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與應對:處理生活中的挑戰。
壓力,又稱為應激。即我們對威脅或挑戰事件的身體和情緒反應。如何才能應對壓力?這取決于身體因素和心理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
幾乎每個人都經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威脅我們健康的事件與境況,我們稱之為應激源。應激源即包括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也包括令人愉快的事件。
研究人員發現,壓力會產生幾種結果。一方面是生物學反應,腎上腺分泌的各種激素導致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呼吸急促,出汗等。在某些情況下,這能夠讓人們更好的防御突發的危險情況。
另一方面,長期的,持續地接觸應激源,可能導致身體應對壓力的能力降低。因為與壓力相關的激素不斷地分泌出來,可能對心臟,血管以及身體其他組織造成損害。
急性應激源和慢性應激源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產生壓力的根源。每個人對壓力事件的反應不盡相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們需要一系列判斷是否將遭遇壓力。如下圖。
首先進行初級評估,這是個人判定某一事件帶來的結果將是正性、負性還是中性所進行的評估。如果初步認為這一事件將帶來負性影響,那么他將依據該事件曾經引起的危害進行評估:可能造成何種危害?如何才能避開這一危害?例如,上次語文考試成績的好壞,使你在面對即將到來的另外一次語文考試時會有不同的感受。
接下來進行次級評估。次級評估是個人對“我能否處理這一事件?”的回答,這是一次對其應對能力和資源是否足以克服潛在應激源所引發危機的評估。此時,人們盡可能確定他們能否面對這一危機。如果資源不足,而潛在威脅巨大,那么他們將受困于壓力。例如,每個人都有可能收到令人心煩的交通違章罰款通知單,但是如果某位正處于經濟拮據時期的人收到罰單,那么他所經受的壓力將大大加重。
壓力,因個人的評估而不同,而評估也隨著個人的氣質和所處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心理學家謝莉·泰勒提出下列基本原則,幫助人們預測某一事件何時將被評定為充滿壓力的:
~產生負性情緒的事件和環境比正性的事件更有可能導致壓力。例如,計劃收養一名嬰兒所產生的壓力比面對一名患病的深愛的嬰兒要小。
~不受控制或不可預知的情況比可控制和可預知的情況更易于產生壓力,例如,喜歡進行突襲考試的教授,比習慣事先安排好考試日期的教授帶給學生的壓力要大。
~模棱兩可的事件比環境較清楚明確的事件產生的壓力更大。如果人們不能清楚理解某一情境,他們必須努力對其進行了解,而非直接應對。開始一項毫無概念的新工作所引發的壓力,比從事另一項內容明確的工作所產生的壓力更大。
~必須同時完成多項耗費心力的任務的人,更可能比完成較少事情者經受更大的壓力。例如,一名即將臨產同時又需要進行論文答辯的大學生,極有可能感受到重大的壓力。
壓力造成的后果。當身體試圖克服壓力時,將引起生理喚醒,而生理喚醒又將導致長期的折磨,從而對人體造成危害。如果經受的壓力足夠強,那么將付出慘痛的代價。例如,頭痛、背痛、皮疹、消化不良、慢性疲勞,甚至常見的感冒都可能是由于壓力所致。
此外,免疫系統(人體抵御疾病的天然防線),包括復雜的器官、腺體和細胞,也可能被壓力所破壞。這是因為壓力過度地刺激免疫系統,致使其開始攻擊人體本身,破壞健康的組織。長此以往,最終壓力將導致心身障礙,這是由心理、情緒和身體問題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引發的醫學問題。
總而言之,壓力可以通過許多方式影響人類:增加患病的風險,直接導致疾病,讓疾病極難痊愈,降低人們應對未來壓力的能力等。盡管在一生中壓力可能隨時發生,但我們可以學習應對壓力
應對壓力。
壓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遇到。然而,某些年輕人相對于其他人來說能夠更好地應對壓力。應對是指控制、降低或學會忍受導致壓力的威脅的努力。成功應對壓力的關鍵是什么?
有些人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通過直接改變局勢來減小壓力。例如,某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他可以向上司反映此事,申請調換工作或另尋其他工作。
另一些人則采用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方式,這涉及有意識地調節情緒。例如,一位必須工作卻難以為孩子找到合適看護的母親可以告訴自己,她應當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比如,至少在經濟困難時期,還擁有一份工作。
人們可以通過控制自身反應應對壓力。例如,利用冥想或鍛煉的方式降低生理反應。
其他人給予幫助和安慰等社會支持,和相似經歷的人聊天。或向他人求助。
即使人們不能有意識的應對壓力,他們可以無意識地運用幫助減輕壓力的防御性應對機制。防御性應對是曲解或否認某一情境的真實本質的無意識策略。比如:否認某一事件的發生。
情緒隔絕也是一種防御應對機制。指人們無意識地試圖讓自己避免感受到強烈的情緒。通過讓自己對消極的(或積極的)經歷無動于衷,來逃避這些經歷帶來的痛苦。
防御性應對如果稱為面對壓力的一種習慣性反應,那么將造成人們逃避或忽視問題,阻礙人們了解真相和面對現實。
堅強,順應和應對。年輕人成功應對壓力一部分基于他們的應對風格(靈活的?),即他們應對壓力的具體方式的一般傾向。例如,具有“堅強”風格的人們應對壓力特別成功。堅強是與應激性疾病低發率相關的人格特征。
堅強的個體有責任感,對生活中的挑戰樂在其中。毫不意外,堅強的人比不堅強的人更能抵抗應激性疾病。堅強的人能夠樂觀地看待潛在有威脅的應激源,覺得他們能夠有效地加以應對。通過將威脅性情境轉化為挑戰性情境,他們則不太可能產生高水平的壓力。
對于面臨生命中最重大的困難—例如親愛之人的突然死亡或水久性的損傷(如脊柱受損)—的人們,他們反應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順應力水平。順應力是承受、克服嚴重的不幸并茁壯成長的能力。
順應力強的年輕成人擁有良好的社會性技巧和交流技巧。他們獨立自主,覺得自己能夠塑造自己的命運,不依賴其他人或者運氣。簡言之,他們運用自己擁有的,并且不論他們發現自己處于何種情形之下,他們都會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