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大會,真的就是“搞”大會,有時為“搞”而搞,說的一點沒錯。政府部門也好,各種協會、商會也好,大會似乎就是每年工作的必修課程、規定動作。各種形式、各種類型不一而足。而且,與純商業性的會議活動不同,其目的又是如此的不清,套著某些很高大上的目標外衣,可剝去搜尋內核,好像又是模糊的。
五年時間,已經組織了數不清的會議、論壇、活動了,大的有市一級的,小的也有各種各樣的培訓、講座、沙龍等等。大會之多,初搞之時,作為新人會有新鮮感,覺得參與這樣的大會是多么的榮光,況且你還是個幕后操作者,所以總想著迸發出很多創新的點子,總想著擠出更多的時間摳細節。想想能把流程完美地走下來,能與這么多咖們接觸,感覺自己的能力瞬間提高了不少,似乎自己也往上升了幾檔。
從最初的忐忑到如今的“老司機”,對待每次大會的態度沒有變,但做事的方式與理念已經與從前大為不同。我發現,所有的這些大會都脫不開政府的模式,這就勢必會帶著多頭領導、低效率、大而全的特點,并且,領導們都想“社會化運作”,卻又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到最后,那些所謂的商業化、社會化的會議運作終將不了了之。
大會的真正操辦者多為我們這些“政治正確”的,在政府部門帶領下的社會組織人員,而真正發聲,并“指方向”的永遠是部門里的領導們。一個大會,在上面指手畫腳的領導可真是多啊,不同部門之間要掣肘,不同級別之間,又要一級服從一級。也許這就是最真實的“政治”,雖然我非真正處在這環境中,卻也如一個近身觀望著,看得真真切切。
大會搞多了,后面每次再搞,尤其搞那些重復類似的,只想抓住幾個核心:辦這個會的目的意義何在?最終能夠收獲什么?或產生什么?如何能夠更高效地落地?
當我試著用這些目標去策劃大會,去實施大會的時候,我發現這些大會的老套路就是“鐵打的營盤”,每個大會一定都能夠“成功圓滿”舉辦,每一屆一定都能比上一屆更有亮點,每一次也一定都能“引起媒體廣泛宣傳,引起極大反響”。一個大會,缺了誰也一定都能完滿舉辦,換了誰,也一定都不會出亂子。
當做了五年大會下來,把那一個個、一屆屆大會擺放在一起,發現請的嘉賓都這么些人,大會的主題都大同小異,形式和流程也基本有套路。
搞大會,說白了就是要“不出錯”,至于搞得好,有意義,那就另當別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