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用費曼超級閱讀法讀朱自清的《匆匆》,感覺這是一篇用完美詩意的語言成就的經典散文。
這篇散文入選小學語文教材。這些日子,受疫情影響,孩子們在家上“空中黔課”。配合網課的進程,老師建議這個經典的篇章可以先背誦下來。
孩子們覺得有難度,于是,我自己重溫了這膾炙人口的美文。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
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是有人偷了它們吧,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
是它們自己逃走了吧,那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它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
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
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
太陽它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
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
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我覺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
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的腳邊飛去了;
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
我赤裸裸一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凡是優秀的散文,語言都非常精煉準確。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以自然、親切感人著稱。這篇文章在表達充滿惋惜的心情、在追索時間的去處時,語言功力盡顯其中。
上班路上,聽了今天讀書營課程中的核聚老師分享的費曼閱讀法后,我在想,既然費曼閱讀法可以稱為終極閱讀法,何不用費曼閱讀法來精讀這篇文章,一來是可以完成今天的作業,二來也可以進行遷移,引導孩子理解和背誦這篇文章。一舉兩得,豈不善哉。
費曼是誰?他的超級閱讀法精妙在哪里呢?
這里先安利一下關于費曼和他的超級閱讀法:費曼,全名理查德·費曼,美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納米技術之父,在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妹妹瓊,比他小9歲,兩個人的關系非常親密,費曼在他妹妹14歲生日時,送了一本大學天文學教科書作為禮物,并說:“你從頭讀,盡量往下讀,直到你一竅不通時再從頭開始。這樣堅持往下讀,直到你完全讀懂為止。”根據費曼超級閱讀法,他妹妹不但讀懂了那本大學教科書,后來更因為閱讀到書中300多頁時發現一位女天文家,受到激勵,真的成為了天文學家。從頭讀,往下讀,再從頭,直到完全讀懂,這就是費曼超級閱讀法的精髓。
這個方法其實非常簡單,我個人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不要有畏難心理,相當于一條陌生的路,走多次,就成了熟悉的路。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寥寥幾筆,寫意般勾勒出了一個春天的畫面。在此,作者不在于描繪春景的實感,而在于把讀者帶入畫面情景。去與來,枯與青,謝與開這些詞義上的對比,加上音韻平仄上的變化,賦予了文字美感。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這一問,流露出作者對時光一去不復返的無奈和惋惜。
“是有人偷了它們吧,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
是它們自己逃走了吧,那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它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
這一連串的設問,表達了找尋時間蹤跡的急切心情;這一連串的設問,形成一種急切之勢,引導讀者共同追尋。
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呢?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具體數字的表達呢?讀到這里,感覺卡住了,于是按照費曼閱讀法提倡的,“你從頭讀,盡量往下讀,直到你一竅不通時再從頭開始。這樣堅持往下讀,直到你完全讀懂為止。”在這里我停了下來,查詢相關資料,了解到《匆匆》寫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運動落潮期,身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作者感受著時代脈搏,內心充溢無盡找不到出路的迷茫苦悶。但是堅強的他并不甘心沉淪,而是站在“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人生理想。這篇文章在淡淡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反映了當時大部分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寫這篇文章時,朱自清24歲,也就是文章里提到的“八千多日子”,他內心充溢著找不到出路的迷茫,所以“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
這幾句,表達出作者困惑迷茫的心理狀態。
“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它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的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從“起床、洗手、吃飯、默默凝眸、躺在床上”這些身邊的的小事情寫起,將抽象的時間轉化為具體的物象,給人以真實、親歷的感覺,從生活瑣事入手寫感悟,以情景交融的手法訴說著對時間的眷戀和流逝如飛感。
“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此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抒發胸中無限的感慨。流露出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這一連串的反問,層層遞進,將文章推向高潮,強烈地表現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和無奈,也是忠告人們珍惜時間。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這文末的一句,作者并未回答,而是將這個問題拋給了讀者,余味無窮。
讀完說回費曼。費曼有一種特殊能力,就是能把復雜的觀點,用簡單的語言把它表述出來,這使得他成為一位碩果累累的教育家。在獲得的諸多獎項中他自豪的是1972年獲得的奧爾斯特教育獎章。費曼提倡多次閱讀一本書,因為書讀百遍其意自現。他的超級閱讀法其實也是他的教育觀——從來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有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大道至簡。
《匆匆》這篇散文本身所具有的音韻感、畫面感也值得讀多遍。我在使用費曼超級閱讀法讀匆匆一文時還有一大收獲就是發現疊詞之美。
匆匆這個名字本身就是疊詞。疊詞是以詞的形狀來判斷,有兩個要素:組成詞的單個字是同一個字;單個字的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個字或偏旁。疊詞可以分為:
1、AABB型:安安穩穩、病病歪歪、抽抽搭搭、大大落落、匪匪翼翼、沸沸揚揚、紛紛攘攘。
2、AABC型:哀哀父母、哀哀欲絕、嗷嗷待哺、版版六十四、比比皆是。
3、ABCA型:床上安床、防不及防、防不勝防、冠上加冠、國將不國、話里有話、話中有話。
4、ABAC型之一:不卑不亢、不茶不飯、不癡不聾、不瞅不睬。
5、ABB型:甜津津、甜絲絲、喜洋洋、樂滋滋、興沖沖、氣沖沖、孤零零。
文中的頭涔涔、淚潸潸、赤裸裸屬于ABB型;輕輕悄悄、伶伶俐俐屬于AABB型,都是疊詞,卻又有變化,如同旋律中的變奏,極富音韻之美。
就這樣,我用費曼超級閱讀法來閱讀《匆匆》一文,不斷發現知識的缺口,在閱讀過程中卡住時,就找原因,卡殼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知識缺口,花時間鉆研這個概念,徹底搞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補完缺口后重新組織,如果卡殼,就繼續學習和改進,直到完全搞明白。
最后一步,便是分享。如上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