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寫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類詩意地棲居在這大地上,不管是生存還是生活都無法與這個世界割裂,作為群居動物,我們也無法避免和同類的交流與合作。
但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在抱怨與這個世界相處的負擔之重,“內耗”“拖延癥”是我們社交網絡上的常見詞語,“社交恐懼癥”的流行也表明了當代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不可承受之重。
但事實上,與世界的相處真的如此之累嗎?問題出在了哪里呢?也許《恰如其分的完美》,這本書可以給你提供一些解決之道。
《恰如其分的完美》為我們解釋了過度的神經質的完美主義,是如何使我們陷入拖延與內耗,而且危害我們與伴侶子女朋友同事之間的關系,讓我們與世界無法好好相處。
這本書的作者斯特凡·德里希斯在多個領域都非常成功,但他也曾經陷入過度追求完美、嚴苛要求自己的陷阱而無法獲得幸福。在這本書中,作者基于自己的經驗,結合了多個學科的理論,幫助我們分辨正常程度的完美主義與神經質程度的完美主義,在書中闡釋了神經質程度的完美主義是如何在工作中阻礙我們的進度,在精神上讓我們陷入內耗的不幸,同時他也注意到了過度的完美主義也會讓各種人際關系變差,所以書中提到的觀點在育兒、情感、團隊領導等領域中也同樣適用。
正如作者所說:
完美主義是一把雙刃劍,既不好也不壞。利弊完全取決于具體情況和目標。然而,完美主義常常成為一種束縛,在生活中的很多領域都有必要解開這種束縛。
1.你應該意識到你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在學會與世界輕松相處之前,你應當先學會如何同自己相處,學會放過自己,并且知道自己有愛自己的權利。我們都知道正常程度的完美主義可以促進人們追求卓越,而神經質程度的完美主義,卻會成為我們行動的障礙。但如何區分他們呢?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中,作者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付出了什么代價?
是的,當我們陷入完美主義的回音室中,戴上了完美主義的枷鎖時,是否應該停下來問自己一句:你付出了什么代價?而這代價值得嗎?
神經質程度的完美主義者其實是在逃避不完美的自己,書中說:
他們與其說是在追求完美,不如說是喜歡完美這一概念,喜歡無懈可擊的感覺。
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完美”這種東西。“你付出了什么代價?”就是一記當頭棒喝,它把人從追求虛幻概念的行為中拉拔出來,回到自身,回到現實。付出代價的人是我,而我付出這些值得嗎?這是不是在傷害我自己?這正是完美主義者應該擁有的愛自己的能力。
2.擺脫完美主義,獲得健康的親子關系
世界上既然不存在“完美的完美”,那就更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在《完美的父母真的存在嗎》這一節中,作者列舉了完美主義在育兒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他從自己為人父母的案例中出發,說明孩子本就該在犯錯誤中成長,從犯從錯誤中學習,而父母過度的完美主義則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適得其反。
書中闡釋形成過度追求完美的原因時,也特別提到了父母的影響。很多孩子過度追求完美的行為并不是主動習得的,而是為了滿足父母不造成負面后果而不得已去做的。
在全民“雞娃”的今天,父母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完美主義是不是已經阻礙了孩子自然的成長?完美主義的框架是不是反而使孩子的發展受限?
3.與其尋找完美完美伴侶,不如為創造關系努力
神經質的完美主義不僅會危害親子關系,也會阻礙伴侶間親密關系的創造。
在談到完美的關系時,作者在書中說:
完美的關系并非一切都是美好的,而是指兩個人努力創造的一段最好的關系。
他重點講述了自己與妻子卡米從相遇到幾十年的婚姻中的經歷,說明完美匹配其實并不存在,兩個人不斷為維護關系而努力創造出更好的關系,才是通往幸福的路徑。而
這個過程與完美無關,至于發展和成長有關。
所以當我們面對自己的親密關系時,試著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非盯住對方的那些只能被量化的條件去苛責。
如果你問我幸福生活的秘訣是什么,我認為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便是勇敢。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七個章節的標題中,有六個都提到了“直面缺憾”。與世間萬物的相處過程中,想要輕松自在,告別拖延與內耗,便也自然免不了直面缺憾。在不完美的狀態中不斷追尋進步,享受這個過程。就如書中所說:
生命是有限的,你可以自由選擇如何塑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