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課講的是一個概念“租”,是一個很熟悉的字,租金的租,房租的租??傻降资裁词亲?,好像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了吧。 租就是對資產的付費,資產涵蓋的面很廣,包括土地、礦山、人的才能、發明創造、甚至特權,只要能夠帶來收入的就叫資產,而對資產的付費就叫租。
旱澇保收的收入:租
前面課程學過“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根據這個概念,
薛老師舉的是自己在北大教書的例子,就是說他現在除了在北大教書之外,他的次優工作選擇也許就只能是去當以前的老本行程序員,那么收入就會低很多,如果北大了解到薛老師其實并沒有更多選擇的話也許就會把他的工資減少一千或兩千,甚至一萬,對薛老師來說,其實還是留在北大教書是最劃算的,他不會離開,那么這多出來的部分其實就是薛老師白賺的,經濟學上就稱這部分白賺的收入為租。
比如貓王在成名前是一名卡車司機,那時候的收入是10萬美金,但是成為貓王之后的收入變成了1000萬美金,那么從10萬到1000萬之間的990萬收入,其實就是貓王賺取的租。意思就是說,就算唱片不景氣,貓王的收入逐漸減少,減到只有100萬美金的收入,他還是會選擇當歌星,因為期間的990萬是他白賺的,即為租。
比如出租車牌是有價的,是一個排他性的壟斷經營權,這種特權獲得的收入也被稱為租。因為拿著這個經營權,賺多一點,賺少一點,都是白得的,那叫租。這是在數量管控的保護之下壟斷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一定的租,比方說,你在公司上班老板付了你薪水,肯定希望你都能把時間用在工作上,可基本上你每天都還能騰出時間刷上半小時的朋友圈。這時候歧視就算老板知道了,一般也不會炒你魷魚,那這個半小時就是你賺取的租。
作為相對概念的‘旱澇保收’
前面說,租是旱澇保收的收入,是白賺的收入。但現實生活中,隨著時間的變化,競爭條件的變化,真正旱澇保收的的情況其實并不存在。?
比如說,歌星不努力,不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負面新聞產生,被踢出局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當老師的也一樣,不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租的空間也是會越來越小的。對于公司職員來說也一樣,如果你想著老板是個大笨蛋,怎么都會給你發工資,那就錯大了,你如果不精進業務,不努力工作,工資被減少或者被淘汰也是遲早的事。
壟斷性的出租車也一樣,如果車子臟亂,司機素質差,沒有乘客再愿意乘坐,租的空間逐漸變小也是遲早要來的事。
租的概念我們很常見,比如經濟租、準租、尋租,但真正理解這些概念并不容易。
課堂小結:有一種資產,不以收費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資產帶來的收入就是租,這是一種相對“旱澇保收”的收入。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一定程度的租。但隨著時間、競爭條件的變化,真正旱澇保收的收入并不存在。
課后思考題:請問,你覺得你現在的工作,它的租有多高呢?
我其實也經常捫心自問,如果我不做現在的工作,我到底還能做什么,我常常會陷入很強烈的困頓與危機感,我羅列了半天,好像只能回家當家庭主婦了,而且我感覺我還會是一個做得不怎么好的家庭主婦,挺悲催的。另外,好像還可以去當滴滴司機,這個倒是馬上能賺幾塊錢的。這樣看來,我工作的租還是挺高的,所以得更加努力工作才能對得起這份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