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兩千年前,“屈原放逐,憂心愁悴。仰天呵之,乃成《天問》”。兩千年后的今天,我們卻能從《匆匆》里聆聽到來自朱自清的“天問”。《匆匆》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對時間的流逝作了細致入微的描摹。作者從日子一去不復返的感嘆,到最后發出內心的叩問,他所有的情思,都在那一連串的“追問”中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現。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源何而“問”
這篇散文寫于“五四”退潮時期,那是沉寂與動蕩、失望與希望相交織的年代。在新文化運動中覺醒的知識分子,大多都經歷了從苦悶迷茫到尋找出路的思想歷程。19歲便結婚生子,讓這位初為人父人夫的青年,有著更多的苦悶。正如他自己說的:“在歧路面前,我只有彷徨罷了。”(朱自清《哪里走》)朱自清在致俞平伯的信中說:“日來時時念舊,殊低徊不能自已。明知無聊,但難排遣。”“不禁令人嘆惋時月不可留。我想將這宗心緒成詩一首,名曰《匆匆》。”(《信札》)。從他的文字中,不難看出,這“問”,源于一個有志青年對自己當下人生的自我叩問!
二、“試問春光今幾許”——“問”中悟情
每一位讀者都會注意到:這短短幾百字的文字中竟多達12個問話:開篇,看見燕子的去來、楊柳的枯榮以及花開花謝等自然現象,卻頓感時光不復回的傷感和迷茫:“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像是在問詢他人,又像是喃喃自語。當他細數自己那已經過去了的、八千多個日子竟像針尖上的一滴水,無聲無息時,不禁頭涔涔、淚潸潸了,內心充滿羞慚、恐慌。當再次追問時間“又是怎樣的匆匆呢?”捕捉到那些細微的時間蹤跡時,便忍不住地“嘆息”,自責、無奈、焦灼之情油然而生。緊接著,一連串的問題隨著情感難以自抑地噴薄而出:“能做些什么?又剩些什么?留著些什么痕跡?何曾留有痕跡?將赤裸裸地來,又赤裸裸地回去?為什么偏要走這一遭啊?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一連七問,一浪接著一浪,層層遞進,問中有答,答中有問。既有對自身平庸的不甘,也有對生命價值的反思;既有對內心靈魂的叩問,也有對當下人生的警醒。
文末最后一問“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看似與第一問字字相同,但是在經歷了如此這般的情感掙扎后,其意義已大不相同。看似發問,心中卻又有了自己的答案。那是追尋之后的呼喊,那也是掙扎之后的奮起!
這些自言自語,只問不答、口語化很強的問句,貫穿全文,直接而真實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歷程。細細品味這些追問,宛在耳際,振聾發聵,猶如那兩千年前屈原的驚天之問!
三、“渾欲乘風問化工”——驚天之“問”
初讀這“問”,首先是一個文學家的“時間之問”。
朱自清是我國一代散文大家。其語言文字的運用已到了登峰造極之境。
(一)情景交融,將時間物象化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怎么才能引發讀者的思考呢?作者選取了自然界中“燕子”“楊柳”“桃花”等美好事物的榮枯現象和四季的變遷往復做渲染,又將時間物化成“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它輕輕悄悄地“挪移”著;緊接著,作者抓住起床、洗手、吃飯、靜思……這些再平常不過的生活景象,運用一系列極富畫面感的動詞:“跨過”“飛過”“閃過”“溜走”……讓讀者分明看得到時光“匆匆”溜走的身影,聽得到它輕悄挪移的聲音。正是這些生活“瑣事”,才讓時間的“匆匆之感”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找到了最真實的認同感。
作家趙景深說:“朱自清的文章……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他就是這樣,把自己“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
(二)匠心獨運,體現藝術之美
文章的語言,也體現了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點:樸素但充滿新鮮,自然又彰顯錘煉。文中大量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使一幅幅畫面躍然眼前。在作者筆下,時光如針尖上的一滴水、如輕煙、如薄霧……抽象的時光可見、可感,可觸摸;“太陽他有腳啊”,這樣的語言又充滿了趣味。還運用大量的疊詞“匆匆”“漸漸”“默默”“頭涔涔”“淚潸潸”“輕輕悄悄”“伶伶俐俐”……形式豐富,充滿韻律。作者將畫面感,音韻美,形式美融為了一體。? ?
文字中凸顯出的或舒緩或急切、或追尋掙扎或凝心靜思的語言節奏也與作者情感的變化緊密結合,作者用他手中的文筆將其譜寫成了一首極富動感的樂章。
(三)“起承轉合”,彰顯結構之美
作為一代文學大儒,他極其地熟練地運用了文學創作中“起承轉合”的構造之法,作者從自然現象而起,接著用問話串聯全文,文末處,作者仍用問話,表達深深感慨:“為何偏白白走這一遭啊”!作者以這樣的叩問一筆揭示了文章主旨:那就是時間越無情、越易逝,我們越應該倍加珍惜!這樣的構思行文使得整篇文章起承轉合、環環相扣,層次清晰、渾然天成。
再讀這“問”,也是一位哲學家的“生命之問”。
朱自清,畢業于北大哲學系,他的文字自然蘊含了哲學的韻味,加之飽滿的抒情筆調,蘊理于情。本文中的他追尋時間的腳步,經受情感的掙扎,當時僅24歲的他已有不小成就,卻依然發出對自我的叩問:“我還能做些什么?還剩下些什么?……為何偏白白走這一遭啊?”行文至此,作者已從單純的“時間之問”中跳了出來,努力地思考人生的方向、生命的價值!
他曾說要“去出玄言,專崇實際,實行‘剎那主義’!”后來,他不屈服于憂傷苦悶,積極進取,用無數個生命中的“剎那”創造了許多文學史上的精品!細品這“問”,還是一代進步青年的“責任之問”。
作為經歷了“54運動”的進步青年,雖面對內憂外患的現實,文字中流露出的,“有感傷卻不頹唐,有彷徨卻不消沉”。“為什么白白走這一遭?”的問話背后,其實是內心堅定的回答:“不能白白走這一遭!”作者在問話中反思,在問話中奮起,在問話中思考未來,體味“責任”的真諦!
應該說,作者此時書寫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感狀態,更是一個時代的情感狀態!這問,是一種自我的警示,也是一種面對大眾的疾呼!那一聲聲的叩問,“我能做些什么?“為何白白走這一遭?”是“時間之問”、“生命之問”,也是一代進步青年的“未來之問”、“責任之問”! 這樣自覺的責任感,使他最終成長為一位民主戰士!
回顧整篇文章,作者就是這樣以景觸情,以情生問,以問帶思,用不停的追問,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盡情書寫,同時催發了讀者的思考!這驚天之問,是作者對自然和社會深入思考的結果,是作者苦苦思索之后,情感得以無限展開、精神得以無限升華的表現!
透過文字的背后,我們分明能看到一個心思細密、勤奮上進的朱自清,一個坦誠可愛、純粹本真的朱自清!
翻開文學的史冊,我們看到,在屈原《天問》之后,直到唐代,才有了柳宗元的《天對》,這一問一答,跨越千年,穿越時空,成為文學史上的奇跡!
今天,每一個聆聽了來自朱自清的“天問”的人,皆應明白:千年太久,必須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