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通過自律、愛、成長與信仰、恩典這四部分引導讀者走向心智成熟,也引導家長如何培養出心智成熟的孩子,最關鍵的還是要讓自身心智成熟,才能較容易的培養出心智成熟的孩子,因為孩子會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事方式,會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讀完全書,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自律、愛和潛意識,現將自己的所得記錄總結并分享,望伙伴們能得到啟發與領悟。
自律
人生苦難重重,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自律。那么何謂自律呢?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
在充滿問題與痛苦的道路上,推遲滿足感是一種十分適合生存的生活方式,ta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舉個小例子,我買了一塊蛋糕,因為更喜歡吃蛋糕上的奶油,所以我先吃奶油后吃蛋糕,但是為了推遲滿足感,我就先吃蛋糕后吃奶油,以此來培養“先苦后甜”的自律意識。
從小便可以從各個方面培養孩子的這種原則,直至內化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生活常態,這樣當面對苦難的時候就能以積極的心態迎難而上,解決問題。
承擔責任
面對自身遇到的問題,不要將自己做出的行為所導致的后果讓他人替自己承擔,要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己承擔責任,剖析反思自我與周圍環境,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沉浸在自責與責ta中,逃避問題的根結所在,否則問題不但不會解決,反而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忠于事實
看到這四個字是否會想,這也太簡單了吧,其實仔細想想,看似簡單,做起來并不簡單,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忠于事實,很多時候都是在自欺欺人,活在自己自認為的世界里,或是用謊言讓別人活著自己制造的虛假中,沒有甚至抵觸讓自己或他人看到并接受事實的真相,當真相顯露的時候,由于和自身所想的相差甚遠,便會沉浸在問題與痛苦中。忠于事實,意味著我們不僅要觀察世界本身,還要對觀察世界的主體即我們自身進行不間斷地嚴格地自我反省,以使我們活于現實,忠于事實。
保持平衡
萬事萬物都存在一種平衡,這是冥冥之中存在的一種規則,若打破平衡,必然會遭受苦難。對于我們來說,要想達到平衡,必須放棄人生中的某些東西,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生活好比是天平,要想使天平保持平衡,必須在天平兩端放棄或是增添某些東西,可以是情緒、情感、欲望、物質、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自由……,放棄雖然會給人的心靈帶來一定的痛苦,但是失去平衡的后果遠比放棄更為嚴重,也會帶來更多的痛苦。
愛
在這一部分,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是深思熟慮,而不是一時沖動,是出自于自我意愿決定要奉獻全部身心,真正的愛只能依靠實際行動來證明,想愛不等于去愛,愛的想法不等于愛的行動,若愛一個人卻沒有付諸行動,就等于從未愛過,只是空想,只是以愛的名義自欺欺人。
真正的愛需要真正的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來使愛的對象得到心靈的不斷成長與心智的不斷成熟。
愛的對象不僅僅可以是別人也可以是自己,不僅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有生命或是無生命的生物、事物或活動,但真正的愛,其對象一定是人,因為只有人的心靈才具有成長的能力,真愛是為了讓愛的對象心智不斷成熟,其實,對有無生命的生物、事物、活動等的愛是間接的愛自己或愛ta人,只是愛自己或愛ta人的中轉站,最根本的愛的對象是自己或ta人,因為對除對人以外的愛會完善自我,使自己的心智更成熟。
那么真愛是怎樣的呢?舉些簡單的例子,有人說,我愛運動(實際上愛的對象是自己),但ta即使是有空閑時間的時候也從來不運動或是很少運動,這是真愛嗎?顯然不是,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有人說,我愛健康(實際上愛的對象是自己),但ta從來不為健康著想,依舊我行我素,依舊做著傷害健康的行為,這是真愛嗎?顯然不是,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有人說,我愛她,但他很少甚至從來不在生活上關心她照顧她,很少甚至從來不遷就她包容她,很少甚至從來不在意她的感受和態度,很少甚至從來不陪她去她想去的地方、陪她做想做的事情等等一系列的不作為或少作為,只是在自己需要的時候想到她,讓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是真愛嗎?顯然不是,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伙伴們,知道什么是真愛了嗎?真愛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是實際行動,而不是口頭說說,真愛需要的是真正的投入與奉獻。
當我們在幫助除自己以外的愛的對象不斷進步和成長的同時,也會拓展自己的心靈與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使自我更加成熟,這是一個互惠雙贏的過程,也是一種十分復雜,需要勇氣與不斷努力的過程,不僅要用心,更要用腦。這里所提到的拓展自我界限可能大家不太理解,簡單來說,就是讓自我拓展到陌生領域,再塑造出一個不同的、嶄新的自己,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接觸的是從未接觸過的事物,通過與這些事物的接觸,使我們的自我獲得改變。
明白了什么是真愛,那么如何區別是否是真愛呢?關鍵在于行為的目的。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拓展,最終追求的是自我完善,所體現出來的行為的目的是促進心靈的成長與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這是區別是否是真愛的關鍵所在。
潛意識
在書中讀到這部分時,真是震撼到我了,刷新了我以前的認知。什么是潛意識? 作者告訴我,潛意識就是上帝! 是上帝喔。若把意識比做是樹,那么潛意識就是樹根,顯意識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樹根以上的部分,我們的智慧源自于潛意識。我們追求心智成熟的終極目標是天人合一,打破顯意識與潛意識的界限,即打破自我與上帝的界限,與上帝合二為一,發展為具有神性的自我,成長為具有上帝屬性的一種嶄新的生命形式。
我們的心智越成熟,就越接近上帝,直至具有與上帝相同的認知,即顯意識與潛意識合而為一。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擁有屬于我們自己的潛意識,但潛意識的“根”卻不屬于我們自己,不是我們自己的潛意識,而是屬于整個人類、全體生物乃至上帝的潛意識,也就是說,世界是渾然一體的,我們的潛意識是上帝,上帝的潛意識是我們潛意識的“根”,我們的一切認知、知識和力量從潛意識的“根”源源而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作為一種途徑而存在,也就是說,我們是上帝表達其思想、實現其意愿的工具。
心智成熟的旅程,的確是少有人走的路,也是少有人能到達目的地的旅程。前路漫漫,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