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節掃墓祭祖,我和父親早早地就買好了回老家的車票。與我們同時回來的還有遠嫁外地的姑姑,每年的清明節也是我為數不多見到姑姑一家的機會。
清明節前后會下雨好像是千百年來的慣例。鄉下的祖墳一般都建在田地之間,一下雨前去祭掃必然要走過泥濘的田地,這也是我小時候不太愿意跟著大人們前去掃墓的原因。
今年的情況和往年差不多,連續下了幾天的雨,使得田地之間的小道顯得尤其泥濘濕滑。
父親扛著裝滿折好紙元寶的麻袋走在了我們家族隊伍的最前面,姑姑扶著爺爺奶奶緊跟其后,我和表哥走在了最后,還在讀小學的小侄女則一個人嘟著嘴,不滿地走在我們身旁。
“爸爸,還沒到么。”小侄女軟綿的抱怨聲中透著一股疲態。小可愛嘟嘴皺眉的模樣讓我回想起我在上小學時遇上清明掃墓也有過相似的抱怨。
每當的清明節,整個家族的習慣就是天不亮就趕去上墳祭祖。在睡夢中被叫醒,接著走一段泥濘難行的田間小道,之后萬般無聊地陪著大人等著麻袋中的紙元寶全部燃燒殆盡,那絕對是小時候的我極其抗拒和反感的事情。以至于我在學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那首詩時,覺得行人斷魂的原因是為了燒幾個紙元寶而去走上一段下過雨的泥路實在是太難受了。
年紀越小就越難懂得掃墓的意義。在我剛上小學時,曾祖母過世。在我印象中,曾祖母只是一個傻乎乎的老太太,只會在陽光充沛的日子躺在屋檐下,閉著眼睛曬上一天的太陽。我甚至都記不清她是因為得了什么病而離世,但我記得清楚的是曾祖母去世后的第一個清明節,我們出發掃墓的時間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早。
那天,爺爺扛著裝滿紙元寶的麻袋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曾祖父在爺爺后面,經常喜歡談天說地的他一路上一句話也沒有說,而我卻把心思放在了琢磨如何在泥濘的田地之間找到一條最好走的路上。
在燒元寶的時候,曾祖父罕見地流了淚。我從小到大只見過他流過兩次淚,另一次是在曾祖母的葬禮上。爺爺和父親也邊流淚邊將元寶一個接著一個地投向火焰之中。
我不明白大人們當時在想什么,為什么會傷心,為什么會哭泣,但是我還是乖乖地幫著他們一起把元寶丟進了升騰的火焰中,雖然為的只是能夠早點回家。
在我剛讀初一時,曾祖父也去世了。曾祖父的去世不是很突然,因為之前他已經臥病在床許久了。到了最嚴重的日子,所有的子女都靜靜地陪伴在他身旁,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等待著那個時刻的到來。
而我也意識到曾祖父就快要永遠地離開自己了,在那之前的幾天,我的心情還很輕松,認為這對老人來說也是一種解脫,但是真當那個時刻來臨時,我突然就覺得這個世界變得虛幻起來,一切都變得不真實,仿佛最愛的親人能永遠陪伴在身邊的才是我心中的真實世界。
至少在這個世界,我再也見不到那個幫我做燈籠,教我下象棋,和我一起捕龍蝦,一起在夏日的傍晚看星星的老人。
人從一出生思維沒有定型時,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這個世界是完美的,所有的家人都會陪伴自己走到最后。直到他們明白,有的人離開了就永遠不會再回來,而那便是離別的意義,那便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曾祖父去世后的那個清明節,我幫著父母一起折了金元寶,并訂了鬧鐘早早地起來。雖然下過雨的路還是很難走,但是這一次我沒有了抱怨。
中國傳統節日的主要內涵便是團圓,春節、元宵、中秋是家人之間的團圓,七夕是愛人之間的團圓,在我看來清明節也是團圓,只不過是與那些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親人來一次虛幻且精神化的團圓。我們來到墓前,假想著那些至親之人尚健在,在紙元寶燃燒的火花之中,他們正和過去一樣溫馨地陪伴著我們。而我們來到這里也是為了告訴他們,我們沒有忘記,我們依舊在想念著他們。我那時才明白曾祖父為什么會在墓前流淚,因為那天的我同樣淚流滿面。
“還沒好么。”說話間,小侄女繼續玩著手機,連頭都沒有抬,我溺愛地摸了摸她的小腦袋。
或許等她經歷了離別,才會明白清明掃墓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