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兩天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當下創業一些新的機會,讓人最難受的就是,一些明擺的機會,由于當下我們實力不足,卻難以參與進去,比如科技創業圈反復談到的人工智能,當下這個領域處于很基礎的局面,而諸如影視作品里的內容,預計需要五到十年才能逐步面世,可是這并不影響到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勢。而除了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以外,有些產業明顯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如全球老齡化下的養老產業;還有藝術品的收藏領域,藏品的價格正在快速上升。但無奈的是以上產業,面臨著技術或資金的壓力,我們一般人都很難進入。
? ? 那當下創業,我們到底該做什么,我們得出了一個較為統一的結論,服務中產階級人群。我一直從事校園這塊市場,可是在這個領域內,我接觸的諸多公司,都難以面向C端學生用戶實現真正的規模化盈利,最終為了資本寒冬生存下來,不得不把盈利方向轉到服務B端企業用戶上。對比之前我們想盡可能的用一款產品或服務去吸引到足夠量級的用戶數,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用戶瞄準為有真正付費能力的客戶。我最近參與的一個項目,做校園早餐的,定位的就是中高端用戶,單份早餐的價格10元左右,高于一般平均值,愿意長期預定早餐的學生,基本都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和對個人生活品質的要求,除了直接項目盈利外,這類用戶后期實現其他商品及服務的轉化率也相當不錯。
? ? ?我們復盤這幾年使用巨額補貼的產品,打車和外賣是讓人感受最為明顯的,然而為了培養用戶習慣,競爭對手互相廝殺,搶占用戶的認知等原因,“燒錢”也是難以規避之舉。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補貼停止后,尤其是打車軟件,日活快速跌落,網約車的競爭對手是出租車,但是此前補貼,卻吸引到大量此前使用公交、地鐵出行的用戶,這部分用戶當價格上升后,自然而然的選擇了離開,可見網約車真實的用戶群體,顯然不是大規模的“屌絲群體”,而是有一定付費能力的群體。互聯網由于長尾效應,此前一直走著付費模式—免費模式—補貼模式的打法,可作為一直以來鼓吹互聯網免費經濟的周鴻祎在最近一次演講中,公開表明新時代的互聯網產品,由于邊際成本難以做到如想象中一般,隨著用戶量快速降低,甚至幾近于零,因此免費模式存在較大問題。
? ? 前面談了不少個人思考,下面言歸正傳,關于國內的中產階級,當下正處于人數快速崛起的時代,這樣一批人說的直接點,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也就是付費能力,另外對個人的生活質量有了一定追求,這個點上顯然蘊含著機會。羅輯思維團隊推出的得到APP中,有一個關于古典音樂的欄目,這是由著名音樂評論家劉雪楓老師開設的,如今有五萬四千多人訂閱,訂閱人數遠超其他欄目。這一點最初讓我相當費解,古典音樂說實話,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不具備欣賞能力,但聽一場音樂會比起看一場電影來,格調無疑高了很多,這也正是中產階級正在追求的。我在得到APP中訂閱了一個欄目《前哨》,主要是分享全球科技前沿的一些事,王煜全老師從兩個月前開始,將每周末的科技分享改為紅酒鑒賞,而現在每周末的文章反而是閱讀、評論最多的。提到紅酒,大多數人腦海里可能就一個印象,82年的拉菲,其實按紅酒的分值,82年的拉菲后面被調低,即使在同一年時間,也不是最好的紅酒,只是大家此前都誤判82年產生的酒很差,結果出奇的好,于是這個年份被流傳開來。除了紅酒的歷史,還有如何舉杯,如何識酒其實都是大多數人所不了解的,而這也是新晉中產階級想要去了解的。
? ? 我國新晉的年輕中產們,隨著階級的提升,他們想要去體驗那些過去少數人、某些人才能體驗的東西,比如體驗探險式的旅游、高爾夫運動、古典音樂、紅酒品鑒、繪畫藝術、專業健身等等。我們回顧當年LV的崛起,就是因為二戰后中產階級的出現,他們想要去模仿歐洲規則的生活,而LV原本是給歐洲貴族訂制皮箱的。我們無法成為頂級富人或貴族,但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模仿去找那種感覺,看清這點,就很好理解那些年輕人為何去追逐明星用的一些產品。可是我們明白以上提到的這些,都是具備一些門檻的,為了滿足中產階級的生活品質或是某種裝逼需求,我們的生活中勢必會出現大量提高可達性的產品或服務。比如我剛提到得到APP里的幾個專欄,只要199元即可訂閱一年。另外像高爾夫球被大家所熟知,其實是由于卡羅維高爾夫公司制作“大頭高爾夫球桿”,這樣讓初學者也可以輕易擊打到球,否則初學者只能觀賞難以去嘗試。
? ? 所以在當下,我們需要找準目標定位,確定自己產品、服務面向的目標人群,互聯網的下半場,一個產品沒有必要非得面對所有用戶,而崛起的中產階級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
? ? 作者孫凌,多年校園創業者,業余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