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中文版序里的一段話作為開始吧。
愛不是百依百順,不是最入情網,不是大包大攬,愛一個人就要讓他獨立,不管是自己的父母,妻子還是兒女,如果你的行為阻礙了他們心智的成熟,那就不是真正的愛愛自己的兒女,就要讓他們脫離父母,并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要讓他們敢于面對問題和痛苦,迎難而上,用自己的雙腳獨自站立。
監獄里有很多人,是因為他們沒有敬畏之心和罪惡感,我們都需要有某種程度的敬畏之心和罪惡感,這就是作者所提到的存在性痛苦。面對心靈的痛苦和人生的災難,有一個簡單但有點殘忍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清問題,克服障礙。它包括三個步驟,首先當你感受到心里的痛苦時,就要自問:“我的痛苦是存在的,還是神經官能性的?這一痛苦是幫助我成長還是限制了它?”能拿一回答,但假以時日再去自問這些問題,答案就會非常清楚。如果你確定正在經歷的痛苦,屬于神經官能性痛苦,并妨礙了你的生活,那么第二步你就要自問:“如果沒有這些焦慮和痛苦,我會怎么樣呢?”進入第三步,按照這一方法行動,“拉開架勢”或“假戲真做”。
我想這真的是一個挑戰,但是現在的我,如果有一個挑戰的機會,我覺得我不再是那一個總是選擇放棄的人,而是愿意嘗試著去挑戰。我要的不是結果,而是一種歷練和成長。
書中還提到了,人生是一個從沙漠穿行來發現綠洲的過程。治療一個人痛苦最好的方法,往往不是設法消除痛苦,而是應該和他一起承受。隨著心靈日漸成熟,我們能越來越多的承受他人的痛苦,然后你會驚奇的發現你愿意承擔的痛苦越多,感受到的歡樂也越多。我想我對這段話還不能急于太多的感悟,因為現在的我才剛剛出發,我要去發現這一旅程。而助人是我非常愿意的,只是我不確定自己能否背負他人的痛苦。
在人的大腦里有興奮中樞,有抑郁中樞,還有憤怒中樞。雖然我們只享受興奮帶來的快感,但并不代表另外兩個就不需要了。由于我們的憤怒中樞隨時都可能燃燒,而且往往在不該發生的時候發作,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寬恕。陸忠恕啟動時,至少有幾種方式可以選擇,我們不僅需要知道有哪些反應方式,還必須知道在特定情勢下哪種反應最強的。
責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表達方式。通常它的背后有一種害怕或者是憤怒。責備與憤怒和仇恨一樣,都會給人帶來痛快的感覺。抓住憤怒不放,書中有一個讓人恐懼的形容:就像抓住自己的腳踝啃嚙一樣。責備中有一句常用的話語叫做:要不是因為你。這句話讓人感覺非常熟悉。而且會有一種讓人情不自禁想躲開的感覺。而這種方式非常容易傳染給身邊的人。所以每當家里的老人在孩子的面前說出諸如此類的話時,總是還要事后再對孩子說一遍:剛才老人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它非常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推卸責任的自動化思維。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在小孩子摔跤以后,老人為了哄孩子用腳跺著地面,然后說:都怪你,都怪你。這種憤怒的游戲是一種沒完沒了的循環,難以打斷。停止游戲的唯一方法就是停止,要停止責備的游戲,需要的是寬容。
而寬容是一件簡單的事嗎?他是一個人說我原諒你了,就是做到了嗎?肯定是我們去面對一件事實。但寬恕,卻要直截了當的面對罪惡。許多人在忍受著廉價的寬恕,但心底卻沒有真正的原諒。你不可能去寬恕一個沒有醉過的人,寬恕只有在最排拒后才生效,所以你可以先去提出罪狀,作出有罪的裁決,然后才是寬恕。
在這本書中,作者強調的是人生錯綜復雜。人生復雜多變,正確的做法是不斷接受變化,調整自己的心態,如果一個人拒絕改變與成長,不愿面對重塑自我的痛苦,不愿意去改變那些自己視為真理的假設與幻想,長此以往,就會陷入疾病的囹圄。一切心理疾病都源于混亂的思考,而一些混亂和草率的思考,都源于人們逃避問題和痛苦的趨向,周密而完整的思考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只有不畏艱難,永向前做到。在這里坐著,向大家提出一個簡單但是卻困難的提議,就是拒絕簡單的思考。
自尊自愛。當你加倍愛自己的時候,就會激發出一系列新的個性特征,自信,自尊,樂觀,活潑,開朗大方,這一切都將有助于你改善目前的處境,使你得到更多的愛,記住,不要成為自我處境的犧牲品,你是唯一可以思考并作出決斷的人,你的意思決定了你的生活。學會愛自己,是使你擺脫困境,甚至是那些看上去無法控制的困境的有效的辦法。自愛卻不自負,自知之明是心靈探索的起點,自知之明開始于謙遜,而謙遜的核心在于實事求是。
自愛和自負的區別是什么?在作者任美國陸軍心理醫生時,軍方曾做過一項實驗,就是成功者都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期中一項測驗,是讓他們寫下生活中最重要的三樣東西。這簡單的測試,許多人都花了一個多小時去完成。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每個人的答案第一項完全一致,那個答案就是:我自己。這里的“我自己”就是自愛。自愛,意味著關懷,自尊、責任和對自我的了解,一個人如果不愛自己,就不可能愛別人。那么一個自負的人,他的答案是什么呢?他的答案是“我的自信”。在他們的生活中,自信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他們會隨時隨地不惜代價,盡一切努力去維護他們的自信。視自我為頭等重要,這是自愛;自我感覺總是良好,這是自負。
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個不斷檢討,不斷修正的過程,當我們進行自我修正時,幫助我們產生羞愧之心的工具就是存在的罪惡感如果沒有罪惡感,也就缺少了一種促使我們自我修正的機制,如果我們一直認為自己都很好,那么我們就不能糾正自己的那些不好的部分。作者提到了一個非常痛苦的時刻就是破碎時刻。盡管這是痛苦的,但它卻是新的成長的開始,是穿越沙漠,走向拯救,是朝著痊愈邁出的巨大一步。
作者把心靈成長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也是初始階段,他將其定義為混亂的,反社會的。第二階段是形式的制度化的。第三階段是懷疑的個人主義的。第四階段是更為成熟的一個階段,以神秘和普適性為特點。但每個階段并不是完全分得那么清楚,或者是不擋退的。
書中還以很大的篇幅介紹了以榮格的建議間接促成的匿名戒酒協會。雖然時至今日,大多數心理醫生認為,匿名戒酒協會的方法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它是一種上癮的替代品。但作者認為它起作用的真正原因在于程序,程序實際上就是教導人,為什么應該繼續向前穿過沙漠。它還有一個心理計劃,提供了大量關于如何穿過沙漠的建議。最后他還有一個有效的機制,保證人制度,一個真正業余的心理治療醫生。
未知死,安知生。
美國詩人桑德伯格寫過一首《特快列車》的詩:
我乘上一輛特快列車,
這國家最棒的火車之一。
火車載著十五節車廂里的上千人,
飛馳過草原,駛入藍色的霧靄和深色的氣氳。(所有的車廂都將銹蝕成廢鐵,所有在餐車和臥鋪車廂里談笑的男人女人都將化為灰燼。)
我問一個正在吸煙的男人要去哪兒?
他回答說:“奧馬哈”。
這是一首關于死亡的詩。確實有時候我會覺得生命的意義在哪里?因為,在時間之后,一切都會消失。不可否認時間給了我們緊迫感,才讓我們去行動去抓緊擁有去綻放自己的美好。我們在歷史里留下什么了嗎?作者給感到生命無意義或無聊的人的建議就是立即與死亡建立起特別關系。恐懼死亡是非常自然的應對,這種恐懼有兩種方式,普通的方式是把這些念頭從我們的腦子里趕出去,不再去想它。聰明的方式只是盡可能早面對死亡。只要我們能夠戰勝自戀,就能夠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學習如何面對死亡,這是所有偉大宗教最核心的內容。我想我了解的就只有佛教,佛教確實讓人能夠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得到另一種歸途。
伊麗莎白·庫伯勒人在瀕死時會經歷些特定階段,它們的順序是這樣的:否認——憤怒——商討——抑郁——接受。而作者認為他的這種劃分也同樣適用心理和精神的成長過程。
書里最后講了一些關于哲學一分為科學和宗教的尷尬處境。嗯,作為自己小小的了解吧。最后我想以老榮格在接受一個訪談的時候,回答的一個問題作為結束。采訪者問道:“榮格博士,您的大量作品都有宗教的韻味,請問您相信上帝真的存在嗎?”老榮格抽了一口煙斗。“相信上帝存在?”他沉思了一會兒,說道:“嗯,但我們認為某種東西是真實的時候,我們才使用‘相信’一詞,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證據去支持它。不,我不相信上帝真的存在,我只知道人們的心靈需要一個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