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原生家庭:不要賴你媽

好像是不久前開始,朋友圈突然出現了一系列關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大意講的都是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非常重要,所以在結婚前一定要去看看結婚對象父母的相處是否恩愛之類的balabala。

我也承認,原生家庭對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有沒有重要到選擇對象時得看對方父母是否恩愛?對此實在不敢茍同。

首先,大部分文章把“原生家庭”簡單定義為“父母恩愛”,一樣幸福的單親家庭無辜躺槍。在我看來,原生家庭更應該指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重要嗎?瞎的都知道重要。

“每一個等級的成員從各自的童年時代習得的風范和傳統不但大相徑庭——這一點非常重要——而且,他們終其一生都很難改變這些東西。”《動物莊園》的作者喬治·奧威爾如是說。

美國經濟學家Clark在他的著作《TheSon Also Rises(二代崛起)》里提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及收入與祖輩之間的相關性約為0.75。這是什么概念?通俗來說,就是你賺的一塊錢里面,有七毛跟你的父輩相關。

好吧,不展開講等級了。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

實際上,我們這一代人(90后95前),原生家庭談得上非常健康的,大概屈指可數。在我們父母的那個年代,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感情都是培養出來的,很難談得上恩愛。至于教育,也不會像我們現在這樣先進,有那么多的渠道可以去學習教育的知識,把你拉扯大身體沒出毛病也沒成為社會的毒瘤,也算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了。

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成為一個心理積極健康的人兒。雖然朋友間平時不太會聊到父母之間的關系,畢竟這屬于家庭的隱私。但一旦關系深入之后,就會發現,不管是家境殷實的還是困難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或許是父親男權主義,或許是父母感情不好常常吵架。當然也有真的的父母恩愛注重教育的,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特別剛正自信」。但說完上面的結論,我也底氣不足,因為自己閱歷有限導致樣本量小,因為這只也是個人的經歷得出來的總結看法。我連自己的經驗都不那么相信,所以更不相信心靈雞湯的說教了,我只相信確鑿、科學的數據。


當我們談「原生家庭」時,我們該談什么

原生家庭的作用應該在于幫助了解「人是怎么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我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原生家庭?這個家庭的什么因素導致了我成為了現在的我?同樣道理,了解伴侶的原生家庭,是為了更好的了解現在的對方,從而理解對方、接納對方。

對于原生家庭,看重的不應該是對方父母的相處模式,而該看重對方是如何看待他的原生家庭的。他是否理性看待自己父母的關系?他是否意識到父母教育對自己的影響?我常常突然的發現,自己待人處世的某些不足之處,跟父母的影響是有關系的,之后就會有意識的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了。


關于「自由意志」

我相信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是有自我塑造的能力。越長大,越發現無論是身邊的人還是自己的性格的形成,都離不開自己家庭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這是一件越想越恐怖的事情,那就像一股無形的力量讓你成為你現在的樣子,重點是這種力量不可逆轉不得控制。但是,人不是那只傻傻跟著胡蘿卜一直原地兜圈的驢,人是有悟性的,是有塑造自己能力的,結合所在環境,清楚自己內心需要,去改變和塑造自己。即使不能完全擺脫過去及環境的影響,起碼能夠努力的去變成自己未來想成為的樣子。

引用一句忘記哪來的話: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借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任。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我們沒法決定是否生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決定自己對待這個原生家庭的看法和做法,也可以決定是否要努力為下一代制造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