閃避式語言
中國人講究委婉含蓄,但是如果含蓄過了頭,就變成了閃避式的語言。委婉表達是必要的,但我們要把握一個度,防止使委婉變成信息缺漏。
真相
以上所有的準備,所有的邏輯推理,目的只有一個:找出真相。關于真相,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本體真相,一種是邏輯真相。
所謂本體真相,是指關乎客觀存在的真相,它是事實,不是判斷。如桌上有一盞燈,它是本體真相,因為它確定是客觀存在的,不是幻象。
邏輯真相就是邏輯學家直接關注的真相形式,它指的是命題的真相。如果一個命題真實反映了客觀事物,它就是真的。比如,
命題:XX地,XX船泊在XX碼頭。
如果這里確實有一艘船,確實有一個這樣的碼頭,這艘船確實泊在碼頭上,那么這個命題就是真的。
其實,說通俗點,真命題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真話”。
而用邏輯學的話來表達,就是:一個真命題的作用,就是以語言為媒介,將大腦中的觀念(主觀事實)與相應事物的真實狀態(客觀事實)聯結起來。如果主觀事實與客觀事實不符,那么就是假命題。
決定命題真假的依據是現實情況,而邏輯真相反映的是命題內容與客觀事實之間的關系。如果一個命題與某個被證明的理論與學說一致,那它就是真的。簡單說來就是,如果一個命題與一個真的命題一致,那它就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