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我就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做我的座右銘。但我從未想過這話是誰說的,以及它背后的深刻原理。
我只是簡單覺得,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自己感興趣的才行,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要多去尋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找不到或者找到了又很快放棄,是因為自己沒天賦或者沒毅力。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直到我看了古典老師的暢銷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關于興趣與有趣的闡述,我才恍然大悟。
一.古典老師顛覆我認知的觀點
1.我一直以為興趣是一種天賦,是基因帶來的,或者是機緣巧合遇上了覺得不錯就有了興趣,但古典老師認為,興趣的確有基因或者外在的因素,但是影響微乎其微。興趣與其說是一種天賦,不如說是一種自我技能,是門自我管理的技術,任何人只要下定決心,就一定能夠活得有趣。
2.我曾經有很多的興趣,但通常沒堅持多久就放棄了,我以為是因為沒毅力怕困難或者“不感興趣”,但其實,我可能要的不是興趣,而是愉悅。這又怎么解釋呢?這就要從“興趣”是什么來說明。
3.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種情緒,而情緒是人類進化出來的一種生存工具。興趣如何產生?通過實驗,興趣的情緒來源于“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又是和有趣愉悅相關度很高的情緒。我以前一直以為“有趣”的就是“愉悅”的,但古典老師認為通過實驗得出:
有趣(interested)是一種和不確定相關度很高的情緒。
愉悅(comfortable)是一種和確定性相關度很高的情緒。
而有趣和愉悅,是兩種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緒——當一件事情復雜、新奇且不確定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有趣;而當一件事情簡單、穩定、和確定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愉悅。愉悅的事情,不一定有趣,而有趣的事情,不一定會愉悅。
二.好生活=愉悅+有趣
1.興趣是成長的催化劑。
好奇心害死貓,安安穩穩多好,人類為什么還要有“感興趣”這種奇怪的設定?進化心理學發現,興趣是一種應對成長中“不確定”的情緒——當我們遇到了“不確定”,我們會下意識地躲回自己的舒適區尋求“愉悅”。所有的成長都來自舒適區之外,這樣一來,我們永遠也無法成長。這時候“有趣”的情緒就會出現,幫我們度過難關——此時大腦跑出來個小人挑逗:“多好玩啊,要不要試試看?”于是我們繼續前進,越過那些不確定。興趣鼓勵我們走出安全區,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強,而世界變得越來越大。
2.有趣和愉悅的界限,在于“不確定性”的程度。
好比煮菜,有趣如菜里的鹽巴,愉悅如同菜本身。有智慧的人,懂得調配出適合自己的“不確定性”,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加有趣,適當的不確定性。
3.興趣不是那件叫你舒服就拿到結果的事,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的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笑著罵娘,一邊咧著嘴干完的事情。這才是興趣本來的樣子。
4.有趣是一種力量。有趣的事情不一定重要,所以學會讓重要的事情變得有趣,才是關鍵。
三.如何養大一個興趣?
(一)興趣金字塔
1.感官(直觀)興趣,比如吃好吃的,看好看的,聽好聽的等通過感官刺激產生的興趣,這是我們最原始的興趣。
在簡歷、面試、相親必答題:“你有什么興趣愛好”?回答有:看書、聽歌、旅游、看電影……這樣回答為什么會減分?因為這基本屬于感官興趣,在面試的時候這樣回答,還會讓面試官覺得你不善于把興趣發展為能力——能力越強的人,越能夠有持久的工作興趣、能力與動力。
2.直覺興趣(樂趣),它是感官+主動認知。像前面一章提到的職業生涯三葉草的循環:興趣培養為能力,能力兌現出價值,價值又強化出興趣。
3.潛在興趣:志趣
文中列舉惠運禪師和愛迪生的例子,特別是愛迪生的例子讓我們明白,在勵志故事里面,我們以為他們艱苦奮斗,其實他們興趣盎然;我們以為他們毅力卓絕,其實他們是樂趣無窮。
(二)興趣飼養攻略
1.讓自己先沉浸在足夠多的感官體驗中,獲得興趣的第一步動力。
2.在感官興趣還沒消退時,盡快掌握更多的知識,使自己的感官興趣進化到自覺興趣。
3.給自己找一個兌換價值的方式,把這個興趣和你最感興趣的價值綁定。別把自己的目標設定得太高,以免產生失落感。
四.興趣攻略
1.避免活得太有用,給生活創造不確定性,給生命留白。
2.和有趣的人呆在一起。
3.讀些無用卻有趣的書。
4.不跟團的自助游。
5.加入一個全新的興趣小組。
6.注意保護自己的注意力,不要深陷感官刺激的泥潭,這樣就沒有精力發展出興趣金字塔的尖,取而代之的是,把自己發展成一塊板磚——知識面狂寬,但是膚淺的可怕。
7.讓自己進入心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