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人在討論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然后,成千上萬的人開始找出自己不完美的的原因,對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吐槽,這是一件好事。說明現在社會進步了,在滿足各種物質精神層面的需求后,社會開始深層分析人物關系,讓每個人知道自己性格缺陷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治愈自己,完美自己。
什么是原生家庭?
就是生你養你的家庭。這是每個人存在于社會關系中的最初最基本最原史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為組成社會關系的最小單位,成千上萬的家庭造就了成千上萬個不同的人。作為一個人的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原生家庭確實影響著每一個人。 ? ? ? ? ? ? ? ?
在知道這個詞匯后,我也開始分析自己那么多糟點的出處。比如:沒有耐心,是因為媽媽對我也極其沒有耐心。沒有安全感,是因為媽媽小時候對我說過她想死。對事情很容易消極,是因為小時候常常受打擊·········
原來這些都不是我的錯,我是受害者,有時候極度消極的時候甚至抱怨,媽媽根本是為了她自己才生了我們,生了我們又不能照顧好我們,讓我們受那么多生活的苦,還要聽她抱怨。這些讓我感覺自己非常不幸。
在我是演說家里,曾佩霞關于原生家庭的演講撼動很多人,在那場演講中許多人仿佛看到媽媽爸爸自己的影子。那些以“我是為你好”為名的責罵,你我都不陌生。
原本以為自己非常不幸,在那些關于原生家庭的演講和文章后面,是一個個比我還不幸的世人。有的說,小時候被爸媽放在外婆家一年對當時的分離記憶深刻。有的說媽媽從小都打擊她,永遠都說別人家的小孩好。有的說媽媽跟奶奶不合他就變成出氣筒。
原來這么多人受原生家庭的傷害。
連名星也不例外,記得看過吳綺麗講述她成長經歷,讓我都覺得她好慘。吳綺麗的媽媽被爸爸拋棄,吳綺麗就成了出氣筒,不是打就是罵。周邊的人都不敢相信吳綺麗是她的親生女兒。而后來吳綺麗生了小龍女,生活困難時媽媽接濟她,她說每次跟媽媽拿錢時,她的媽媽都把錢從客廳撒到臥室,讓她跪著一張張撿起來。到底有多大的仇恨,非要如此對待自己的孩子。既然愿意接濟,為什么要以這種方式呢?怎么就不能讓人好好的感謝你呢?我永遠不懂。
那么什么樣的家庭是給孩子幸福感的呢?
做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小s給人感覺是一位非常有愛的媽媽,但在一次采訪中小S坦言很羨慕眷村 媽媽可以把小孩吊在樹上打。而她有時忍不住兇一下孩子,馬上感覺有罪惡感,因為書上不是說不可以對小孩子兇嗎?
小s這種心理我感觸很深。
當我的孩子出生后,我就發誓好好愛他,事實上我也真的很愛他。希望什么都給他最好的。隨著他越來越大,我發現,物質上可以給他好的。但作為媽媽的我本身不是一個很好的人,我沒辦法給他最好的自己 。許多問題讓我焦慮,他一直哭,他晚上不睡覺,他生氣亂丟東西,他喜歡就占著不放·······
剛開始我告訴自己不可以對他發脾氣,但是有壓抑就有爆發,爆發過后就是自責。反復幾次覺得自己真不是好媽媽,真的不適合當媽媽,為什么要生他,一聯串的自我否定就開始了。
這不是個好苗頭,還好因為睡眠問題在看中醫時,那個醫生告訴我,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許多事情盡力就好了。所以,我要做個好媽媽,但是也要允許自己是個不完美的媽媽。
每個人的感情都是千變萬化的,愛人因愛在一起,因不合時就分開,但也不能否定曾經的愛過。對孩子大部分父母都是愛的(有些偏激的父母確實是不合格),有情緒時也會暴發,會傷害,會內疚,會給孩子留下有陰影的童年,會造成千萬種不同的人的個性,也不能因為這樣就否定了父母對孩子的愛。
做父母沒有辦法實習,沒有持證上崗,每個人也是從當父母的第一天開始學習怎么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原諒自己不完美的時候,也原諒父母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的無心傷害。
就像齊邦媛在跟年邁的父親說起小時候生病,被送往療養院獨自住了一年院,這一年中的害怕與恐懼讓她終身膽小。她父親說:“那時沒有人懂兒童心理學,而且我把每月一大半的薪水用來救你,許多人都認為我是一個好父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