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筠心? 圖:網(wǎng)絡
《宋詞三百首》第一首是北宋徽宗皇帝的宴山亭,北行見杏花。朱祖謀將它放在篇首,不是因為最好,而是因為作者的身份。帝王理當排在第一,而身為女流的李清照便只能屈居篇尾,這自然是朱祖謀封建意識作祟。因為是開篇第一首,所以我背得比較熟,全詞如下:
“裁剪冰綃,輕疊數(shù)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jù)。和夢也、新來不做。”
說起這位徽宗皇帝,往往讓人聯(lián)想到南唐后主李煜,一樣都是杰出的文藝天才,一樣都是荒唐不擅政事的亡國之君,一樣都是當了俘虜,最后都一樣慘死于敵手。據(jù)說宋神宗夢見南唐后主,即得十一子趙佶,敢情徽宗皇帝就是李煜托生。李煜被譽為詞中之帝,明末清初沈謙評價,“李后主拙于治國,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徽宗以書畫著稱,然而這首燕山亭的哀婉傷情,倒也類似李后主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靖康之變后,徽宗欽宗及大批皇室宗親被金人俘虜北上,正值春季,途中見杏花開得繁盛嬌艷,聯(lián)想到凋零時的凄涼,借以自悼。故國之思與亡國之痛,愁腸千回百轉(zhuǎn),哀痛無以復加。徽宗在北國生活九年,受盡金人的虐待和侮辱,最后囚死于黑龍江五國城。徽宗兒女眾多,金人每將徽宗的女兒賜予完顏家族子弟,就令徽宗寫謝表。徽宗只好佝僂著身子,跪在地上,顫抖著雙手,書寫著他那手漂亮的瘦金體。漫漫九年的鐵窗生涯,徽宗肯定也在后悔曾經(jīng)的荒唐吧?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皇帝,比如明熹宗朱由校,這位天才木匠皇帝,在位7年,重用宦官魏忠賢和乳母客氏,將朝廷和后宮搞得烏煙瘴氣,為明亡作出了積極貢獻。原本安心做著端王,只想當個藝術(shù)家的趙佶,因為哥哥哲宗去世無子,又因向太后力挺,皇冠意外地落到了他的頭上。本不欲所為,或許是徽宗悲劇之源。
作者:筠心,喜歡讀舊書的70后,從竹影江南到郁金香之國,美篇簽約作者。
【同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