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周圍有兩個曼徹斯特。一個在新罕布什爾州,正北,一個在麻州的東北,面對大西洋。
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的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講的是在后一個曼徹斯特發生的故事。
曼徹斯特本來是個英國地名,狄更斯的故鄉。
在清教徒們剛剛踏上美洲的時候,他們給這塊土地起了很多家鄉的名字,比如Chelsea,Newton;有的在前面加上一個New,紐約NY,新澤西NJ和新英格蘭。
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美洲。五月花號到達美洲的普利茅斯,是1620年。波士頓成立于1630年,曼徹斯特這個小鎮,成立于一年前的1629。全世界人人都知道英國的曼徹斯特,而麻州這個更古老的小鎮卻沒什么人知道。
1989年,曼徹斯特召開了一次村民大會,投票把自己的小鎮叫Manchester by the sea。從此他們在所有正式文件上的名字都變成了Manchester-by-the-sea.
Manchester-by-the-sea
主角Lee是一個住在波士頓某個公寓地下室的雜務工,負責四座公寓樓的勤雜活,性格冷漠而暴躁,對異性的接觸保持距離,就像外面大街上被雪凍住的石頭。有一天,Lee接到了自己哥哥的死訊,于是他回到了家鄉曼徹斯特市,負責料理哥哥的后事和照顧自己16歲的侄子,而這也把他帶回了悲傷的過往中。
這部電影長達兩個多小時,沒有任何勁爆的動作場面,但導演通過穿插敘事將主角Lee現在的生活和過去的生活都講的清清楚楚,讓我們看清和懂得了一個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背后的故事。
在回憶的穿插中,我們能看到曾經的Lee并不是一個沉默寡言喝了酒就要打架的討厭鬼,而是一個好友眾多、喜歡開玩笑、家庭幸福美滿有著三個孩子的人生贏家。
然而世事難料,Lee的無心的疏忽引發了一場大火,三個可愛的孩子葬身火海,傷心過度的妻子與他反目,陷入深深的悲痛與自責中的Lee變成了一個又臭又硬的男人,心灰意冷的遠離了這座自己熟悉的城市。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就是在火災后警察局審問期間,Lee生無可戀的敘述著悲劇發生的經過,門外坐著陪了他一整夜的哥哥。當警察通知他可以回家的時候,他十分驚訝,因為良心也讓他覺得自己的罪過不可饒恕。
失去了生活的希望的他在走出門口的時候突然奪過警察的配槍想了結自己的余生,然而被悲痛壓倒的他忘了開保險,命運讓他存活了下來,等待他的贖罪之路還很長很長。
Lee生活的環境,周遭的一切都如此真實,但他又有這么悲慘的遭遇,事過多年仍然生活在無邊的絕望當中,無法走出去。Lee看起來心如死灰,對待親人又是一片冷靜掩蓋下的赤誠,就像海邊的天清澈而燦爛,但海水實際上無比寒冷。這種寒冷,在電影里處處清晰可見。Lee在抱著一個大袋子從超市回來,望著燃燒的房子,胸前的紙袋里不僅有啤酒,還有嬰兒的尿布。
看了這么多部好萊塢的電影,直到這部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我都認為這是一部“雞湯片”。因為畢竟是奧斯卡提名的電影,應該會像《當幸福來敲門》那樣有個“心靈雞湯”式的結局,然而我錯了,因為它卻是一部“反雞湯片”:Lee依然選擇了回到波士頓,再一次遠遠的離開了家鄉,不帶走任何東西,他的生活在一次回到了影片開頭的狀態。
最后說說主演卡西.阿弗萊克,他在這部電影中的表演堪稱完美,成功地將主角李.錢德勒這種表面冷漠,內心卻充滿波動的人物塑造了出來。
而卡西本人也在波士頓長大,他的奶奶酗酒,他的父親是酒鬼,生活在社會底層,當過修理工,水管工,哈佛大學管勤雜工。生活的經歷讓他塑造起的人物更加真實。而這個角色需要的并非是單純的“面癱”,而是需要更靈魂的東西添加在其中,毫無疑問,卡西做到了。
生活就像曼徹斯特的雪,寒冷又堅硬,干燥又刺骨,無情的嘲笑折磨,用痛苦包裹我們每一個人,將最后的溫暖淹埋于六尺之下。
我們都有權利不和過去的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