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很期待ChristopherNolan的作品,大家熟知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都是他的作品。終于在九月盼來了諾神大作《敦刻爾克》Dunkirk,場面之大,臺詞之少是該電影最大的特色。據說整部電影的劇本不過76頁,臺詞僅僅兩頁之多卻拍出了107分鐘的影片,沒有冗長乏味,只有緊張激動。
????? 電影整體的BGM更是令人人揪心難耐,諾蘭是一位對時間非常著迷的好萊塢大導演,從《盜夢空間》這部作品便可以感受到,他對時間主觀性的異常癡迷,他在采訪中透露,他想表達的這部片子的敵人并不是德國軍隊,而是時間。所以背景音樂的創作者是和諾神合作六次之久的Hans Zimmer,聽到這個配樂內心只有絕望:一只懷表滴答的聲音混搭著一種來自無盡大海深處且空靈無邊的回聲,仿佛是怪獸的呼吸,是死神的腳步,亦或是天堂的鐘聲……整場戲節奏平緩、氣氛壓抑且緊張到窒息。
????? 故事基于二戰背景,這也是我很期待的原因,其實各種好萊塢戰爭大片都傾向于描寫二戰遠遠多過于一戰,因為二戰有明確的正義和邪惡的分水嶺,就像我們小時候看電視,總會問父母,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一樣,我們生來被一種共通的價值觀所左右:好人應該活到最后,壞人必須被懲戒,敵人一定要處死。這條簡單的邏輯線索也是這部電影的主要矛盾之所在:活著survival。
????? 1940年5月,英法軍隊聯合迎戰納粹德國卻在敦刻爾克被德軍逼到了離海岸線16英里的地方,40萬英國大軍只能被迫從海上撤退,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等待船只的英國大軍屢屢遭受德國轟炸機的襲擊,每次德國戰斗機的出現,都預示著一大批人的離開。
?????
???? 步兵:
????? 導演從步兵、空軍和海軍三個維度來描寫,其中步兵三人組想盡種種辦法登船,卻屢屢受挫,即使登上了船也再次遭遇德軍轟炸機的襲擊,拼命在泛著燃料的海面掙扎,其中一名瘦小的步兵年紀看去也只有15歲的樣子,可見戰爭的殘酷無情。
????? 一次又一次失敗就會有人放棄求生的念頭,沒有人幫忙,沒有人勸解,只有一個身影徑直沖著大海走去,繼而被海浪沖上一具尸體。海岸邊上全是發黃的泡沫,觀影時一直心生疑問,為什么會有泡沫,最后看著一艘艘戰船被擊沉,燃料泄露,尸體飄浮,這個原因也就不難想象了。
????? 人類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是何等的渺小,不管是人為的戰爭還是自然災害,渺小的人類仿佛一只只隨手可以碾死的螞蟻,生命頃刻間灰飛煙滅,甚是悲涼,我深深地感覺到了安全的寶貴、和平的來之不易,想到大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想到駐守在祖國南海各個島礁的年輕的士兵們,和平年代活著真的也不容易,只有淚目。
????? 劇中不乏海洋巨輪一次次沉沒的場景和聲嘶力竭的哭嚎聲,這不禁讓我想到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場景,然而那僅僅是人類與大海的較量,過程中仍充斥著溫暖的愛情、高貴的人格、感動的淚水……起碼當時的我們是溫暖的。
海軍:
????? 海面上一艘艘滿載士兵的英國輪船被德軍的導彈和魚雷擊沉,在士兵們一次次地絕望和無助中,海面上透過大霧駛來了一艘艘民用小船,就這樣,英國人民穿越著德軍的炸彈,迎接他們的孩子和親人回家,這個場面像極了我國軍民聯合抗戰的場景。可見,當自己的家園受到威脅,團結抗擊的確是全人類的不二之選。
????? 海上描寫突出了一個由Mark Rylance主演的老爺爺,他帶著自己的兒子Peter迎著德國的轟炸機奔赴敦刻爾克,各種細節透露出老爺子對軍事,對飛行略知一二,在德軍轟炸機準備俯沖轟炸的時候,他臨危不懼,指揮兒子順利躲過了敵機的導彈,船上的空軍飛行員非常驚訝,老爺子淡定地說,這要多虧我的兒子,是他教會我這些,隨后從Peter那里得知他已經殉國的哥哥是一名皇家飛行員。
????? 戰爭多么無情,為了家園得以保衛,為了正義得以伸張,一個個家庭,一雙雙父母將自己摯愛的骨肉送至戰場,卻再也沒能相見,所以更加明白老爺子的眼神為何那般堅毅而篤定,因為內心只有一個簡單的念頭:一定要接我們的孩子回家。影片此刻終于感到了溫暖。
空軍:
????? 天空中,兩家英國戰機一次次擊落德軍的飛機,其中一架油箱指示器已經壞掉,卻仍堅持飛行。這部影片中片酬最貴的好萊塢影星Tom Hardy飾演的飛行員卻是露臉最少的,因為他全程都帶著飛行面罩,唯一能表演的部位只有眼睛,可見諾蘭對他的這位老朋友是何等的信任。
?????? 在目測戰友成功著陸海面之后,TH忘我地追擊著敵機,在完全不知道還剩多少燃油的情況下,仍冒著生命危險繼續拉高海拔去尋找并殲滅敵機。最后燃油已經耗盡,在飛機自由滑翔的情況下,憑借著自己精準的射擊,擊落敵機,此時整個敦刻爾克海岸上面的士兵們沸騰了。
???? 而此時的他,處于極其安靜的機艙中,只能聽得到自己的呼吸,靜靜等待飛機徐徐著陸,那是一個perfect landing,飛機滑輪慢慢降下,飛行員沿著一片寂靜的海岸降落,岸上沒有留下一絲一毫多余的痕跡,一條冷靜而平穩的直線,之后他平靜地走出艙門,隨手將手槍對準艙內射擊,飛機隨之慢慢燃燒,繼而被一群德軍包圍,此時的他異常平靜,就像此時的海面和海邊的落日一般平靜。
????? 原來英雄的壯舉竟是這般平靜,甚至從TH的表演中感覺他的心跳沒有任何變化。當祖國和人民有難的時候,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竟是這般稀松平常,這種強大和無畏并無需華麗的詞藻來渲染,也無需掌聲,更無需淚水,這僅僅是一個必然且堅定的選擇,故何懼之有?
最后:
????? 最后的鏡頭切到了回家的列車,步兵C因為這場拼死的逃亡而汗顏,沿途拿了一份當日報紙,讓步兵A讀給他聽,上面是丘吉爾關于敦刻爾克大撤退發表的演講;
????? 場景一下子帶我回到當年,精讀老師讓我們背誦的丘吉爾演講的句型,當時老師說這是多么氣勢恢宏,多么讓民眾振奮等等,而當時的自己果真太嫩,并沒有真的領會那份感動。此刻這份演講辭的出現,讓我對這些句子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和升華:
We shall fight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 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 與此同時,窗外是迎接他們的家人、老人、婦女、兒童,為他們的歸來歡呼雀躍,雖然僅僅是逃亡,然而 survival is victory,活著就是勝利。
????? 導演用意頗深,這份演講并沒有切入丘吉爾的形象或是他的聲音,僅僅是通過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讀出來,可見好萊塢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英雄主義的集錦,更多的是小人物的努力和堅守。
????? 正如當年斯皮爾伯格拍美國南北戰爭也未出現林肯自己演講的場景,恰恰是通過一個小人物來升華主題。不禁想到高中政治課本上面的一句話:“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 這部作品與去年Mel Gibson指導的《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相比,兩者都基于相同的歷史大背景,然而Hacksaw是真人真事改編,突出了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誓死不觸碰武器的情況下,用自己的雙手拯救了75名受傷的戰友,那部影片節奏更強,敘事更緊湊,突出主要人物,符合好萊塢的“政治正確”。
???? 而《敦刻爾克》這部影片預示著好萊塢終于迎來了小人物的春天。諾神大作沒有失望,期待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