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與會常委圍繞“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主題積極協商議政。
趙振銑常委指出要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探索城鄉建設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首先,重點強化城鄉建設中的精準能源配置。一是建立城鄉分布式能源系統。二是建立城鄉精準能源配置規劃。三是開展資源循環利用。其次,切實加強城鄉建設中的綠色建筑管控。一是建立建筑體臺賬。二是建立綠色建筑管控體系。三是大力發展新型綠色建材。再次,實施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互補式高質量自洽發展。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平衡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目標,實現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互補式高質量自洽發展。最后,開展“零碳城市”試點建設。在條件成熟、有試點意愿的省份開展“零碳城市”試點建設,為我國乃至世界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參考樣本。
宇如聰常委提出要著力加強綠色低碳發展的氣候韌性。一要樹立天地一體化的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強化經濟社會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要充分認識氣候對自然生態的制約性作用,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和氣候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科學認知。要開展對重點區域和承載力脆弱地區主要生態氣候和自然災害鏈研究。要充分考慮氣候安全因素,開展氣候韌性與適應性分析和論證。二要健全和完善標準規范和法制保障體系,統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風險治理。要從“7·20”鄭州極端暴雨事件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加強自然災害防御相關法律制度的研究和制定,最大可能減少自然災害對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成果的不利影響。三要提高全球風險和機遇意識,加強氣候變化全球影響的戰略研究和布局。高度關注極地氣候變化對我國天氣氣候、國際能源開發和軍事戰略部署等的影響,早謀劃早部署。需要深刻認知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和影響的科學機理及其變化趨勢,積極趨利避害。要高度重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應對氣候變化和可再生能源開發能力,彰顯我共建“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理念。
蔡其華常委表示要推進水電高質量發展,構建風光水多能互補新體系。首先是充分發揮水電靈活調節作用,促進新能源并網消納。圍繞構建多能互補新體系,搞好水電發展規劃與流域綜合規劃的銜接協調,對水電發電任務和風光水互補任務進行科學劃分,避免水電容量閑置,促進新能源并網消納,提高清潔能源結構質量、抓緊研究確定常規水電站擴機增容、梯級儲能的建設條件,因地制宜編制水電擴機規劃。其次要加大抽水蓄能開發建設力度,開展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在大型風光電基地所在地區,搞好抽水蓄能規劃與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和項目布局、輸電通道銜接協調,切實解決資 源站點規劃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國土空間規劃等方面協調不夠問題。其次要開展小水電現代化提升,建立小流域風光水蓄儲多能互補機制。加大各級財政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對完成清理整改的小水電站,以河流為單元開展綠色改造和現代化提升,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開展小水電標準化建設和集約化運營管理,推進小流域梯級優化調度。最后要加強關鍵技術與應用基礎研究,著力破解生態、移民、技術、管理等難題。加強技術攻關,加快研發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提升工程建設能力,強化數字化技術應用,開拓水電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藍海。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低碳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保持戰略定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真正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踐行綠色低碳目標,助力高質量發展是我們不變的方向。
踐行綠色低碳目標,助力高質量發展
6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與會常委圍繞“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主題積極協商議政。
趙振銑常委指出要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探索城鄉建設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首先,重點強化城鄉建設中的精準能源配置。一是建立城鄉分布式能源系統。二是建立城鄉精準能源配置規劃。三是開展資源循環利用。其次,切實加強城鄉建設中的綠色建筑管控。一是建立建筑體臺賬。二是建立綠色建筑管控體系。三是大力發展新型綠色建材。再次,實施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互補式高質量自洽發展。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平衡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目標,實現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互補式高質量自洽發展。最后,開展“零碳城市”試點建設。在條件成熟、有試點意愿的省份開展“零碳城市”試點建設,為我國乃至世界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參考樣本。
宇如聰常委提出要著力加強綠色低碳發展的氣候韌性。一要樹立天地一體化的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強化經濟社會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韌性。要充分認識氣候對自然生態的制約性作用,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和氣候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科學認知。要開展對重點區域和承載力脆弱地區主要生態氣候和自然災害鏈研究。要充分考慮氣候安全因素,開展氣候韌性與適應性分析和論證。二要健全和完善標準規范和法制保障體系,統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風險治理。要從“7·20”鄭州極端暴雨事件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加強自然災害防御相關法律制度的研究和制定,最大可能減少自然災害對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成果的不利影響。三要提高全球風險和機遇意識,加強氣候變化全球影響的戰略研究和布局。高度關注極地氣候變化對我國天氣氣候、國際能源開發和軍事戰略部署等的影響,早謀劃早部署。需要深刻認知青藏高原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和影響的科學機理及其變化趨勢,積極趨利避害。要高度重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應對氣候變化和可再生能源開發能力,彰顯我共建“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理念。
蔡其華常委表示要推進水電高質量發展,構建風光水多能互補新體系。首先是充分發揮水電靈活調節作用,促進新能源并網消納。圍繞構建多能互補新體系,搞好水電發展規劃與流域綜合規劃的銜接協調,對水電發電任務和風光水互補任務進行科學劃分,避免水電容量閑置,促進新能源并網消納,提高清潔能源結構質量、抓緊研究確定常規水電站擴機增容、梯級儲能的建設條件,因地制宜編制水電擴機規劃。其次要加大抽水蓄能開發建設力度,開展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在大型風光電基地所在地區,搞好抽水蓄能規劃與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和項目布局、輸電通道銜接協調,切實解決資 源站點規劃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國土空間規劃等方面協調不夠問題。其次要開展小水電現代化提升,建立小流域風光水蓄儲多能互補機制。加大各級財政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對完成清理整改的小水電站,以河流為單元開展綠色改造和現代化提升,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開展小水電標準化建設和集約化運營管理,推進小流域梯級優化調度。最后要加強關鍵技術與應用基礎研究,著力破解生態、移民、技術、管理等難題。加強技術攻關,加快研發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提升工程建設能力,強化數字化技術應用,開拓水電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藍海。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低碳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要保持戰略定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真正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踐行綠色低碳目標,助力高質量發展是我們不變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