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本質上是一個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因為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設下做出的。
“假設”的概念理解:我們的所有觀點、結論,本質上都是一個假設。觀點和結論的好壞,取決于我們的假設于事實相符的程度。
思考膚淺,也許是在某個錯誤假設指導下的結果。而學習,就是不斷調整改變我們的假設,讓我們在正確的假設下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所以,學習臨界知識其實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設來替代我們過去相對不合理的假設,從而讓我們的決策質量更高。
學習臨界知識,其實是復盤我們每天的生活:復盤每一天的決策都是在什么樣的假設下做出的,又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我們要追問問題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自己時候解釋為什么。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夠知道自己過去的假設是否正確,并考慮應該如何改進,以便在未來以更正確的假設指導自己的決策和行為。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層次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刻意練習
反思
1.反思和總結的區分:
反思不是總結,至少兩者的側重點非常不同。
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
或者,換個說法: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驚醒校正。
從應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2.反思的作用:
1)發現知識誤區;
2)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3)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1)
我們常有的知識誤區,就是“面對某些問題,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種行為,未經理性思考而立刻得出結論,從而做出跳躍性假設”。
跳躍性假設,由于省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不是合理的假設。
如何通過訓練從而減少,甚至避免跳躍性假設?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我放慢速度。每當我要做一個重要決定,無論好壞,他都會要求我解釋自己思考的整個過程。要達到這個目標有沒有別的辦法?我是否意識到了對手的威脅?有沒有考慮過不同的布局順序呢?——維茨金《學習之道》
我們可以這么問問自己:
自己做出決策的過程合理嗎?要實現的目標還有其他辦法嗎?考慮的因素全面嗎?
2)
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時候通過聯想和聯結,將生活中其他經歷和經驗串聯起來,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過往經歷的辦法,能夠將自己分散的生活經驗進行重新組織,從而產生新的知識。
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
我過去還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我還聽說過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或者有做得更好嗎?
有什么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嗎?
3)
這里推薦了一個重要的方法:“對標管理”。
就是照著你認為需要改進的方面,每日反思時去對比,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沒有改進,哪些有改進。
3.提升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
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3)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以教為學
就是把教別人的過程作為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會有以下幾個促進:
1)因為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2)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
3)教別人之后,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一定要堅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內容能不能站得住腳,經得起考驗。只有真正指導我們擁有的知識的局限性所在,我們才能真正擁有這個知識。
刻意練習
1.元認知與刻意練習:
元認知: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的思考。
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2.元認知與臨界知識:
元認知是思考的過程;臨界知識是思考的工具
刻意練習最關鍵的還不是掌握具體的臨界知識,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有意識地應用更高級的心理表征解決問題,提升元認知能力。
3.刻意練習與臨界知識
1)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
2)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
3)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記錄、定期回顧和付費購買
記錄:
如實地記錄過程&主動思考,挖掘看不見的關系
定期回顧:
周/月度回顧——審視問題解決思路
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激發靈感
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付費購買:
提升學習內容的質量之“買書”
增加有效學習的時間之“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