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歷史上,承載著光榮與熱血的,往往都是取得勝利的XXX戰(zhàn)爭,少有XXX撤退因為具有偉大的勝利意義被人們銘記和尊重。
作為知名的戰(zhàn)爭歷史事件,不需要你對二戰(zhàn)歷史有多么詳細的了解,也應該對敦刻爾克大撤退有所耳聞,作為世界戰(zhàn)爭歷史上的撤退奇跡,在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九天的時間里,英國從敦刻爾克越過英吉利海峽一共撤走了大約34萬人,靠的不是軍用艦艇,而是匯聚起來的英國民間運輸力量。
諾蘭拍片子總能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至少他能讓你感覺他的片子絕非泛泛之流。一直以突破和創(chuàng)新自我標榜的諾蘭,對于戰(zhàn)爭這個這個題材的創(chuàng)作又會有什么新的想法,這是我觀影前就在猜的問題。
能拉動上億美金的投資來拍一部實驗性的創(chuàng)新電影,也只有諾蘭有這個實力了。不吹不黑,作為全球最具口碑、票房號召力的導演,諾蘭的電影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我想絕大多數(shù)人到影院不是因為喜愛這個題材,而是因為四個大字“諾蘭出品”,我也不例外。
戰(zhàn)爭片,顧名思義,旨在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和壓抑。但是假如《敦刻爾克》繼續(xù)在兩軍對壘的層面猛下功夫,就俗套了。這種戰(zhàn)爭片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不絕于耳的槍炮聲、坦克的低沉的隆隆聲和飛機俯沖的尖嘯、橫飛的肢體和血肉···這些都是我們已經(jīng)看膩的鏡頭,假如有人喜歡這一款,出門左轉《鋼鋸嶺》。
諾蘭幾乎沒有加入這些赤裸裸表現(xiàn)戰(zhàn)爭殘酷的元素,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烘托出來的懸念和恐懼。就像恐怖片的套路一樣,讓你知道有鬼,但是你卻不知道會在何時何處突然出現(xiàn)。
全片幾乎看不到德軍的影子,完全沒有正面出現(xiàn)的德國部隊,只有零落的德國轟炸機以及最后湯姆哈迪在沙灘上被俘時出現(xiàn)的幾個被虛化處理的黑影,甚至在影片的臺詞中,都少有“德國鬼子”、“德國佬”這樣的稱呼,統(tǒng)一被“enemy”替代。
在影片的開頭,德國人從天上撒下來的傳單就已經(jīng)告訴觀眾:敦刻爾克已經(jīng)被德國圍了個水泄不通。我們知道德國人就在附近,但卻不知道他們會何時何地出現(xiàn),這種有勝于無的恐懼和懸念,是諾蘭要的效果。
當我在片始看到:
港口:一周
海上:一天
天空:一小時
我就知道,諾蘭又要開始他最迷戀的多時間多空間非線性的敘事手法了。獨立開辟三條敘事線索并不難,難的是怎樣以最融洽得當?shù)姆绞綄⑷龡l線路交匯起來。在我個人看來,只要交匯不要做的太倉促差勁,這種敘事手法還是要比平鋪直敘更有吸引力。
在我看來,作為一部戰(zhàn)爭片,該片最真實的地方就在于混亂和迷茫。不確定性,是戰(zhàn)爭的顯著特點,誰都不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作為一部高水準的戰(zhàn)爭片,應當有能力把觀眾帶入一個沉浸在混亂和緊張當中淡忘結果的戰(zhàn)爭過程,否則就會給人以“同志們加油,八年抗戰(zhàn)我們已經(jīng)堅持了一半!”的無趣。
再說回來,影片并沒有去呈現(xiàn)最高統(tǒng)帥、將軍、政客之間的博弈,而是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角切入。我們沒有看到希特勒、丘吉爾和戴高樂,卻看到了真正在敦刻爾克前線的毛頭小子們。
從小人物的視角里,我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40萬人對于回家的渴望和恐懼,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家就在海峽那邊卻回不去”的無奈感嘆。來接送兵員的軍艦一艘又一艘地被德軍擊沉,害怕被軍艦擊沉的士兵只愿意呆在甲板上。上船,棄船,上船,棄船···每個人都緊繃著絕望的神經(jīng)。
影片一共有三個情緒上的爆點:
1、大批英國民船出現(xiàn)在敦刻爾克的時候
2、駐守港口的英國將軍說:我要為法國人留下來
3、片末男主在火車上閱讀丘吉爾的演講
熱血尚存的英國老爺子,起初形單影只也堅持要到前線去救援,我們看到了英國民間的凝聚力沒有潰散。
為了繼續(xù)戰(zhàn)斗到底放棄返航的湯姆哈迪,駕駛著發(fā)動機停轉的噴火戰(zhàn)斗機,滑翔在敦刻爾克的海岸線上空,我們看到了英國軍人高昂的戰(zhàn)斗意志和決心。(這一段發(fā)動機熄火在天上滑行的鏡頭在我腦海里仍然揮之不去)
片末男主閱讀的那段丘吉爾著名講話講話實在振奮人心:
“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說是一次大撤退,可實際上卻呼喚出了更為重要的東西
丘吉爾借此機會夯實了英國國內(nèi)抗擊德國的決心,振奮了英國乃至整個盟軍的士氣。這一次行動的成功,在當時被德國坦克隆隆碾過一片哀嚎的歐洲世界,在德國軍隊用閃電戰(zhàn)花了幾乎只有6周就占領歐洲的恐懼之中,是彌足珍貴的鼓舞,同時更為英國陸軍后來在西線作戰(zhàn)保留了最后一點戰(zhàn)斗火種。(當時希特勒下令在敦刻爾克停火仍然是爭議話題)
最后,說說Has zimmer的配樂,從《黑暗騎士》三部曲到到《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再到《敦刻爾克》,他也已經(jīng)和諾蘭合作了好幾次了,我從康納利的《勇闖奪命島》聽過那個bgm之后就再也沒忘過,實在是崇拜。總的來說在《敦刻爾克》配的也相當棒,但是給我的感覺是滿了一點,有些部分不要繼續(xù)用配樂烘托應該會給觀眾更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