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門前為自己化了個淡妝,美好的形象讓我覺得自己感覺更好了。當然,晚上回去后,我會認真卸妝,無懼在家人面前露出素顏的真實的自己。可是,我知道,有很多和我一樣習慣化妝的女孩卻從不敢在別人面前卸妝。
有一個熱戀中的朋友就是如此,她從不敢在男友卸妝,無論何時何地都只展現完美的自己給男友看,深怕男友看到素顏的自己后發現并不如表現出的完美而不愛自己。直到有一天,她深夜生病,男友趕來照顧,迷糊中的她忘記自己并沒有化妝,第二天醒來發現自己素顏+生病,樣貌實在與平時相差甚遠,而男友卻并未因此而不愛她,反倒對她說:“你不化妝的樣子也很可愛。”
朋友從小被教育:你長得并不好看,所以要時刻讓自己保持精致。長大后的她自然在樣貌上缺乏信心,連帶著,也在其他方面表現出不自信。用《恰如其分的自尊》里的話說,她是一個低自尊的人。
一、什么是自尊?
百度百科上說,“自尊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自尊首先表現為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自尊還包含要求他人,集體和社會對自己尊重的期望。”
每個人都擁有自尊,對自尊最精煉的定義是:“我們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歡我們眼中的自己。”我總結為,自尊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評價體系。
這個體系架構是怎么樣的?安德烈與勒洛爾在《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書中認為,自尊有三大支柱:自愛、自我觀和自信。只有三者的適當組合才能讓人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1、自愛
這是自尊最重要的部分,即對自己無條件的愛。無論我是什么樣子,高矮胖瘦美丑,無論成功失敗貧窮富貴,我都愛自己,認為我值得愛和尊重。
2、自我觀
即看待自己的目光,對自己優缺點的評價。這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主觀評價,有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很高,有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很低,就是一個人自我觀的差別。
3、自信
針對行為而言,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場合采取恰當的行為。例如,在上臺演講前相信自己能夠很好地完成演講,即使有不足也能坦然接受,這就是一個自信的人。
二、自尊來源于什么?
安德烈與勒洛爾在《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書中講自尊分為穩定的高自尊、不穩定的高自尊、不穩定的低自尊、穩定的低自尊四種類型。為什么人的自尊不一樣?這要回溯到自尊的來源這個問題上。
1、自尊來源于一個人早年與父母的關系。
一個孩子從什么時候開始有自尊?盡管安德烈與勒洛爾說:“研究人員并不敢斷言嬰兒在意識尚待形成的早期階段就有了自尊”,但眾多心理學家對母親關系的觀察、對兒童成長的跟蹤研究都表明,早期母嬰關系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影響重大,《恰如其分的自尊》中也通過觀察向我們展示了孩子的自尊對父母來說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事實。
我們從自尊三大支柱中的自愛和自我觀也可以發現,一個人只有被無條件愛過才會無條件愛自己,也只有被良好地評價過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評價系統。而對一個人早期自我意識形成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這也是為什么一個在氛圍不錯、充滿愛意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擁有更高的自尊水平,而一個在氛圍冷漠、不被看見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自尊水平也不高。
2、自尊來源于重要他人的評判。
對一個孩子來說,重要的評判來自父母、老師、同輩和親密的朋友。當著四種來源都“運作”正常時,孩子的自尊能夠充分發展并得到鞏固。
在不同的階段,這四種來源的重要性會有所變化。對嬰幼兒來說,最重要的意見來自父母,而后,同輩的看法慢慢變得越來越重要,到了青春期,家庭之外的人變得越來越重要。
可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力量來支撐一個人的自尊形成,當這四方面都能夠“運作”正常或者能夠互相補充的時候,一個人更容易維持好自己的社會形象,更容易獲得高自尊。
3、自尊來源于教育環境的影響。
書中向我們介紹了法國的“新型學校”:堅持去除鼓勵競爭的機制(成績獎項等),增加課外活動,給每個孩子在至少一個領域有突出表現的機會,所有人與人之間沒有等級,沒有強加的關系,盡力培養學生的自尊。
書中也總結:競爭性的學會機制會提升高自尊孩子的自尊,破壞非高自尊孩子的自尊。反過來,非競爭性體制對于好學生的自尊提升較少,但會改善差生的自尊。
三、如何維護和修補自尊?
但是,我們或許不是那個最幸運的人,沒有在“完美”的環境下成長,因此我們都可能面臨著自尊不夠穩定、過高或過低的問題,如何維護和修補自尊?
1、改變對自己的看法,認識并接納真實的自己。
安德烈和勒洛爾為我們介紹了“周哈里窗”,它是心理治療中用來認識自己的工具,它假設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存在四個區:
(1)開放區,即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部分;
(2)盲區,別人知道,我們自己卻不知道的部分,比如可能我們覺得自己脾氣挺好,但別人會指出一旦遇到工作問題我們會變得容易發怒;
(3)隱藏區,我們自己知道,但別人還并不清楚的部分,比如有人會小心翼翼地藏起自己的善妒;
(4)未知區,我們還不清楚而別人也并不知道的部分。
將盲區、隱藏區、未知區轉化為開放區,只要一個人的開放區擴大了,自尊就會增強。
我們每個人都在探索自己和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沒有人是完美的,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誠實面對真實的自己,也能幫助我們提高自尊。
2、改變與行動的關系,接受失敗,不再自我攻擊。
攻擊性是與生俱來的,佛洛依德認為攻擊性是人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動力之一。攻擊性的演變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象征化,一個是攻擊性向外,自我攻擊就是攻擊性向外的相反面。自我攻擊包括內疚、自責、對自我有批評性的成見等等,是抑郁癥的發病原因之一。
通過行動將攻擊性象征化和向外,例如工作、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享受完成每一件小事帶來的成就感、改變對失敗的看法、接受失敗,都有利于增加我們的自尊。
3、改變與他人的關系,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
首先改變對自己的看法,肯定自己,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和被幫助的,學會請求他們的幫助,同時不期待他們立即予以回應。同時,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即學會“使用”身邊的人。
一位心理咨詢師在一次課堂上分享,我們要學會“使用”身邊的人。遇到一件事情讓自己難受,找一位親人/朋友傾訴,如果感覺還是不好,再找一位親人/朋友傾訴,如果感覺還是不好,再找下一位,直到感覺好了為止。如果身邊的人都被“使用”完了,感覺還是不好,就開始“使用”社會資源,比如找一位心理咨詢師。是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咨詢師單獨對待。這種被愛的感覺就是自尊的重要滋養。
有人問我:為什么育兒要先育己,為什么要看那么多書讓自己成長?這本書里就有最好的答案: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原生家庭,為了獲得恰如其分的自尊,我們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經歷痛苦、學習改變,但是,我們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簡單而迅速地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獲得更舒適更從容更自在的人生。這難道不是育兒路上最美好的滋養嗎?
悅讀育己,伴讀育兒,育兒育己路,@凱媽讀書 陪你讀書、思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