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位大咖,是在Ted的演講《Dude, where's my driverless car?》中。他的開篇說他的一個好朋友死于一場車禍,這激發了他投入到無人駕駛這個項目的動力,希望能夠減少車禍帶來的意外。厲害的大咖遇到悲傷不是抱怨,而是崛起,這真是一個好生動的例子!
這位出生于1967年5月14日的金牛座先生,是一位走在時代前沿的創新者、企業實踐者和科學家。(wiki上的定義。)他現在是Udacity的CEO和聯合創始人, 在這之前,他還是Google Fellow和VP, 同時是Stanford University的Research Professor。他發表了380篇科學類論文和11本書籍,獲獎無數。
這位德國出生的計算機科學家從2003年開始就在斯坦福大學擔任研究教授。他于2007年4月加盟谷歌,是該公司的副總裁兼研究專家。2011年,借助于斯坦福大學的“兼職”身份,Thrun參與了谷歌的“登月(Moonshot)”計劃——Google X,其中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谷歌眼鏡和Project Loon熱氣球項目。其中,不少項目都與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相關。
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對于Thrun來說不僅僅是一款產品,而且是他科研思想的一個實踐載體。
Thrun的邏輯是:如果人們只憑借自己的大腦工作,那么可能會讓大腦在存儲信息方面出現混亂狀況,特別是在人們將信息傳承到下一代的過程中。Thrun聲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混亂,主要是由于人們健忘。正是由于這種健忘的特征,一些奇異的故事就只能通過社會流傳下去,而不能存儲下來。
此后,最早期的數字存儲工具開始出現,那就是圖書。Thrun對此稱:“人們不會將圖書看作是當今的數字工具,但是,他們的確是數字化的,因為人們能夠真正完整地復制這些內容。”隨著圖書的出現,人們也能夠存儲更多的文化信息,這樣,圖書館就能夠對科學創新和行業創新提供巨大的支撐。
Thrun還稱:“當然,今天人們從來沒有想過要生活在一個沒有圖書的世界里。而谷歌眼鏡能做的,就是存儲你的個人經歷,并將其數字化。”
這種感覺可能會像人的直覺那樣稀奇古怪。持續運行的谷歌眼鏡就像是一部體驗記錄儀,能夠將用戶的體驗保存下來,并讓他人共享。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這也是Thrun為什么對此設備感到非常興奮的原因所在。對谷歌眼鏡這樣的設備而言,替代人們大腦的功能將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Google Glass這個產品雖然消失于人們視野,但是仍然阻擋不了Thurn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進一步探索。
谷歌無人車之父
Google X Lab是Google最神秘的一個部門,在Google Glass誕生后,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我們知道,除了Google Glass之外,Google X Lab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由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Sebastian Thrun領導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如今,這個項目已累計在多個環境下測試行駛超過40多萬英里,日漸趨于成熟。
Thurn認為無人駕駛汽車的好處有以下三方面:
1. 減少能源損耗。汽車行駛過程中有能源損耗,當汽車行駛速度較慢時,損耗主要來自齒輪組以及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力上,隨著速度增加,會有越來越多的能量消耗在對抗空氣阻力上,并且程指數型增加,當速度到一定程度時,會有80%的能源消耗于此。但如果你駕駛一輛汽車行駛于另一輛車后,你就相當于行駛與它開辟的風洞里,會大大減小阻力。
這個原理便引發了一個思考——如果能夠讓高速運動的車輛都以很近的距離行駛,那么將大大節省能源。但我們都知道,駕車中是有“安全距離”這個概念的,因為人的操控行為是難以掌控的,反應速度也有局限性,所以個想法只能由電腦控制實現。
2. 節省空間,解決擁堵。從衛星上觀測美國的道路,只有6%的路面被汽車覆蓋,剩下的大部分空間都用來作為“安全距離”,浪費了許多路面空間,同時,當某段車輛擁擠程度到達/超過某個臨界點時,所有車輛不得不放慢速度,導致擁堵。如果能夠讓車與車之間在高速行駛時的距離大幅減小,那么不僅能在道路上承載更多的車輛,而且也可以解決堵車的問題。
3 .提高汽車利用率。數據顯示,平均每輛美國的家庭用車只有3%的壽命時間是用于奔跑的,如果人們能共享汽車,能夠節省非常多的資源。現今,我們有兩種常見的共享汽車的方式:出租車以及租車服務,但這些業務費用成本較高,同時諸如租車服務中汽車也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非使用狀態。但如果汽車能夠實現自動駕駛,就成為了交通線的的流動載體,在我們需要使用它們時,通過App等方式呼叫最近的空車來為我們服務,是一個非常棒的場景:它意味著汽車產量能大大降低,節省了資源,也不需要耗費空間建那么多的停車場。
Google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代表著著一種節能、高效、安全的新型交通模式的建立思路。對大眾而言,它可能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買車,不會遇到打不著車的狀況,也再也不必為找停車位發愁了。
Udacity
在這期間,Thrun“擠時間”創立了自己的公司——Udacity。2011年7月5日,該公司正式成立,借助于斯坦福大學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Thrun和他的同事計算科學家Peter Norvig在Udacity平臺上推出了一個免費在線課程“人工智能介紹”,吸引了190多個國家16萬用戶的關注。2014年8月,Thrun離開了Google X項目,全身心投入到Udacity公司。
Sebastian Thrun創辦的Udacity,其目的就是要成為無人駕駛人才市場的穩定“貨源”。Udacity在2014年6月正式進入中國,叫做優達學城。
Undacity有著Thrun明顯的印記,教學方式和傳統教育明顯不同,和業界的需求緊密聯系,這可能也他之前在公司從業中肯定發現了人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瓶頸。畢竟有像他一樣,早年有跨學科求學、研究領域的人太少了。
Thru的主命數是33/6,相信Udacity真的能把這個導師級數字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早年經歷
他在德國的University of Hildesheim,同時學習了計算機科學、經濟學和醫學,取得了Vordiplom學歷(德國的特殊學歷,完成2年大學學習之后取得的證書)。1993年他轉去University of Bonn,完成了他計算機和統計學的本科和博士。隨后,他加入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計算機學系,從實科學研究。從這里,他正式進入了機器人和自動學習領域。
Thru在加入Google之前的研究,就已經顯現出極富創造力的產品能力,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績。早在1997年,他就為Deutsches Museum Bonn研制了時間上第一個robotic tourguide。1998年采用同樣技術的Minerva,在華盛頓美國國家博物館,在兩周的部署期里,接待了好幾萬的參觀者。
他還參與了一個機器人護理的項目,在Pittsburgh附近的一個私人養老院設計了一個可交互的人形機器人。2002年,他幫助開發了協助探索礦山的機器人。
他在進入到Google之前的研究經歷就讓他獲獎無數。多到已經沒有精力去翻譯。牛人到哪里都是牛人,產品和商業對他們來說,是實現他們個人理想和包袱的工具,讓牛人接接地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