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該說,這是一部無論從立意還是拍攝角度上來看都十分之優(yōu)秀的電影。
全片主要的場景一共只有三個,即樵夫、僧侶、乞丐聊天時的破舊城門(羅生門)、慘案發(fā)生時的樹林、證人做供詞時所在的官署。當(dāng)然,強盜飲水騎馬等地方也可算場景之一,但基本可忽略不計。主要演員也只有寥寥幾個:武士、妻子、強盜、樵夫、僧侶、乞丐,就算加上抓到強盜的差役和巫婆,也實在不能算得上多。影片內(nèi)容除了重現(xiàn)樹林里的案情外,其余時間基本上都是眾人在動嘴皮子,可謂平淡至極。可就是這么一部場景平淡、演員稀少的電影,卻讓人看得不由得咬著牙齒攥緊拳頭,到最后心里還無端地惆悵不已。故事的結(jié)局在影片一開始時就已揭露,即武士慘死,而他的妻子慘遭侮辱。強盜毫無狡辯,干脆利落地認(rèn)了罪——是他殺了武士,侮辱了他的妻子,但,從開始一直到最后,觀影者心里的問號卻一直不斷。就像影片剛開始時樵夫和僧侶一直嘆著氣互相說的那句話一樣。
“從沒見過這么怪的事。”
羅生門下,樵夫緩緩訴說。官署之內(nèi),眾人各執(zhí)一詞。人性的黑暗面,自私、偏執(zhí)、虛偽,由此慢慢在我們面前鋪展開來,讓人不禁看得心驚——這個幾十年前的電影里講述的幾百年前的故事,是不是還一直在我們身邊不斷上演著?而人,是不是也如電影中所敘述的一樣,就算已經(jīng)死去,也一定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粉飾對錯、掩蓋是非,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沒那么“丑惡”?就好像一個滿身瘡痍病入膏肓的人,卻一定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往臉上撲上最漂亮噴香的粉,讓自己看起來沒那么“糟糕”一樣?
再怎樣的華麗也掩蓋不了衣裳下膿瘡的惡臭,但,我們偏偏都愿意這么自欺欺人。
強盜的供詞里,大大方方地承認(rèn)了殺人強奸的罪行,“她是我見過的最強悍的女人。”“我和他大戰(zhàn)了二十幾個回合,為什么記得這么清楚,因為能和我交手這么多回合的,他還是第一個。”他豪爽地笑著,時而得意洋洋,時而咬牙切齒,故事的第一個版本由此產(chǎn)生——一個多智、好斗的強盜,一個弱小卻狠毒的女人,一個技不如人最終慘死劍下的武士。
犯人并沒有為自己開脫,所講述的細節(jié)與樵夫、僧侶這兩個事前事后的目擊者的描述也無相悖,里面也并沒有可以為自己減輕罪行的情節(jié)——故事本應(yīng)在此時戛然而止,然而此時第二個當(dāng)事者上場了。
女人看似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自己受到侮辱,身心受創(chuàng);丈夫慘死,從此無依無靠。所以她趴在官署地上痛哭失聲,就如她趴在樹林中痛哭一樣。她哭著描述著自己受辱的情節(jié)——強盜笑著離去,而丈夫橫眉冷對。她自己痛不欲生,割開丈夫身上綁著的繩子,一直叫著“殺死我吧、不要(看不起我)”,直到昏死過去。而當(dāng)她醒來時,丈夫已經(jīng)慘死在匕首之下。故事的第二個版本也因此產(chǎn)生——一個弱小可憐的女人,一個歹毒可惡的強盜,一個狠心決絕、不知為何死于匕首之下的丈夫。
女人只是一個受害者,完全沒理由為犯人開脫。但她所敘述的場景,卻偏偏少了她丈夫如何被強盜殺死的情節(jié)。所以,借助巫婆之口,第三個也就是最重要的當(dāng)事者登場了。
武士的鬼魂出離憤怒,他指責(zé)他的妻子在事后唆使強盜取他性命。好在強盜突然善心大發(fā),拒絕了女人并把她踩在腳下。“說吧,你想我怎么處置她。”在那一刻,他心里決定原諒強盜。畢竟,比起陌生人的傷害,身邊人的背叛更加令人受傷。所以在妻子和強盜先后離開后,他選擇用匕首結(jié)束了自己的性命。這是故事的第三個版本——一個充滿自尊、死于自己匕首之下的武士,一個歹毒的女人,一個有原則的強盜。
“死人是不會說謊的。”說完這個故事,電影中樵夫和僧侶感慨地嘆息著,和觀影者一樣,他們的心里充滿疑問卻又不知所以。他們不知道強盜為何會痛快地認(rèn)罪,也不知道女人和武士作為受害者,為何會模糊甚至否認(rèn)強盜的殺人罪行。三個人都沒有撒這種謊的動機——強盜只可能為了脫罪而不可能為了認(rèn)罪而撒謊,女人和武士只可能為了指認(rèn)而不可能為了讓罪犯逃脫而撒謊。在這三個版本的故事中,就連最后殺死武士的兇器也不同。但,盡管可以被掩蓋,真相永遠只有一個。所以在乞丐的威逼引導(dǎo)下,樵夫慢慢說出了第四個版本的故事。原來,每個人看似都在說真話,但每個人其實都有所偏頗。他們各自選擇性地說出了對自己有利的描述,而刻意隱瞞了會讓自己變得“丑惡”的情節(jié)。
強盜的丑惡在于他的搶掠和不經(jīng)他人同意的占有,但他更大的、欲蓋彌彰的丑惡,是軟弱、膽小。他所講述的故事里,掩蓋了自己事后在女人面前討?zhàn)垺⒑臀涫繘Q斗時被追得屁滾尿流的情節(jié)。女人的丑惡在于對于強盜的欲拒還迎,在強盜完事后,她說出了真話,“每天過得都像一場鬧劇。”“在得知你是XX強盜后,我便決心借你拋棄自己的丈夫。”在兩個男人都無意決斗的情況下,她挑起了戰(zhàn)斗,并最終促使丈夫慘死。而武士的丑惡,在于他的絕情及懦弱。他眼睜睜看著妻子受辱,得到自由后的第一句話卻是向強盜索要他的馬,“現(xiàn)在馬匹比這個被兩個男人睡過的女人更重要。”絲毫沒有替他妻子向強盜討回公道的意思。要不是女人突然挑起爭斗,他幾乎已經(jīng)可以成功地拿著自己的東西拋棄妻子離開了。最后,兩個男人的決斗場面似乎也并不像強盜所說的那么出彩。二人摸爬滾打、毫無章法地互相追砍,和街市上痞子打斗毫無二致。但最終武士終于失敗了,死在了強盜的劍下。
樵夫的這個第四個版本的故事,應(yīng)該說已經(jīng)最大程度地還原了慘案的事實。作為一個旁觀者,除了怕惹事上身,他并沒有任何對情節(jié)進行刪改也就是撒謊的動機。但羅生門旁的一聲嬰兒啼哭卻又立刻改變了故事走向——乞丐在發(fā)現(xiàn)被拋棄的嬰兒并拿走嬰兒身邊的護身符及和服時遭遇樵夫義憤填膺的指責(zé),他立即反擊并指出,“那么你把那把匕首怎樣了?”
于是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就算是“旁觀者清”的第四個版本的故事,里面也是有所偏頗的呵。樵夫?qū)δ前谚傊渲閮r值不菲的匕首心生貪念,所以在他這個版本的故事里,修改了殺死武士的兇器,并決口不提匕首的去向。沒錯,在這個羅生門下講述的故事里,每個人都意有所指。他們或懦弱無能,或欺軟怕硬,或冷酷決絕,或不知廉恥。可他們偏要使自己看起來強大、堅決,偏要使自己看起來充滿自尊、充滿人情味,偏要使自己看起來只是個純潔的受害者。為了達到美化自己的目的,他們可以選擇性地說出某些事實,可以有所偏頗地描述某個細節(jié),可以隨意修改故事里的情節(jié),盡管這個情節(jié)有可能讓傷害自己及親人的壞人逍遙法外。活著的人如此,就連死去的人,也是如此。
也難怪僧侶在片中絕望地說出了這么一句——
“太可怕了。如果人們沒有互相信任,那這個世界跟地獄又有什么分別呢?”
是啊。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掩蓋自己的丑惡,同時又充滿正義感地指責(zé)別人的錯誤,每個人都謊話連篇虛偽造作,表面卻又看起來義正言辭——那這樣的世界,和地獄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片中的乞丐無疑是丑惡的。但他雖丑惡,卻不假、不虛偽。他可以當(dāng)面拿走和服,說出振聾發(fā)聵的那句話,“在這個社會上,小人活得更好。”無疑他是武士、女人、強盜、樵夫的對立面。即,他們是偽善美,而他是真丑惡。而剩下的僧侶呢,他是真善嗎?
畢竟他對整件事情痛心疾首,幾乎失去了對人類的信心。但事實是否果真如此?
一開始他作為目擊者所說的,“那個女人騎在馬上,蒙著面紗,所以我看不清她的面容”,當(dāng)真就是真話了么?
誰知道呢?
或許,就在馬匹經(jīng)過他身邊的時候,也那么不湊巧地——刮來了一陣風(fēng)呢。
本文為原創(chuàng) 作者披著能皮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