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前的第74屆美國電視電影金球獎上,《海邊的曼徹斯特》便以不動聲色的姿態收獲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的提名。
如今第89屆奧斯卡頒獎禮落下帷幕,雖然《海邊的曼徹斯特》未摘得最佳電影,卻也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兩大重要獎項。不同于一起入圍奧斯卡最佳的《愛樂之城》,《海邊的曼徹斯特》可以說是滿滿的負能量和反雞湯。
曼徹斯特是坐落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總人口不足6千人的小鎮。臨海的小鎮冬季皚皚白雪,寒風凜冽,正如電影的基調,灰暗、冰冷、悲傷。
主人公李·錢德勒是一個生活在波士頓的清潔工,他獨自住在他鄉的一間地下室內,一個人要管理四棟樓,每天負責鏟雪、疏通下水管道和清理垃圾。
他干活麻利認真,卻只愿意做好分內之事,總遭到雇主抱怨,整日無聊又頹廢。
李·錢德勒不解風情,得知請他幫忙修馬桶的女士對自己有好感后,依舊一副無所謂的臉,像情商為負數的冰冷機器。
下了班就一個人跑到酒吧大喝特喝,看到無辜路人對自己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時,不由分說就動起手來。
當在酒吧遇到漂亮姑娘搭訕時,萬不得已下才極不情愿的說出名字,讓姑娘無比尷尬。
這是一個性格憂郁,厭惡生活的男人,他像行尸走肉般毫無活力激情。
直到得知哥哥離世的消息,李·錢德勒破敗不堪的生活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哥哥留下遺囑,希望他回到家鄉成為侄子的法定監護人。
無可奈何的他回到家鄉曼徹斯特,更不得不面對沉痛的過往。
原來,將日子過得這么喪的李·錢德勒也曾有過幸福的家庭,有過可愛的兒女。他也曾經每天面帶微笑,和朋友嬉鬧,向著未來全力以赴。
一次偶然失誤釀成一場事故,將李·錢德勒的生活徹底毀了。
因為他的無心之失,三個兒女命喪火海。在警察局,當聽到自己被無罪釋放時,李·錢德勒第一反應是搶奪警察的槍,妄圖自我了斷。往日甜蜜恩愛的妻子無法接受孩子們的離去,用最惡毒的語言咒罵他,和他離婚。全鎮居民都指責他的粗心,埋怨他害死年幼的孩子。
電影后半段,李·錢德勒與早已組建新家庭的前妻相遇,前妻后悔昔日沖動下對李所說的不堪言語,希望他也能像自己一樣走出難以言明的疼痛,開啟新生活的篇章。李·錢德勒卻無法擺脫內心的負罪感,他沒有嚎啕大哭,只是不停地搖頭,幾絲哽咽,幾絲無奈,幾絲顫抖,連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來。
最終,李·錢德勒幫助侄子修好了心愛的小船并選擇離開,繼續過百無聊賴的生活。
他對侄子說:對不起,我沒有辦法擺脫往事。
不像那些經典勵志電影在人生最低谷處也要傳遞樂觀的思想,《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滿足觀眾的幻想,而是更貼近生活,展現真實的、沒有那么多戲劇化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悲觀彷徨,無助迷茫。生活不會因你的失意停下腳步,我們終會帶著一身泥濘,蹣跚前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挫折中奮起拼搏,大多數人還是無法與過去揮手作別。
畢竟生活中所遭受的不幸和苦悶,只有真正經歷過得人才懂。別人的規勸、別人的安慰、別人的理解,有時毫無用處。
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不可挽回,徒添追悔;有些記憶和傷疤,時間無法抹掉,一輩子也無法彌補。
或許不夠委婉,但悲傷與痛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愿意接受自己的痛苦,選擇不與過去和解,是我們的權利,也是一種真誠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