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完一本好書,內心中有太多想法,有太多感觸,想寫下來,卻又發現好亂,不知從何寫起。
那就從瑪麗琳講起吧,瑪麗琳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成績優異,想當一名醫生,在她學習物理和化學的過程中,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性別歧視,她從不與人惡言相向,她總是默默的用行動堵住他人的嘴 。她不甘于平凡,不愿像母親一樣當一個家庭主婦,她不想過母親那樣的生活,也不愿過母親想讓她過的那種生活。所以她似乎是毫不猶豫地”拋棄“她的母親,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愛上詹姆斯,因為她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在說”他明白什么叫做與眾不同“。
當真“與眾不同”?。瑪麗琳視那些歧視她的人為蠢貨,她內心中對那些人是鄙夷的,她不愿與那些人為伍,而詹姆斯則恰恰相反,“開學第一周的每堂課上,都會有同學研究他:這個男孩是從哪里來的?他有一個書包、一套勞埃德的校服,但他不和其他同學一樣住在學校宿舍,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父親時常被學校叫來修窗戶、換燈泡、擦地板。詹姆斯蜷在教室最后一排,看著同學的目光在他父親和他之間梭巡,對于同學的疑問,詹姆斯了然于心,于是他把頭垂得更低,鼻尖幾乎貼到了書頁上,直到父親離開教室為止。第二個月,他告訴父母說,希望能讓他自己上學放學,不必接送,這樣,他就可以假裝普通學生,只穿著勞埃德得校服,就很好假裝“。詹姆斯的與眾不同絕不是他自己所期望的,種族歧視、出身卑微、不擅長體育、不懂藝術、不會社交,他是如此的弱小卑微,只有一個人躲在陰暗的角落里學習。但是他渴望合群,他的“與眾不同”來自內心深處的自卑。瑪麗琳喜歡他的”與眾不同“,但以為這個“眾”不包括自己,一開始,這就是個錯誤。
瑪麗琳的母親去世了,八年之久,她第一次回到”家“,一切都還是那么熟悉。母親孤獨終老,像一只困在這座空蕩蕩的小房子里的可憐蒼蠅,懷著對母親尖銳而痛苦的同情,她最終只留下了母親的那本烹飪書,除了書上的鉛筆劃痕,母親生命的印跡無處可尋。她難過嗎?她憤怒,憤怒于母親的渺小。留下那本書,或許只是為了告誡自己不要過著像母親一樣的生活。第二天晚上,她開車回家,下起了大雨,她把車停在路邊,關上車燈,靠在背椅上,她突然好想大哭一場。瑪麗琳憂心忡忡地想起她自己的人生:一連幾個小時準備早飯、晚飯,把午飯放進干凈地的紙袋。給面包片抹花生醬需要這么長時間嗎?做雞蛋需要這么長時間嗎?單面煎的給詹姆斯,煮熟的給內斯,炒雞蛋給莉迪亞。一位好妻子?她冷笑著問自己。她沖出車外,掀起頭發 ,低下頭,雨水向西流在皮膚上,傳來刺痛的感覺,張開雙臂,讓雨滴刺遍全身。不,決不,她對自己發誓,絕不能活得像她母親那樣。
瑪麗琳走了,離開了這個家,她現在的生活并不快樂,她頭腦里總是憧憬著另外一種生活。內斯和莉迪亞坐在門口的臺階上,似乎害怕呆在著個屋子里,內斯腦袋里只有兩個字——走了,莉迪亞也不知道該怎么解釋,為什么短短一天之內一切都變了樣,為什么她如此珍愛的人前一分鐘還在那里,下一分鐘就“走了”。瑪麗琳最終還是回來了,她想孩子,想這個家,更重要的是她發現她懷孕了。但她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她把它嫁接到了莉迪亞身上,這個家,一下子就變了。
內斯在游泳池里的羞怯和遲疑激怒了詹姆斯,詹姆斯心目中的那個自信的年輕人一下子就縮小成緊張的小男孩,瘦弱、矮小、像個駝背一樣畏畏縮縮。他在內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是他不愿面對的過去。他對內斯的冷漠似乎從這一刻就開始了。當內斯天真的告訴爸爸“爸爸,你相信嗎?人類能登上月球,然后再回來”的時候,迎來的卻是結結實實的一巴掌。
莉迪亞成了這個家的寵兒,整個家都圍著她轉,母親想讓她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當醫生的夢想,而父親則希望她能夠融入她自己的圈子,做一個合群的女孩。莉迪亞太善良,上次母親的離開使她明白這個家很脆弱,她希望自己能維系這個家。她很努力地在學,可是成績卻直線下滑,或許對她來說,物理真的是太難了,但她不想讓母親失望,她得A-的試卷是抄的,她作業的奇數題是抄的課本,偶數題是蒙的。她不想讓父親失望,她故意在飯桌上故意談起自己的“朋友”,甚至假裝在跟同學打電話聊電影,一切都是假的,她根本沒有朋友。每年圣誕節,母親送的禮物基本都是書,但對于莉迪亞而言,無論她年齡多大,這些書都太難懂。這不像是禮物,更像是笨拙的暗示,她甚至懷疑這不是給她買的,只是母親自己想看。《人體解剖學彩色圖集》中的圖令她作嘔——男人和女人被剝掉了皮、揭開了肌肉,只剩下光溜溜的骨架。她胡亂翻了幾頁就合上書,在座位上不安分地扭動,就像狗抖掉身上的雨水一樣,想把惡心的感覺甩掉。《著名的科學女性》厚厚一本,那些著名的女性令她生厭。她們的故事大同小異:別人說她們做不到,但她們還是決心去做。莉迪亞想,這是因為她們真心想做,還是因為別人不贊成?最近的一次圣誕節,是父親親自選的禮物,莉迪亞想,一定是什么特別的東西,腦袋里開始幻想著金項鏈的各種細節,但是當她用手指劃開禮物底部的包裝紙,一本金黑相間的書調到膝蓋上:《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莉迪亞覺得她的心仿佛掉進了冰窟窿,而且,它在逐漸離她遠去。
父母對內斯是冷漠的,漸漸地,內斯對父母,對整個家庭也變得冷漠起來。他恨莉迪亞,或者說是嫉妒,他甚至把自己的妹妹推進湖里,但是,當她掉進水里的那一刻,他突然明白——這一切都不是莉迪亞的錯。他跳入水中,把她托著,不讓她沉下去。
莉迪亞害怕失去她的母親,她的父親,現在,最大的恐懼來了:失去內斯。內斯被哈佛提前錄取,這就意味著內斯要離開這個家,離開她了,她偷偷藏起哈佛寄來的錄取通知書。內斯是除了她以外唯一理解他們家那種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更重要的是,他總是托著她,不讓她沉下去。那是她生日的后一天,她不假思索地把信和信封撕成兩半,就在這時,內斯推開了門……內斯覺得她偷了他的東西,眼淚涌出了她的眼角,但內斯不在乎。過了一會兒,內斯的房門“砰”的一聲被甩上了。莉迪亞雖然知道他不會再開門——她也不知道他開了門又能說什么——她還是過去敲門,一遍又一遍。
在莉迪亞發現內斯對杰克恨之入骨的那一刻,她就下定決心要和杰克交往。或許,她是想傷害內斯,又或許,她是真的對這個家失望了,她試圖在外人那里找到一點愛,一點安慰。可是,連最后這一點讓她繼續活下去的希望都破裂了,杰克是個同性戀,他喜歡內斯,他愛上了最討厭自己的人。
莉迪亞最終選擇了死亡。她用死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悲劇。難道只有莉迪亞是悲劇的嗎?母親瑪麗琳呢?父親詹姆斯呢?瑪麗琳和詹姆斯自己的人生已經是悲劇的,他們到底是不希望再次目睹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還是希望通過孩子完成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呢?他們口口聲聲一切為了孩子,到底還是想通過孩子救贖自己呢?莉迪亞的死解脫了她自己,也救贖了他父母,讓他們看清他們真的忽視了什么東西,讓他們知道他們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子女,讓他們反思孩子究竟想要什么樣的生活,讓他們明白什么才是對子女真正的愛。如果父母早一點意識到這些,早一點學會反思,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可諷刺的是,沒有悲劇父母也絕不會反思。
至于內斯,我也不明白這件事對內斯到底有什么影響,我只知道內斯似乎也是痛苦的,我總感覺莉迪亞對內斯的感情超出了兄妹情,但內斯對莉迪亞呢?內斯極度想逃離這個家,他似乎也沒有考慮到莉迪亞,對她沒有絲毫的不舍。莉迪亞打電話說有話要給他講,她好像哀求似的叫他別掛電話,“我沒時間聽你說。”內斯是如此的冷漠,根本不關系她是否需要他。內斯最后的痛苦,到底是因為愧疚,還是因為只有在失去莉迪亞的時候,才發現她也似乎是他唯一的朋友,也只有她能夠理解自己呢?
最后,就讓我用此書最精煉的話來作結吧——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