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再深入思考一下,為什么蒲松齡要寫屠夫?屠夫的手段,究竟有何異處?屠夫究竟有何特質,需要蒲松齡以三則狼的故事來刻畫這一職業的形象?回頭再看看這三則狼中真正要展現的屠夫的特質。
其一,掛肉釣狼的屠夫,是身為商人的屠夫。
古代的屠夫身兼兩職,既負責宰殺又負責販賣,其實也是商人的一種。古代商人的社會階層極為低下,這是因為古代的統治者為了政權的穩固而選擇保護傳統農業的生產,故而對于會影響到農業經濟穩定的商業活動極為壓制,在傳統社會觀念中,對商人有“無奸不商”和“為富不仁”的偏見。所謂“士農工商”,商人作為階層中的末尾,可以說非常沒地位。屠夫在市場上就是賣肉的商人,這個屠夫,不僅與人做生意,還與狼做生意。正是屠夫對狼“示以空擔”的這個動作,將屠夫的行為變成了一個交易,以屠夫擔中的肉來換取狼的放過自己,所以事情的性質在這一刻完全發生了變化。一開始的“示之以刃”是威脅,不是交易;后來的翹足掛肉也只是一個拋棄的行為,單方面的拋棄也不是交易;而恰恰就是這一“示以空擔”,使得屠夫掛肉的行為變成了真正的交易。從后文的“狼乃止”可以看到,狼接受了這一交易,放過屠夫而著手去吃樹上的肉。銀貨兩訖,真是十足的商人,生意做到狼頭上了。而更為可喜的是,屠夫第二天取肉的時候發現狼因吃肉而死,又將狼皮剝了賣錢,“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竟然還以肉為餌,從中小賺了一筆,獲得了超額的利潤!一舉一動,一心一念,完全是商人的思想。用這一擔肉的交易,不僅換取了自己的生命安全,還以此為餌發了一筆橫財,這個屠夫,與狼交易獲利,是值得贊賞的。
其二,勇殺二狼的屠夫,是身為殺生者的屠夫。
屠夫這一職業,在常人眼里戾氣太重,平日經常殺豬宰羊,殺畜不眨眼。說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和尚與屠夫是鄰居,和尚每日要早起念經,屠夫每日要早起宰殺,于是兩人約定,每天誰起早了就叫醒對方,于是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終有一日,兩人都去世了,結果發現和尚入了地獄而屠夫去了極樂,和尚不解,向佛祖詢問。佛祖現身說,你這和尚每日早起勸人殺生,所以你入地獄;而那屠夫每日早起勸人向善,所以他入極樂??梢娡婪虻淖锬跤卸嗌钪?,尤其在佛教盛行的明清時代,世人對因果報應甚是相信,即使是不吃齋的人,也對屠夫避之唯恐不及。屠夫平日殺畜無數倍受世人鄙視,而到了危急時刻暴殺二狼,卻保住了其性命,若不是屠夫平日操弄屠刀嫻熟且因長年宰殺而有膽略,換做常人恐怕非死即傷。這個屠夫,殺生為保命,是值得肯定的。
其三,智殺惡狼的屠夫,是身為粗鄙者的屠夫。
關于屠夫的偏見其實有很多。比較著名的是《水滸傳》的鎮關西鄭屠和《儒林外史》的胡屠戶。鄭屠仗著自己頗有錢財,便強逼民女為妾,可謂地方一霸;胡屠戶趨炎附勢,在女婿范進中舉前后呈現兩張面孔。這兩人的表現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粗鄙。古代以文取士,文化被士人所壟斷,士人就是讀書人。屠夫這樣的人因為經濟狀況或者為繼承家業,僅僅學習了基礎文化知識就早早開始了自己的屠宰人生,因而大多數屠夫都是粗人。而文中吹狼的屠夫,他的智體現在靈機一動的急智和源遠流長的睿智,試問飽覽群書的士人,有幾個能具備這樣的智慧?這個屠夫,粗鄙但智慧,是值得尊敬的。
古代的屠夫,身為商人,被統治者鄙視;身為殺生者,被平民鄙視;身為粗鄙者,被士人鄙視。屠夫的地位因而極其卑賤。然而蒲松齡以三則狼的故事,展現了屠夫的正面形象:其一,屠夫以其商人的細謹,從狼爪之下換取了逃生的機會;其二,屠夫以其殺生者的勇敢,擊殺了狡詐的狼;其三,屠夫以其粗鄙者的智慧,戰勝了兇惡的狼。蒲松齡身為士人一員,卻沒有鄙視身為商人、身為殺生者、身為粗鄙者的屠夫,反而以此三則狼的故事,證明屠夫之“用”,樹立屠夫的正面形象。
蒲松齡的《聊齋》,不只是像郭沫若所稱的: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如《狼》三則,重點不是在刺,而是一種對小人物的憐憫和正視,為屠夫這樣的小人物聲援站隊;《狼》三則也有刺,刺的則是世人的偏見,從而為屠夫正了名。
任憑世人如何詆毀、如何鄙視,屠夫也是人。能撇開這些世俗偏見,還原出真實的屠夫形象,體現的正是蒲松齡先生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