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不要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無論是情感還是工作,否則唯一的結果便是措手不及。”
人生在世,越往后越明白: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經濟獨立,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
《平凡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句話:
“錢是好東西,它能使人不再心慌,并且叫人產生自信心。”
成年人的安全感,大多和錢有關。
但真正的安全感,并不是有很多的錢;而是即便一無所有,也依然擁有賺錢的能力。
影視劇《戀愛先生》中,辛芷蕾扮演了叫顧遙的女子。她為愛遠嫁美國7年,自己最信賴的丈夫卻有了婚外情。
兩人分開后再見,顧遙覺得特別委屈,她心酸地說:“當初我為了你當全職太太,我就不該拋棄一切相信你。”
得到的回答卻十分冷漠:
“這么多年都是我養你,我在賺錢的時候你在干嘛?”
所有依附于人的快樂全部有風險,一個人只有經濟獨立了,才能挺起腰桿跟別人談條件。
楊瀾曾說:“一個女人最大的魅力,就是擁有她自己的經濟獨立權,不依賴父母,不依靠男人,自己去爭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擁有賺錢的能力,就擁有了靠自己生存的底氣,自然也就有了足夠的安全感。
與其下雨時等別人送傘,不如在包里備一把傘;與其等一個人來接你回家,不如自己開車隨時出發。
一個人,只有經濟獨立,才有面對世界的底氣。
精神獨立,實對人生最好的負責
宮崎駿《魔女宅急便》里有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別太依賴任何人,因為當你在黑暗中掙扎時,連你的影子都會離開你。
我們看似與很多人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然而真正要做決定時,往往是自己一個人的事。
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張幼儀,曾被他稱之為“鄉下土包子”。
從小接受傳統禮教的張幼儀,在徐家謹小慎微,對丈夫言聽計從,事事以夫君意愿為先。但張幼儀越是恭順,他就越反感。
為了追求新的戀人,徐志摩在異國他鄉絕情地提出離婚,甚至要求她打掉孩子。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離婚后的張幼儀邊撫養孩子,邊提升自己,可惜幼子不到3歲便因病早夭。
極致的痛苦,重塑了張幼儀的人生。
“不管發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只腳站起來。”
她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在德國邊工作邊學習,學得一口流利的德語。回國后,輾轉多處,最后定居上海,在東吳大學任教。
后來擔任服裝公司總經理,改良的中式女裝,設計在上海風靡一時。再后來,她被上海女子銀行聘請,擔任副總裁,成為金融界的傳奇女強人。
張幼儀一生,分為“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后”兩個階段,從凡事都怕,到一無所懼。
改變代價很大,但這個痛苦的過程,也讓她從一個家庭婦女,成為一位精神獨立的人。
她的努力,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贏得了徐志摩的尊重:
“我以為她懦弱無知,不堪一擊,沒有任何女性魅力。可是,當我離開了她之后,她活得更漂亮,而且還能賺錢,是一個了不起的女性,會成為讓整個中國社會都為之稱贊的人。”
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一個精神獨立的人,不依附、不盲從,更不會為了討好對方失去自己。
唯有在精神和思想上充分獨立,成為勢均力敵的人,才能在親密關系中保持平等的姿態。精神獨立,靈魂才能挺拔。
擁抱不確定性,才是真正的高手
對于安全感最大的誤解,就是想擁有確定性的生活。
人類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的人生。
事情不會因為我們擁有了安全感變得更好,也不會因為我們沒有安全感變得更壞。事情的發展只取決于我們付諸了怎樣的行動。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最初也是從確定性中尋求安全感。就像他從事的程序員工作:只要不出bug,代碼永遠不會背叛你。
在從程序員向CEO轉變的過程,這樣的思維方式一度導致張一鳴十分痛苦。因為每一個決策都要從不確定性中誕生,CEO是焦慮的最終承擔者。
直到后來張一鳴認識到:“它反正是個概論分布,你就做最佳決策就行了。”
擁抱不確定性,讓張一鳴真正地從一名程序員蛻變為了CEO。
普通人會去追求一個百分之百的結果,而高手則追求概率上的優勢。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越是追求安全感,越是得不到想象中的穩定;反而那些擁抱不確定性的人,往往離成功更近。
樊登曾說,歷史上反脆弱做得最好的,是孔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既可以出來當官,為國家做貢獻;也能在國家條件不允許時,回家做一個教書匠,影響周圍的學生。
這種進退裕如的狀態,就建立在孔子對不確定性的接受之上。
當你能夠接受不確定性,也就能夠接受失敗。你的安全邊界越寬廣,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就越從容,應對突發狀況越輕松。
你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越強,越有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給的
張小嫻說:
“惟有當你認清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事實,你才明白,安全感從來無法外求,也從來不在這世界以外。它是你內心世界的平安。”
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我們的安全感本質都來源于自己。
愿我們都能擁有足夠的賺錢能力,掌握生活的主動性;
愿我們都能擁有獨立的思想,真正學會取悅自己;愿我們都能坦然面對不確定性,擁抱更廣闊的人生。
愿我們都能把安全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