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說,這本書名不符實。雖評論特別高,但總覺得少了點味道。
文章的內容出發點是好的: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對于中國家長來說,是一劑藥,父母輩也許是之前的經驗或是對自己人生的遺憾,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替自己完成,可是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人,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他們有自己的人生。當我們過多的將期望放在孩子的身上,不可避免地總有悲劇會發生。
文中莉迪亞的結局比較慘,她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來反抗母親和父親施在她身上的壓力。她是個乖巧的女孩,也活得及其卑微,為了讓母親不再出走,為了能滿足母親的愿望,她舍棄了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在母親的眼里她是個乖乖女,可是在朋友的眼里,她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她唯一的依靠是哥哥,可是哥哥也即將上大學離開家,她的支柱也坍塌的時候,她已經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過其實有一點我是沒有看懂的,在章節的描述里,她明明已經想通了一切,也想要重新開始,可為什么還是會淹死在河里呢?是為了讓悲劇注定發生嗎?
哥哥也是在怪異壓力下成長的人,只是他選擇的方式是專注自己的興趣,發憤圖強,然后逃離這個家。所以他的成績一向優異,也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哈佛,可以一展抱負,在他愿望達成之際,忘記了妹妹,也因莉迪亞之前的藏匿通知書行為,讓他有點忽略了妹妹,這也是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
小妹,在家里是完全隱形的存在,所有人都忽略的對象,她有著敏銳的感覺,在乎家里每個人的感受,每天活得小心翼翼,似乎在討好般的生活,她可以觀察到別人忽略的,也許正是因為她被忽略慣了吧,所以才會心思敏感到可以發現那些細微的變化。
最大的根源還是他們的父母,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影響,他們把全封不到甚至變本加厲都給了自己的孩子,父親是移民過來的,總想著要融入到美國人的圈子里,況且他那個年代,華人跟美國人通婚還是被排斥的,所以他的性格是扭曲的,一方面及其想融入美國人的圈子,一方面又別扭地和這個社會對抗著。而他們的母親,那時是歧視婦女的,認為女人是用來做家務的,而母親是個異類,一心想做男人要做的事,同時也和自己的母親對抗著,反抗著這個社會的習俗,反抗著母親的規劃,只是提前結婚打亂了她的所有規劃。當她發現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時,她選擇了逃離現在的生活,可是,當發現一切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時,又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莉迪亞的身上,她成了翻版的她的母親,這也是造成了莉迪亞的悲劇。
其實,這部小說里所講的有點中國的味道,道理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這樣的悲劇也會在每個家庭里上演,雖不至于像莉迪亞一樣的死去,卻也會讓家里充滿爭吵、反抗和叛逆,更多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吵鬧。父母們常說一句:我這是為你好!一句為你好就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一句為你好就終結了孩子的夢想,一句為你好就破裂了親情,這在各個國家都是比較常見的,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所以這部小說才會受歡迎。可是對于這部小說,總還是缺少了點味道,少了點厚重感,所帶來的震撼沒有想象中那么深,也許是宣傳的太好,期待太高,反倒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