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是一部很棒的作品。他講述了一起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案。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描述。真正的真相,我們讀者只能夠憑借各人的描述進行推敲。所以不同的讀者,最后推理出來的“真相”也是不一致的。而更加有可能的是,讀者完全被繞了進去,不知道事實所在。
第一次讀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晦澀。但是多讀幾遍,就越來越覺得這個故事貼近生活。
比方說,一起家庭紛爭時間。大家長,兄弟姐妹,以及下面兒孫輩,親戚,以及各種朋友由于自己的立場,自己的看到事情的側面不一樣。如果他們向他人傾訴,那么聽到的內容就很可能完全不同。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夠掌握事情的全局,知道整個事情各方的思路和行動方向。
我解開綁,叫他刀跟我一決生死。(杉樹腳下的生字,就是那時隨手一扔忘在那里的)他臉色慘白,拔出那把大刀,一聲不吭,一腔怒火,猛地朝我劈來——決斗的結果,也不必再說了。到第二十三回合,我一道刺穿他的胸膛。請注意——是第二十三回合!只有這一點,我對他至今還是十分佩服。因為跟我交手,能達到二十回合的,普天之下也只他一人啊!
——節選自《竹林中》的《多囊丸的供詞》一節
在強盜的描述中,強盜為了搶到武士的妻子,與武士進行了決斗,而且夸口自己和武士的打斗。并指出是自己用刀“刺穿他的胸膛”,而在《一個女子在清水寺的懺悔》,武士的妻子描述的是因為自己無法忍受丈夫在目睹她被強盜強暴后輕蔑的眼神,迷失自己的神志,用匕首刺死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又在《亡靈借巫女之口的供詞》中,武士卻描述另外一種情形:武士的妻子決定跟隨強盜,并要求強盜殺掉武士。強盜后來放了武士。但武士因為不堪忍受侮辱,拿起匕首自殺了。
3個當事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同一個事情,講了3個不太一樣的故事。所以到底是誰殺死了的武士?是強盜多囊丸,武士金澤武弘,還是武士的妻子真砂?
在這個故事里面大概搞不清楚吧。這三個人的描述里頭,有4個突出矛盾點:
(1)用來刺死武士的兇器是大刀還是匕首?
(2)匕首到底去哪里了?
(3)劇烈打斗發生在什么時間?(武士和他的妻子都沒有打斗的描述,但是從樵夫一節,我們都可以看出打斗確實存在,但是到底是一開頭多囊丸就幫武士綁起來了呢,還是多囊丸真的后面放開了武士與他進行打斗)
(4)是武士的妻子先行離開,還是多囊丸先離開?
如果真的有后續的話,或許會有答案吧。但是這部小說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并沒有給出后續的發展。只有幾個人的片面之詞。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