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等到你,《敦刻爾克》(好吧其實沒在等)。
這次分享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主題:諾蘭,時間線,極簡。中途呢會伴隨著一些劇透以及大量配圖。
首先來談第一個主題:諾蘭
一,諾蘭
這位導演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拍過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大家應該都看過,而且這些電影的評價以及票房都很不錯。那么在我眼中的諾蘭是怎么樣的呢?先上一張照片~
這是敦刻爾克拍攝現(xiàn)場的照片,是不是很帥!通常來說,一部電影最后能夠拍成什么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演的風格和水平,雖然我不是諾蘭的鐵粉,但這位導演是我認為為數不多的能夠駕馭多種類型題材電影的導演。從超級英雄為主的《蝙蝠俠》到燒腦懸疑的《盜夢空間》再到科幻大片《星際穿越》現(xiàn)在又首次嘗試了二戰(zhàn)為背景的電影《敦刻爾克》,而且觀眾的反應表明了這部影片拍攝的還不錯。諾蘭拍攝的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電影的結局都是開放式的,例如《蝙蝠俠》中主角到底在爆炸中犧牲了沒?《盜夢空間》主角最后回到了現(xiàn)實嗎?《星際穿越》男主角找到女主角了嗎?等等。這一開放式的結局的好處在于能夠引起觀眾的思考與討論,而不是觀看完電影后就忘記了這部電影再講些什么。可以說,這一點,很諾蘭!
諾蘭的第二個特點在于他特別喜歡用同一個演員,比如在片中飾演飛行員的湯姆哈迪。他也曾經在《蝙蝠俠》和《盜夢空間》中出現(xiàn)過。
再比如,在片中飾演顫抖的士兵的希里安墨菲,居然也在《蝙蝠俠》和《盜夢空間》出現(xiàn)過。大家請注意,這是這部電影中兩個的關鍵人物之一,至于怎么個關鍵,待會會為大家揭曉。
還有一位著名的演員:邁克凱恩,一個老爺子。雖然沒有參演敦刻爾克,但是之前的《蝙蝠俠》《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都有他的身影。
這種拍攝不是同一系列電影確選用同一個演員的做法可以說是諾蘭的一個特點了,算是一個彩蛋吧。但也因為這樣,在湯老師出現(xiàn)在片中開飛機時,我常常會聯(lián)想到他在《蝙蝠俠》中飾演的貝恩,因為入差太大了。嘿嘿!
諾蘭第三個特點在于電影的配樂非常棒,談到配樂就不得不談到它的作者漢斯季默(Hans zimmer)
(在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德國人取名字太隨意了,hans在德國是一個很普通的名字就如同中文里的小明,而zimmer的意思是房間,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的名字真是奇葩)
季默可以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音樂家,他為很多著名的電影《加勒比海盜》《超人大戰(zhàn)蝙蝠俠》《戰(zhàn)馬》等等制作過背景音樂。諾蘭與季默之間的關系就好像宮崎駿與久石讓一樣,幾乎每部諾蘭的作品都是由季默完成配樂,《盜夢空間》里的Time以及《星際穿越》里的Cornfield Chase,《敦刻爾克》的所有配樂同樣是由季默完成創(chuàng)作,另外我覺得《敦刻爾克》一個出彩的地方就在它的配樂,影片從英國士兵逃入海灘進行撤退時就響起了The Mole并且影片的全程就沒有斷過配樂配合著飛機轟鳴,炮彈砸入沙灘以及士兵掃射的機槍聲給觀眾一種身臨戰(zhàn)爭場面的壓迫感。直到影片最后英國士兵成功撤離逃到火車上時才突然安靜下來并讀出影片中最激動人心的臺詞,讓觀眾們體會難得的寂靜,回味無窮,內心卻無比震撼。
諾蘭的第四個特點(最為重要也是跟其他導演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固定的表現(xiàn)手法,無論是《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還是《敦刻爾克》你會發(fā)現(xiàn)他都會采用多重時間線的方式來講訴一個故事,他并不是從頭到尾按著時間順序來講一個故事的。無論是什么題材,什么電影都用到這種表現(xiàn)手法,可以說是一個很專一的導演了。至于具體是怎么表現(xiàn)的呢,多重時間線是什么呢,待會再第二個主題的內容會提到。
講完了諾蘭,我們來仔細的討論一下《敦刻爾克》這部電影本身。
你要是問我這部電影值不值得去看,那一定是值得的。在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覺得這部電影非常創(chuàng)新,但是由于題材的局限性,觀影效果可能不如超級英雄電影來的震撼刺激,尤其不適合對二戰(zhàn)毫無興趣的人觀看。但我覺得就憑他的創(chuàng)新程度值得一看,二刷的話因人而異。我覺得一千人心中有一千艘泰坦尼克號一樣,看完之后相信你也會有自己的感受。
二,時間線
在這一主題的內容里,我會為大家解讀一下劇情以及這部電影的亮點它—多重時間線的表達方式,有些不了解劇情以及歷史背景的觀眾看完電影會覺得很迷糊,沒有關系,我會為大家來解讀一下。關于時間線這個名詞不是我第一次提出來的,在看完電影之后我也看了很多影評,他們都提到時間線這個說法,我覺得他們的分析有些不是很全面,我決定把我自己的理解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正常情況下,一般的電影從開頭到結尾通常采用一條時間線的表現(xiàn)方式。
而多重時間線是諾蘭非常擅長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也是最特別的地方之一。其實多重時間線來表現(xiàn)整個劇情故事的手法不是很新奇了,也曾經有其他導演這么干過,不過基本上在懸疑片當中比較常見,因為在懸疑片中使用這種手法非常有效,因為這種跳躍式的表現(xiàn)手法很容易把觀眾帶入懸疑片的氛圍,他會打斷你觀影的連續(xù)性,打斷你的思考,造成很多疑問。在《敦刻爾克》這部電影中,剛開始你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場景來回的切換,讓觀眾摸不著頭腦到底再講些什么,這種做法硬是將一部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硬是拍出了懸疑片的感覺。
提到時間線,大家記不記得《盜夢空間》這部電影的內容,你們第一次看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很科幻很懸疑。但仔細一分析,盜夢空間根據不同的夢境劃分了電影不同的時間線,不同時間線是以上下層之間的關系存在的。并且電影本身還有一條現(xiàn)實時間線為主線任務,其余的夢境就好像支線任務一樣平行于現(xiàn)實世界。
而《盜夢空間》的神奇之處在于通過諾蘭最擅長的敘事手法把不那么懸疑的故事拍成了懸疑片。仔細的研究過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盜夢空間講述的故事沒有那么那完整,甚至說在結尾的時候有些細節(jié)不太完整,你看起來一會這一會那的不知道到底是現(xiàn)實還是夢境,就會覺得很模糊,讓人感覺很科幻懸疑。
而《敦刻爾克》呢,它本身一共只有三條時間線,分別為碼頭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電影里也出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來提示觀眾,了解諾蘭導演的觀眾可能會知道會發(fā)生些什么,不了解的沒關系,我來幫你們分析一下。
我們來說回剛開始提到兩個關鍵人物,第一個:落水的士兵。
他第一次出現(xiàn)在海上的時間線當中,被路過的月光號船長救起來,也因為畏懼不想回去而與船長的兒子朋友起了沖突導致死亡。他在碼頭這條時間線出現(xiàn)時是在主角,法國兵,炮兵乘坐軍艦被擊毀掉到海里,想要登上一艘救生艇。那是救生艇的船長就是他,大家請注意,那時候的他那時也沒有落水也沒有表現(xiàn)的顫抖和害怕。而因為這個人物細節(jié)的出現(xiàn),從白天到黑夜,從黑夜到白天,讓我意識到其實碼頭跟海上其實是兩條不同時間線發(fā)生的故事。他讓海上和碼頭兩條時間線產生了交集。
第二個關鍵人物:二號飛行員杰克
他主要在空中這條時間線中出現(xiàn),執(zhí)行一項飛行援助撤退的任務,后來在與德軍的交戰(zhàn)中被擊毀被迫降落在海面。而在海上的時間線里,從他發(fā)現(xiàn)敵軍到與敵軍交戰(zhàn)再到被擊毀的過程又重復了一遍,讓我意識到,海上跟空中又是兩條不同的時間線,而他被路過的月光號救起,他這個人物從空中的時間線進入了海上的時間線,讓海上跟空中這兩條時間線也產生了交集。
這三條時間線并不是互相平行的關系,它們通過了兩個十分關鍵的人物互相之間產生了交集,就你會在觀影過程發(fā)現(xiàn)三類場景不同的交換穿插,最后又在結尾的時候互相重合達到巔峰。
我認為這種敘事手法在戰(zhàn)爭片中還是蠻新奇的。而這種來回變換,如果不了解諾蘭,事先也沒看其他影評的時候,會覺得不知道在講些什么,這也是蠻有懸疑片的特點的,這就是為什么我說諾蘭把戰(zhàn)爭片拍出了懸疑片的感覺。
三,極簡
這一主題呢,其實是從我的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對這部電影進行的思考。我本身從事設計類的行業(yè),對諾蘭拍攝電影呢有點感觸,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電影里許多場面精美如畫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壁紙的素材。
說到極簡這個概念呢,就得提到一位建筑師,密斯凡德羅,是一位德國人,這個人很厲害可以說是后來的設計基礎教育奠基人,不過由于受到納粹的迫害后來逃到了美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下一次分享會上分享一下有關他的故事和設計思潮。
他是二戰(zhàn)時期一位非常杰出的大師,當時提出了一個概念:“l(fā)ess is more”翻譯過來就是少即是多得原則。其實極簡主義的風潮可以說是從這個原則慢慢的演變過來。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極簡跟簡單是兩回事。極簡的特點在去除不比必要的形式主義強化事物本身的功能屬性。比如說《星際穿越》這部電影是部科幻片,但是你看下來會發(fā)現(xiàn)里面并沒有非常深奧非常難懂的科學知識,印象比較深的是在宇宙飛船上一位宇航員通過最簡單最通俗易懂方法用一張筆和一根紙來講述物理知識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然后再用最先進的CG技術來展現(xiàn)最真實的黑洞,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星際穿越》電影里的黑洞場面,據說已經最接近真實的黑洞的樣子了,他這種極簡的手法,簡化了深奧的科學知識,強化了視覺特效。既能夠顯得高大上又很接地氣。我相信其實大部分觀眾來看電影其實是為了娛樂,不是來學習的,如果你硬要塞入一些物理知識強行裝高大上的話反而會很不好,諾蘭這一點就處理的很好,不用深奧的知識來吸引觀眾,用特效來吸引。
在《敦刻爾克》中極簡可以說是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了,從一開始展現(xiàn)不同時間線的時候,屏幕上出現(xiàn)THE MOLE ONE WEEK的字樣,那張版面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可以說是非常簡約大氣了,可惜沒有拍下來,而且也找不到。電影也有許多精彩的場面,比如經常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而零星幾艘漁船,很簡約但是很震撼。
不知道大家對戰(zhàn)爭片都有什么期待的地方,或者大家覺得戰(zhàn)爭片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質呢。我看了一下電影史比較出名的一些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基本都具有以下幾個元素:1.重要歷史人物2.火爆的戰(zhàn)爭場面3.歌頌美好品德。
《敦刻爾克》則把很多的東西都刪除了,沒有著名歷史人物,沒有愛情友情,只保留了戰(zhàn)爭場面。因為它是一次撤退行動,一場失敗的戰(zhàn)役,并不是某一堆士兵在一個牛逼將領指揮之下戰(zhàn)無不勝的故事,不是突出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所以這次行動的主角不是某個將領,逃跑的士兵就是主角,你會發(fā)現(xiàn)里面出現(xiàn)大量的逃跑的士兵和前來支援的民眾,看起來人很多不知道誰是男一號,但其實人人都是主角。電影里沒有著名歷史人物露臉,甚至也沒有敵軍的出現(xiàn),雖然沒有正式的出現(xiàn),但你就是能感覺的到他們的存在,而且存在的恰到好處,不致于搶了主角們的戲份。比如影片開頭的槍擊聲,在漁船里被射擊的場面,以及飛行員降落后被俘虜若隱若現(xiàn)的畫面,以及最后丘吉爾的演講。(這個在戰(zhàn)爭片中還是挺神奇的,你都不知道在跟誰打,但是也是因為事件本身就是一場逃亡的緣故,所以說諾蘭拍這一事件改編的電影拍的真的很好真的很合適)。因為是戰(zhàn)爭片,導演在刻畫戰(zhàn)爭場面也很下血本并沒有在這方面省錢,尤其是海上的軍艦以及岸上的士兵都是真人真物不是通過特效合成,該花錢的地方該突出的地方一點沒少,單從效果來看我覺得并不比正經的戰(zhàn)爭題材電影差。
所以說極簡的手法并不是簡單的一刀切全部刪除,而是省略或簡化一些次要元素來突出主體本身。
最后附上影片結尾丘吉爾的演講,來個慷慨激昂的結尾:“Even though large tracts of Europe and many old and famous states have fallen or may fall into the grip of the Gestapo and all the odious apparatus of Nazi rule, we shall not flag or fail.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