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讀完處處給人以驚喜,人生錯綜復雜,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沒有自助手冊,沒有公式,沒有現成的答案,某個人的正確之路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為生活的神奇和豐富而欣喜,而不應該為人生的變化而沮喪。
這本書把一些心理現象很好地做了解釋,比如你為什么會痛苦地成長?為什么需要拒絕簡單的思考?為什么需要愛自己?為什么你不能與人分享所做的"準備"?愛與不愛的區別為什么是促進雙方心智的成熟?你的心靈成長的階段有哪些?
1.意識和痛苦
人生苦難重重,痛苦作為人的一部分,從伊甸園開始有了意識就有了痛苦,人生離不開痛苦,它與生俱來,一個成熟的人一定會經歷許多痛苦,沒有承受太多痛苦的人一定不會成熟,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如果我們選擇逃避痛苦,一個有意識的心靈拒絕去思考,拒絕去承受思考的痛苦,這即是心理疾病的本源,治療一個人痛苦的最好方法,往往不是設法消除痛苦,而是應該與他一起承受,必須學會傾聽和分擔他人的痛苦。
2.拒絕簡單的思考
思考是困難的,思考是復雜的,思考是一個過程,在一個人習慣深思熟慮之前,周密的思考往往是一種費力而痛苦的過程。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思考更加周密,解決生命中的問題,就必須拒絕簡單的思考。心理醫生的經驗和一般性的觀察,總結出缺乏完善思考的種種常見錯誤,其中之一就是根本不去思考,另一個錯誤則是根據膚淺的邏輯,標簽妄自揣測,還有就是認為思考與溝通無需努力,甚至認為思考是浪費時間。像學習的能力主要依賴思考,我們思考能力也主要依賴學習。一切心理疾病都源自于混亂的思考,而一切混亂和草率地思考都源自于人們逃避問題和痛苦的趨向。
3.自愛與愛
自愛與你經歷的愛直接相關,它可以激發你的生命力,使你能夠更好的去愛他人,它可以開啟你的心扉,讓你得到更多的愛。如果我們活著卻不知道愛自己,就如同把自己放逐到一間孤獨的,被剝奪了愛的囚室。我當你加倍愛自己的時候,就會激發出一系列新的個性特征:自信,自尊,樂觀,活潑,開朗,大方。學會愛自己是使你擺脫困境的有效辦法,不管你過去生活模式是什么樣子,從現在開始加倍的愛自己,善待自己,敞開心扉,聆聽心靈的呼喚。
4.準備工作
我們不能與人分享我們所做的"準備",你不能替別人做家庭作業,你做了他們的家庭作業,你卻不能為他們爭到學位,因為家庭作業是他們所做的"準備",所以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準備"分給別人,我們能做的僅僅是盡我們所能努力分給其他人一些機會,讓他們為自己進行"準備"。
5.什么是愛
愛是為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擴充自我的意愿。比如有位個性畏縮的青年,他說他的母親對他的愛太深了。甚至到高三還不肯讓他搭校車上學,母親說他太辛苦了,所以天天開車送他上學。
其實愛與不愛的最大區別在于能否促進雙方心智的成熟。在那位母親的潛意識里,一直說她害怕孩子受到傷害,還不如說她害怕孩子受到的傷害傷害了她,因為她不愿意承擔孩子成長的風險,寧愿天天開車接送孩子,也不愿意讓孩子獨立成長,她對孩子是生活上的溺愛,人格上的蔑視。
愛一個人最主要是讓雙方的心智得以成長,但是這個青年和他的母親身上完全看不到這一點,母親的行為不僅阻礙了他心智的成熟,使他有了畏縮的個性,而且也阻礙了母親自己的心智成長,所以這不是愛。
6.心靈成長的階段
第一階段,也是初始階段,作者將其定義為“混亂的、反社會的”。處于這一階段的人約占人口的20%,包括那些“說謊的人”。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心靈缺失的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人是完全沒有原則的。之所以說他們反社會的,是因為他們貌似很有愛心,實際上他們與周圍人的關系卻是自私的、顛倒的、操縱式的。他們從不講原則,除了自己的意愿,任何規章制度都不放在眼里。然而,他們中并不乏具有自我約束力的人,這些人為理想兒孜孜努力,常被委以重任,甚至可能成為著名的牧師或總統。
在第一階段,人們偶爾也會觸及他們自我本質的混亂。這大概是一個人最最痛苦的經歷。大體上,他們能安然度過這個時期。偶爾,他們也可能從這種狀態直接進入第二階段,這樣的轉換通常非常突然,頗具戲劇性。
第二階段,定義為“形式的、制度化的”。這個階段的人們依賴于一個制度來統治他們。對某些人而言,制度可能是監獄,對其他人而言,制度也許就是軍隊。對其余的人來說,他們所服從的制度可能就是高度組織化的商業公司。但對更多的人來說,它是教堂。多數經常去做禮拜的人都可以歸入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人對教堂制度有些依賴,也因此稱其為“形式的”。
如果有人開始推陳出新,改變他們的禮拜儀式或引入新的贊美歌,第二階段的人們就會非常苦惱,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要依賴哪些形式,設法讓自己從混亂中解脫出來。
在這一階段,宗教特征的另一個表現,是人們把更高的力量視作一個完全超然物外的存在。與此同時,他們對每個人心中的那個更高的力量卻知之甚少。他們完全認為,更高的力量超脫于心靈之外。他們總是按照男人的模式來想象更高的力量。更高的力量,就像一個高高在上、巨人般高大而有仁慈的警察。在某種意義上,這的確是第二階段的人們需要的那種更高的力量。穩固對于第二階段的人們非常重要。
第三階段,是“懷疑的、個人主義的”階段。一般來說,第三階段的人們在心靈應該高于第二階段的人們,他們沒什么宗教信仰,也不反社會,而是深深地涉足于社會。他們往往成為某個領域或機構中的中堅力量。他們信守承諾、深愛父母。通常情況下,他們富有鉆研和探索精神,也會成為真理的追求者或是科學家。他們能發現許多真理的碎片,并且由此窺見宇宙巨幅畫卷之一角。他們會看到,這幅畫卷美麗絕倫,而且與處在第二階段的篤信的遠古神話和迷信竟如此相似。這時候,他們開始轉換到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神秘的、公有性的”階段。神秘主義者有如下特點,他們能夠洞察事物表面之下的某種凝聚力。自古以來,神秘主義者認為男人與女人、人類與其他生物、活在世界上的人與這個世界之外的生物之間,都有著各種關聯。他們能夠看到這種關聯。不管在什么文化或宗教背景下,神秘主義者都無一例外地談到了統一性和公共性,而且總是使用模棱兩可的語言。
從第三階段轉換到第四階段,往往是漸進完成的。判斷心靈成長的階段時,需要謹慎而靈活的態度,許多人表面看來屬于某一個階段,實際上并非如此。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我們走多高多遠,都無法擺脫心靈發展早期階段殘留下來的痕跡。
例如一個人已經在第四階段,在面臨壓力和負擔時,也可能非常渴望有個人給他指引方向,以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替他承擔起責任,為他排憂解難。這是第二階段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