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構錯落有致以及倒敘
《無聲告白》英文名為:<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本書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句話很震撼,有人死了,死亡總是讓人敬畏的,也讓人好奇。
隨后整本書圍繞著莉迪亞的死展開,作者以倒敘和插敘的方式,回溯到莉迪亞身處的這個家庭里的每一個人。
莉迪亞的爸爸媽媽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們是如何相識相愛,結婚生子的。
莉迪亞的哥哥在家庭中經歷了什么,哥哥在莉迪亞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影響力。
莉迪亞的妹妹的童年經歷了什么,她知道什么,她渴望什么。
莉迪亞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經歷了什么,承受了什么,為什么她自殺了。
以及故事的最后,每個人都獲得了救贖和解脫,懂得了一直以來錯誤發生在哪里,以及如何在現在去糾正錯誤,重回可以平靜和安樂的生活,帶著遺憾,帶著眷戀,帶著希望。
本書結構明快,時間上錯落有致,很精美,很有吸引力,層層推進,抽絲剝繭,引人入勝。
作者最強的地方在于對細節和人物內心活動的把握,真的是細致入微,讓人直接透過文字看到人物的內心最深處,看到人物的每一個神態,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呼吸。
作者行文緊湊,不說無關的話,全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場景,都是為中心服務,與中心有著密切的聯系的。這讓讀者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不一口氣看完簡直無法放開這本書。
這本書最精妙最動人心魄的地方也就是在這里了,它直擊內心,一語中的,全書都是高潮,每個地方都精彩絕倫。
2.父母期望與孩子幸福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是一個中國人。在幼年隨父母冒名頂替已死之人,進入美國,謀得職位。詹姆斯平生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融入大家,和別人一樣。可是他的頭發是黑的,身邊人都是金發,他的眼睛是黑色的,身邊人都是藍色。他害怕自己有口音,他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學校的校工。可是他直到讀了哈佛大學,都沒有朋友,都沒有融入大家,都和別人不一樣。
于是他渴望自己的另一半和大家一樣,不要與眾不同,不要標新立異。
于是,詹姆斯愛上了一個金發碧眼的,表面看起來和大家一樣的美國女孩,瑪麗琳。
瑪麗琳呢?是一個不愿意上家政課,而更愿意上化學課物理課的女孩,她的夢想就是當醫生,她要與眾不同,她要標新立異。瑪麗琳與自己的單親母親自然格格不入,因為她母親希望女兒嫁給一個優秀的哈佛男人,過上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念,詹姆斯和瑪麗琳在他們執念最深的時候相遇,并且彼此并不明白對方的執念是什么以及為什么。
他們的婚姻以及家庭會出現問題是必然的,是注定的。
詹姆斯最怕自己的孩子步自己的后塵,成為被孤立被嘲笑,沒有朋友的人。于是,他要求莉迪亞廣泛交友,周末和朋友去看電影,晚上和朋友聊電話,可是莉迪亞并沒有朋友。但是莉迪亞為了滿足父親的期望,假裝跟朋友打電話,假裝跟朋友去看電影,其實她只是對著話筒在自言自語,她只是自己出去看電影。
瑪麗琳想要與眾不同,想要當醫生,想要掙脫自己母親的魔咒:相夫教子。于是,瑪麗琳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和期望以及憎恨都放在了莉迪亞的身上,讓莉迪亞學物理學化學,把當醫生作為夢想,訓練莉迪亞,讓莉迪亞無止盡的學習,回答問題,莉迪亞一放學就必須馬上回家學習,沒有交朋友的時間和精力。
但是瑪麗琳不知道,莉迪亞不喜歡化學和物理,也不想當醫生,她做這一切,只是為了達成母親的期望,她害怕媽媽再一次離家出走,只要媽媽不再離開,她愿意完成媽媽的任何心愿。
無聲告白,一切都錯在這個“無聲”。瑪麗琳不知道詹姆斯想要的是融入大家,詹姆斯也不知道瑪麗琳想要的是與眾不同。
詹姆斯不知道莉迪亞沒有朋友,卻還一次次逼她扮演有朋友。瑪麗琳不知道莉迪亞不喜歡物理化學和當醫生,卻還一次次逼她扮演愛學習的乖乖女。
3.關注與忽略
身在這樣一個家庭,到底哪一個更不幸?是被過度關注和期待的莉迪亞,還是被忽略的另外兩個孩子:內斯和漢娜。
從書中看,作者認為前者更加不幸。因為過度的關注和轉嫁的期望亞在莉迪亞身上,太沉重了,令她窒息。而被忽略的內斯,熱愛天文和宇宙,考上了哈佛大學。被忽略的漢娜,渴望父母的關注和愛,但是漢娜因為孤獨,也練就了觀察的本領,洞察一切。
父母的期待與孩子的幸福,這對矛盾是無解的,兩者的區分太模糊了,父母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幸福。
4.為別人的期望而活與知道自己要什么
書中有一個特別的人物:杰克。他特立獨行,不畏人言。一只默默愛著內斯。他不迷茫也不痛苦,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也不害怕,因為不迷茫所以不恐懼。杰克與莉迪亞一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世界有太多的衡量標準,太多的條條框框。但是最強有力的標準就在心中,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當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無所畏懼的去追求或者守候時,你就變得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