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家族相似論
維特根斯坦說,語言它實際上最重要的還是日常語言,語言就是生活,語言就是工具,語言就是游戲,在這個基礎之上維特根斯坦又提出,家族相似論這么一個觀點。
56.1.1事物沒有本質
本質主義者認為同一類事物之所以成為該類事物,是由于它們具有共同的本質(共相),定義就是規定事物的這種本質。
維特根斯坦則認為,事物根本沒有共同的本質,只有“家族相似”。
比如說到“本質”這個詞,整個西方哲學史,其實就是一直在不斷的尋找本質,那么到底什么是本質呢?
本質是規定一個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
在古希臘的時候,哲學家都在問世界的本質是什么?關于世界的本質眾說紛紜。
然后,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由此哲學劃分成兩派,一派是唯物主義,一派是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物質,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精神,誰也很難說服誰,這就是所謂的西方二元論,這既很難證實,也很難證偽。
到近代人們又在問,認識的本質是什么?換問話說,什么是認識?
認識,實際上是講我們如何能夠獲得關于外部的知識。
關于知識本身又有很多爭論,柏拉圖當年就說知識就是被證明是真的信念。
知識很復雜,首先要證明還是真的,然后到了近代之后到現代,更多的哲學家在問,人的本質是什么?
關于人的本質,又有很多人回答,也很難找到一個所有人都能認可的答案。
比如,在古希臘,柏拉圖說,人的本質是沒有羽毛,長著兩條腿,直立行走的動物。
他的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就開始反駁,你說人是能夠直立行走,沒有羽毛,長著兩條腿的動物,我拿一只雞把毛拔掉,然后拿給柏拉圖看,說這是不是人,柏拉圖說這不是人。
所以后來柏拉圖又修改說,所謂人就是有理性的動物,一只雞,毛怎么拔掉你也不能用理性對吧,但是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這同樣也得到其他人的反駁。
然后到了近代很多人說,人其實是感性的動物,也即非理性往往遠遠勝過理性方面,人看這個世界,接觸這個世界,往往不是說靠人的理性,而是靠人的感性,甚至是人的直覺。所以,到文藝復興之后,西方資產階級哲學家又說,人究竟是什么,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所以人到底是天使還是野獸,找不到一個共同的方面。
再比如說,說到人性是善還是惡,西方人說人性是惡,干任何事,人性一定是惡的,所以我要有法律監督他。
但中國人又說人性是善,人之初,性本善,那人究竟是善還是惡,人的本質是什么,很難得到統一的回答。
當然,前面我們說馬克思講,人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但是我們又講,海德格爾說人其實就是一種可能性,薩特講,人的本質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因此,光人是什么,人的本質是什么,不同的哲學家會有不同的思想。
所以說,本質很難,本質主義者往往受到很多批評,本質很難,一個事物根本就沒有什么共同的本質,只有家族相似。
56.1.2家族相似
到底什么是家族相似?
所謂“家族相似”不是共同的全面的相似,而是不同的成員以不同的方式,彼此在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不完全相似。這些關系和相似性就是家族相似。
例如一個家族中的成員之間有的眼睛相似,有的神態相似,有的臉龐相似。
四個特點,家族成員,成員相似,沒有本質,只能舉例不能定義。
我們說一類事物,每個具體的事物都一類事物當中的一個成員,對語言也是這樣。比如說英語當中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每一個名字它只是這個名詞類當中的一個家族成員而已,因為大家看,名詞又分很多,什么動名詞,名詞,專有名詞,還有其它一些名詞。再比如說,動詞,一個動詞也僅僅是這個動詞類當中一個成員而已。
所以說家族成員,第二家族成員相似的地方。但是注意它不是完全相似,比如說家庭人員之間,一家三口,一個小孩像誰,有時候很難說清楚。
比如說小孩一天寫日記,然后他開始思想哲學問題,說爸爸,我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是不是媽媽生的?
我說是,那我跟你啥關系,我說那,我不好回答,人本來在我的肚子里,我把你拿出來,然后放到你媽媽肚子里,長著長大,長的比較大了,媽媽就把你生下來了,然后,小孩就又問,為什么跟媽媽長的不完全一樣呢?我說因為你跟爸爸也是一家子,那他又說,為什么我跟爸爸又不完全一樣呢,我只好說這叫家族相似。
那么,家族相似究竟是什么?
就是說一個小孩,他有可能眼睛像他媽媽,但是鼻子可能像他爸爸,頭發像他母親,皮膚有可能像他爸爸,他既有相似的部分,又不是完全相似。
再比如兄弟姐妹幾個,在一起一看就知道是一家子的,但是你要說這一家子共同的一個特點,又很難說清楚,哪一個特點是共同的特點?
是鼻子長得一模一樣嗎,不一定,眼睛長的一樣嗎,不一定,耳朵和一樣嗎,又不一定,所以比如說有三個小孩可能老大老二眼睛跟父母像,老大跟老三之間可能嘴巴比較像,老二和老三之間有可能耳朵像。
但是他們三個之間很難找到一個三個人完全相同的地方,所以這個叫做家族相似,但是不是完全的相似。中國有句話,叫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但是這九個他看著又相像。
第三個,就是沒有一個共同的本質。
母親跟兒子,父親跟兒子之間,很難找到一個東西是完全一樣的,兄弟姐妹之間也是這樣,所以我記得中國人有句話叫做,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句話是成立的,為什么呢?
樹葉雖然看著都一樣,但它只是一種相似而已。
但是有些人可能又說,現代社會相同的完全一樣的東西很多,你比如說現代化車間生產出來的東西,都是工業化批量化生產,這應該是一樣的吧,但實際上還是有差異。
比如生產一枝步槍,那個步槍的準星,每個步槍它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神槍手不是因為拿了一只好槍,而是因為他對他那個槍性能非常了解,如果你給他換一把槍,他又要適應,要重新去撐握這個槍的本性。
但是還有人會說,有些雙胞胎就是長得非常像,令外人根本看不來他們不一樣,那只是其他人看不出來,他父母往往能夠發現他們的差異之所在,絕對不可能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所以說,沒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對語言也是這樣,有些人說既然既像又不像那我怎么辦?
維特根斯坦說,你要看一個事物,只能舉例,不能定義。
你比如說,一家兄弟姐妹很像,你只能舉例子說誰跟誰哪里像,比如說眼睛都很大,頭發都是卷曲的,但是你不能拿定義來解釋。
所以家族相似我們有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對于世界萬事萬物,要看不要想。
有一句話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為什么呢,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人類好像不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從維特根斯坦家族相似這個角度來講,人根本想不出事物的本質,只能去看,看著差不多而已。
所以大家看,你怎么使用語言,就只能看別人怎么樣使用,你就怎么樣使用。語言的使用其實就是看前人使用,以前人用法為榜樣,我然后模仿去使用,所以小孩子學語言,不是先背單詞,小孩學語言就是別人怎么說,他也怎么說。
再比如說,我們中國式的道德和西方式的道德是有很大不同的。
西方人任何事,他都是想找出一個本質的東西或者律令式的東西。
而中國人往往不一樣,中國人認為道德最重要的不是給道德下個定義,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惡,而是通過示范。
所以中國人一講到道德,就說你要向誰誰學習,比如說愛國主義,我就要說文天祥,岳飛,這是我們的道德楷模,比如向雷鋒同志學習,照著它做就可以了,這叫示范,這其實也是家族相似的一種觀點。那西方人他不這么認為,西方人說,道德是什么,我首先給他定義,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但是正如羅素所講的,善,我們沒法定義,一定義我們就犯了自然主義的錯誤。
另外有人說善就是做好事,善怎么會是做好事呢。做好事是一種行為,善是一種概念,所以西方人善的定義沒法下,康德說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道德,那你就是遵守道德的律令。
西方人干任何事情怎么辦?只有遵守律令,中國人干任何事情,看別人怎么做,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你要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干任何事我看別人怎么干,我就跟著人做,絕對沒問題。當然中國人的腐敗也基本上是塌方式,一個人腐敗就對應著一群人的腐敗。
所以中國現在制定這么多法律,關鍵是看有沒有人帶頭去執行,西方人可不是這樣,西方人我就是只要有規范我就遵守,沒有規范,那我該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所以,過馬路,紅綠燈,他嚴格遵守,哪怕只有一個人沒人看見,中國人過馬路,第一件事就是看別人有沒有往前走,如果有人往前走了,那后面就跟著一群人,跟本不用看紅綠燈,那這是由家族相似引發的。
對世界萬物怎么看,那就是只看不用想,那么這就是家族相似的概念。
56.1.3反本質主義
由此,維特根斯坦的學說,根本上是一種反本質主義的思想,其實也是一種唯名論的立場。
它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一般性的名詞概念”只是為了方便,本質、共相那種形而上學的東西是不存在的。誤把這些東西當作存在,就會染上“哲學病”。如,白馬非馬。
到底什么是馬?
如果我們用一個本質或者定義或者共相的方法說,它首先長四條腿,然后善于奔跑等等馬的一堆屬性,但是好像沒有一個根本的東西,這仍然是一個抽象的一個定義.
到底什么是馬,最簡單的方法是我指一匹白馬,我說這就是馬,他說你說的不清楚,我再指一匹黑馬,我說這也是馬,再指一匹紅馬,我說這也是馬。
我們看,然后了解,我說這就是馬,但是你說馬給它定義,定義一千遍,他也搞不清到底什么是馬,所以白馬,如果你定義了馬是什么樣子的,那么,當我們具體的馬的時候,我們就會說白馬非馬。
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類,一個是堅持了反本質主義的立場,另一個是堅持了唯名論的立場。
所謂,唯名論,本質不存在,只是名稱而已。本質就是表達思想的名稱、符號,是不實在的。
唯識論認為本質是存在的,其不是名稱。本質就是能名稱來表達。
唯識論的代表人物為古希臘的柏拉圖,他認為本質是存在的,一個事物最根本的本質是什么,就是理念。所以,他說一棵樹之所以長成一棵松樹,而不長成一棵柳樹,因為它有本質,松樹的本質它就是理念,理念規定了它只能這么去長。
但維特根斯坦實際上他說根本沒有一個本質,本質它是不存在的,只是為了我們的方便,我們把它用名稱來表達而已。因為本質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要認識世界,只能以家族相似的方法描述相似的地方,要看不要想,因為想永遠都想不出它的根本的本質是什么。
56.2 哲學的治療。
維特根斯坦在提出語言游戲說,家族相似論之后,又指出了哲學的治療。
56.2.1哲學家即精神病患者
56.2.1.1他又說精神病人講起話來是語無倫次,別人是聽不懂的。形而上學也是如此,它的語言人們也聽不懂。(尼采,孔德,阿爾都塞)
一說到哲學,很多人認為哲學家都是精神不正常的人,比如尼采最后他瘋了,孔德最后精神也不正常,阿爾都塞也是精神異常。當然這只是一些個例而已,維特根斯坦說哲學家像精神病一樣,只是說哲學講的話大家聽不懂而已。
56.2.1.2哲學家們的著作之所以晦澀難懂,并不是因為它們有多深奧,而是因為他們不是按照日常語言的規則講話,不是在具體用途中考察語詞的意義,而是違反規則,脫離用途,盲目地尋找它們的絕對意義。
56.2.1.3例如“物質”,“精神”,“時間”,“真理”等等,在日常語言的使用中它們的意義是清楚的,從來不會引起爭論,而哲學家們離開了日常語言的使用去尋找它們的絕對的對應物,于是便陷入了無休無止的爭論。
比如說物質,什么是物質?
我說這個桌子就是物質,很簡單,但是列寧給它下了一個定義,我們就搞不懂了。列寧說,物質就是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是什么,那我還要搞清楚什么是客觀不實在,那什么又是主觀實在,什么又是主觀不實在呢,這一搞云里霧里,不知道什么是物質了。
再比如說精神,精神我們很好理解,但哲學家,有的說精神是主觀的,比如黑格爾,有的說精神是客觀的,這又說不清楚了。
再如說時間,物理學家的時間很簡單,機械的時間。
但是哲學家,比如說柏格森,提出了質的時間和量的時間,比如說胡塞爾,他說時間是跟人的生命,跟人的內在體驗相關的,一個人跟另一個的時間是不一樣的,不同場合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
為什么中國人講這個,近鄉情更怯,越離家越近,覺得這個時間過的就跟平時不一樣,比如我坐車回家,越快家里,越感覺到時間越慢,思鄉心切了,剛在家里沒呆幾天,就又感覺沒意思了,原因何在,這是因為時間是主觀的。
再比如說真理,馬克思明明說了真理就是主觀符合客觀,但胡塞爾非要說,真理就是主體之間的約定,各有各的道理,這樣一來,又是眾說紛紜,真理也說不清了。
為什么這樣呢,就是因為哲學家離開了日常語言,不斷尋找這些詞的對應物,于是便陷入了無休無止的爭論。
56.2.1.4因此,維特根斯坦說,哲學的爭論都是由于哲學家們離開語詞的日常使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考察它們的絕對意義的結果。
所以,維特根斯坦說,哲學家都是精神病患者,不是說哲學家個個都是精神病,而說他們使用的語言脫離了日常語言。
56.2.2那么,為什么會有哲學問題產生?
我們說過,古希臘人認為哲學產生于驚異,笛卡爾說哲學產生于懷疑,胡塞爾說哲學產生于懸置,但是維特根斯坦說,哲學產生于語言休息。
56.2.2.1 語言休息,哲學病。“當語言休息的時候,哲學問題就產生了”。哲學的混亂乃是在“語言機器在空轉而不是在正常工作時產生的”。
如果語言機器,它正常的動作,它沒有什么混亂問題,那么哲學也不會產生,因為哲學在語言休息的時候它才產生了。
56.2.2.2其實,在我看來,哲學的問題主要在于哲學家的理想主義,普世主義情懷,絕對主義的追求和情懷里面:哲學家總是希望找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對所有時間、所有地點、所有人群、所有情況都適用的命題。
維特根斯坦早期的語言圖像說,他所追求的理想語言就是這么一個東西,對所有時間、所有地點、所有人群、所有情況都適用的命題。
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很難找出一個東西,能符合這一要求。
舉一個生活當中的例子,比如說吃辣椒,哪些人什么樣情況下喜歡吃辣椒呢,先說一下時間,可能冬天吃比夏天吃有好處,不同的時間吃了不一樣,所以要看時間。
第二要看地點,湖南人喜歡吃辣子,陜西人就不一定個個都能吃辣子,因為湖南那個地方比較潮,你吃了辣子沒事,但是在陜西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你吃了辣子可能要上火。
再比如說人群,哪些人群能夠吃辣子了?可能也跟他的身體的自身情況有關,也跟這個不同地區的人有關,人群是不一樣,再比如說,情況情景,在什么情況下不能吃辣子,這也是此一時,彼一時,是有變化的。
56.2.2.3 所以中國人講“此一時,彼一時”,“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我覺得這就很好的解釋了這些事,時間不同,情況不一樣,所以《易經》講要與時偕行,但西方人好像就想把這時間變成永恒的東西。
再比如說地點。既是時間問題,也是地點的問題,但西方人是想著把一個時間放到所有地點都可以。
人群的問題,中國人講“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陜西人喜歡吃肉夾饃,羊肉泡饃,蘭州人喜歡吃拉面,湖南人喜歡吃辣子,四川人喜歡吃火鍋,這都是跟人群相關的,沒有一個普世的東西。
再比說這個情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是情景不一樣造成的,所以為什么會有哲學問題產生?
就是哲學家理想化,普世化,絕對化的一種追求所導致的。
但是實際上,中國哲學家往往不太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些道理。
所以,黑格爾說,中國人有思想,但是中國人沒有哲學。為什么這么說?這是按照西方的這種理想主義的這種情懷而言的,中國確實沒有西方式的要求普世的這種哲學,但中國人恰恰有的是此一時,彼一時,與時偕行的這種哲學。
所以,大家由此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孔子說,學生問孝,不同的學生給他回答不一樣,學生問人,不同的學生給他回答不一樣,孔子說,我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這是中國哲學跟西方哲學的不一樣,這也是分析為什么會產生哲學的原因。
56.2.3 藥方
那么,哲學既然需要治療,藥方是什么?
56.2.3.1 維特根斯坦說,哲學家實際上就像瓶中的蒼蠅。
一個理論上困惑的哲學家,就像一個想到屋外卻找不到門的人,或是一只誤入捕蠅瓶到處碰壁想飛出去的蒼蠅。維特根斯坦認為,他的哲學就是為到處碰壁的蒼蠅指出飛出去的道路。
56.2.3.2 治療哲學病的辦法就是返回日常語言。
就是把語詞的使用從形而上學的方式返回到日常語言的使用方式去,即對哲學問題進行日常語言的分析,按照日常語言中使用的意義來理解和使用各種哲學范疇。
“必須把語詞從它們的形而上學的用途帶回到它的日常用途中來”,“哲學絕不能干涉語言的實際使用,而只能描述語言的實際使用”。
56.2.3.3 實際上,中國哲學恰恰強調的就是這種觀點。比如說中國古代,泰州學派王艮(gen),他就說日用即道。
真正的語言,是在日常當中,體現出道的,易經當中也有一句話叫做,“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說老百姓天天在用,但是他不知道,或者說老百姓也根本不用去知道,他只要會用就行。
但哲學家他知道,哲學家卻不會用,也是非常相似于禪尊的天龍大師所指的,一指禪,無指之指。
一個小和尚問天龍大師,到底什么是道?
天龍大師指了一根手指頭,小和尚問,是不是指的月亮,天龍大師說不是,小和尚說是不是指了其他東西,他又說不是,后來小和尚悟出來說是無指之指。
也就是說,我所指的沒有一定的東西,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實際上,真正的哲學,它不需要研究一個固定的指定的東西,它也是根據實際情況而言的。
所以,在此關于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我們會有這么以下幾個結論。
56.2.4結論
56.2.4.1 要看不要想。本質看不出來。(家族相似)
本質,語言的本質,世界的本質,社會的本質,人的本質,想不出來,也定義不出來,只能去看,看它的相似的地方,所以這也是家族相似論想表達的內容。
56.2.4.2 要用不要想。語言在于使用。(海德格爾)
語言不在于你把語言去想象,而在于怎么樣去使用它,一個真正使用語言的人,他才真正懂得語言。海德格爾說,人跟世界到底什么關系呢,就是用的關系。海德格爾說一個人和錘子的那個關系,怎么樣去了解這個錘子呢,一個人掄那個錘子,掄得越歡,他就對這個錘子了解的越到位,越透徹,所以對于這個世界而言也是這樣。
我們越跟世界打交道,我們越能了解這個世界,對語言而言也是這樣,我們越是不斷使用語言,我們越能知道理解語言,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叫做什么呢?
三天不練口生,三天不練手生,關鍵是口手要去用,在用的過程中,自然就提高了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56.2.4.3 要行要做不要想。人生的意義在于生活,道德的關鍵在于示范。
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冥思苦想,不在于你怎么樣去籌劃你的未來,而在于生活本身,所以真正的生活就是你去生活,而不是去想生活,同樣道德也關鍵在于去行,在于示范。
所以維特根斯坦的思想來源來很復雜,叔本華、克爾凱格爾對他都有影響,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他有影響,托爾斯泰對他有影響,同時中國的佛教對他也有影響,主要還是佛教的影響比較深一些。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雖然他早期強調語言圖像說,強調與理想語言,希望理想語言糾正日常語言的錯誤,防止哲學家陷入到一些形而上學的問題。
但是后期維特根斯坦還是強調第一日常語言是正確的,第二語言即工具,第三語言就是游戲,語言就是有家族相似的特征,而沒有共同的本質。
56.2.4.4?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熟記兵法的人,不一定會帶兵打仗。
一個熟讀棋譜的人,不一定會下棋,一個熟讀游泳教程的人,不一定會游泳,一個大談原理沒有多少實際經驗寫代碼的人,他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程序員,一個想入非非的人,不一定就是哲學家。
真正的哲學家不僅僅滿足于知,更多的是行、是干、是關心生活、熱愛生活,融入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當中去發現哲學的人。
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體驗到哲學的本質,即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