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一本知識領域聞名遐邇的著作,對于這樣一本純干貨、重實操的經典,簡單寫個讀后感好像誠意不足。于是有了這份筆記+讀后感式的分享。
一、關于作者:
作者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練習”這個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犊桃饩毩暋返母睒祟}是“如何從新手到大師”,在2016年11月上市以后就受到熱捧,被奉為學習領域的經典著作。
二、主要內容:
《刻意練習》告訴我們,對于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標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我們都知道的“一萬小時天才定律”這個理論,艾利克森告訴我們,這個理論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只有在“刻意練習”的情況下,“一萬小時天才定律”才有用。
三、如何正確理解刻意練習?
天才不是天生的,是通過訓練出來的。
猜想:莫扎特所謂的天才,很可能也是通過訓練出來的,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全職來教他音樂。
案例:日本心理學實驗“一年訓練時間讓24個幼兒具備和莫扎特一樣的完美音高”可以作為佐證。
案例:美國人21小時做46001個俯臥撐。
訓練分為有效的訓練和無效的訓練,只有按照正確方法訓練才是有效訓練。
結論:只有有目的的訓練,即那種讓我們專注的,及時獲得反饋的,不斷確定目標而且跳出舒適區的訓練,才能夠讓我們快速的進步。
對于天才級別的訓練,只是有目的的訓練還不夠,還要進一步用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就是“有目的訓練”的一種。
刻意練習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更強大的心理表征來思考問題。“心理表征”是認知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就是說在思考事物時對應的心理結構。心理表征是能夠將杰出人物與其他人區別開來的因素。(高手識人,往往看的是這個人能用多少準確清晰的概念分析問題,與李善友、羅振宇等所說的“套路”異曲同工。)
心理表征:是知識在我們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按知識的種類及其提取方式,心理學家認為人類至少有四種類型的心理表征:認知地圖、心像、圖式和心理語言。
四、理解“刻意練習”需要理解和注意哪些觀念?
刻意練習的兩個標準:
所訓練的領域是合理發展的行業,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評價標準和高效的方法。
你必須有一個能夠給你布置訓練作業和及時反饋的優秀導師。
? 2.刻意練習的四個原則
大多數的行業不符合這個標準的,但是我們可以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訓練。
1.明確高績效的目標,即應該實現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2.盡可能找到這個領域中最優秀的專家,或者高手,或者經典書籍。
目的是能夠讓我們和這個領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進行這個對比,獲得高質量的反饋。
3.研究最杰出的導師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的原因
4.不斷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訓練。
五、我們如何通過“刻意練習”成為各自領域的天才?
刻意練習與學習:
只在“學習區”練習。練習的精髓是要跳出舒適區,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大量重復訓練。在MBA商學院里,一個學生每周可能要面對20個真實發生過的商業案例,學生們首先自己研究怎么決策,提出解決方案,最后老師給出實際的結果并作點評。學習商業決策的最好辦法不是觀察老板每個月做兩次決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擬的決策。軍事學院的模擬戰,飛行員在計算機上模擬各種罕見的空中險情。包括丘吉爾對著鏡子練習演講,都是重復訓練。
反饋。教練、經典教材、關鍵概念,都可以作為我們對自己的反饋。
精神高度集中。
六、讀后感:
《刻意練習》作為學習領域集大成者,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復品讀,它是那種每次都能有更新體會的經典。它的事例足夠以理服人,理論足以指導所有精進路上的實踐,道理又簡單明了到你一看就明白,一用就上路,還可以教會自己的同時交給別人。
它幾乎可以指導我們學習任何一種能力的快速提升!工作上的精進,學習的飛躍,體育成績的飛速進步...…比如我們007er的寫作,如果以一種專業的刻意練習的認知來對待,相信7年后,每個人都會達到人生質的飛躍!
舉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我們都知道比較火的一檔節目《最強大腦》,不要以為那些人都是天才,其實只要訓練方法得當,電視上選手的表現,普通人是通過努力就可以達到的。比如普通人如果想達到“世界記憶大師”頭銜,就必須通過訓練而達到“世界腦力錦標賽”考核標準。其過程是這樣的:大概1-2個小時掌握記憶力的原理與方法。然后而對于實操模塊,比如記100個阿拉伯數字,10-20小時的訓練,80%以上的人可以100%在5分鐘以內完全記住。
很多事物的學習是易學難精,很多人到了這個階段技術就止步了。想要成為更高級記憶力高手,就要跳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專注并大量訓練,同時找到一個好的教練,不斷給自己做反饋,經過一兩個月的訓練,一般就達到世界記憶大師水平了(一般2分鐘以內記住100個阿拉伯數字)。
最后,致敬經典的最好姿勢,就是刻意練習,你不用,總會有人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