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導致心理異常的原因十分復雜,常常是生物、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尋找心理異常的原因,研究影響心理健康因素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機制,才能使心理衛生工作有的放矢。
一、心理異常的生物學因素
(一)遺傳因素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在精神疾病中,如精神分裂癥、雙向情感障礙及癲病等所謂內源性精神病,遺傳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精神病人的親屬中患有精神病的可能性比正常人的親屬要高出6倍。
從20世紀末期以來,基因工程已從DNA分子水平上明確了某些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遺傳缺陷。例如,精神分裂癥的易感染基因分別定位在人類第2、6、9、20、22號染色體上。當然,即使有遺傳基因的個體也不一定發病,還要看這些基因的相互作用和社會環境影響等情況。
(二)生物解剖因素
研究發現,大腦皮質的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某區域受到損害就會出現相應的功能障礙,研究表明大腦皮質以及腦的各個部分在形態結構上是有差別的,在生理功能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工。
心理功能按其復雜程度的不同可分成不同的層次,中樞神經系統可在不同的平面的綜合作用下產生不同水平的心理活動,由此原蘇聯著名神經心理學家魯利亞提出了腦的“功能系統學說”和“三個基本功能聯合區”的理論,對腦的高級心理功能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不同部分解剖結構的破壞,會帶來相應功能的改變。
(三)生理生化因素
實驗證明生理功能的紊亂是異常心理的基礎,尤其是通過電生理學的研究來探討高級神經活動的功能特點,已得到各國科學家們的關注。
例如用微電極技術使邊緣系統各部分受到刺激、損害或出現病變時,就可能出現各種異常的情感反應、注意和記憶障礙,攝食、性行為與防御反應增強,睡眠與覺醒障礙,以及各種內臟、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的改變等。
因此,邊緣系統的功能狀態如何,顯然與人或動物的心理與行為活動特別是情緒活動能否正常有密切關系。
研究表明,在種族和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以及在腦的不同部位,其生物化學特性是有差別的。后來的研究更使人們有可能深入了解大腦處于不同功能狀態下物質代謝的變化,特別是對于各種心理與行為在異常狀態下腦內生化物質的改變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樞神經遞質是一類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中對大腦功能有重要影響的物質,具有傳導神經沖動或阻抑神經沖動傳導的作用,主要有乙酞膽堿(ACH)、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羥色胺(5-HT)、谷氨酸和γ_氨基丁酸(GABA)等。這些生化物質代謝異常,可能是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
神經內分泌學研究確定了垂體激素受下丘腦控制,下丘腦的某些區域所產生的肽類激素,包括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生長素釋放激素(GHRH)、生長素釋放抑制激素(GHRI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等,可影響下丘腦-垂體-門脈系統,并作用于垂體前葉細胞,對垂體激素起促進或抑制其釋放的作用。
一些生物胺類神經遞質,如兒茶酚胺、5-羥色胺等,可控制下丘腦肽類激素的釋放,進而調節垂體前葉激素的分泌,以影響整個內分泌功能。
目前也已證明,生物胺功能的缺陷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礙的基礎。一些臨床研究指出,皮質類固醇可引起激越,加重焦慮。有焦慮癥狀者,皮質激素含量較恢復期高25%。精神病患者處于焦慮和抑制狀態時,皮質激素含量可增高50%,于是人們認為焦慮可能是皮質類固醇增多所引起的神經化學變化造成的。
二、心理學因素
異常心理的形成與個體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狀態有密切的關系。這里講的“心理因素”是指影響心理異常形成的個體內在的心理因素,包括個性、心理承受能力、應對水平、對社會資源的利用能力、心理應對方式、興趣愛好、心理健康狀況、世界觀、人生觀等。具體說個體內在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一)個性特點
個性是影響心理異常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復雜的因素。關于個性與心理健康的密切聯系,早期精神分析論者試圖說明不同的人格與幾種經典的心身疾病之間存在內在聯系。
近幾十年有大量的個性調查研究報告證明,某些個性因素確與多種心理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許多臨床資料表明,極端內向、敏感、孤僻、多疑、偏執、自我中心、追求完美、心胸狹隘、嫉妒等個性與異常心理形成有明顯的關系。
(二)認知模式
每一個人在特定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下,通過主觀和客觀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對事物傾向性的認知方式稱為“認知模式”。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就成為個體應答各種生活事件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和評價方式。對生活事件的認知評價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異常心理形成的常見原因。
(三)應對能力與應對方式
應對又稱“應付”。由于應對可以被理解為個體解決和減輕生活事件對自身影響的策略,故又稱為“應對策略。
一般認為,應對是個體對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導致自身不平衡狀態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措施。
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恰當評估所面臨的事件的性質和自己的應對能力,并能合理選擇應對方式,適當運用心理防御機制等措施,是維護心理健康、防止心理障礙、適應環境的重要手段。
個體應對方式缺陷是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美國學者費布雷加調查發現,適應性障礙患者無論是病前一年還是病期中,其社會適應能力均明顯低于正常人。
此外,個體對自身應付應激方式的缺陷有無充分的認識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對自己適應不良的狀況毫不自知或認知后繼續出現沮喪、焦慮與絕望,均有可能造成惡性循環,使適應不良傾向進一步加劇。
(四)對社會資源的利用能力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與社會各方面,包括親屬、朋友、同事、伙伴等社會人以及家庭、單位和社團組織等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聯系程度。
社會支持本身是外部資源,屬于社會因素,但由于它涉及個體的利用能力和內心體驗,也屬于心理因素。
“社會支持”概念所包含的內容相當廣泛,包括一個人與社會所發生的客觀的或實際的聯系,例如得到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直接援助,還包括主觀體驗到的支持,即個體體驗到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滿意的程度。許多研究證明,個體感知到的支持程度與社會支持的效果是一致的。
社會支持可分為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利用度3類。主觀支持指個人自我感覺獲得別人支持的程度,客觀支持即個人實際上與他人聯系的數量狀況,個人利用度是指個體在遇到生活事件時能夠利用別人的支持和幫助的程度。
社會支持可分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類,社會支持還可分為情緒支持、歸屬支持和實質支持。
社會支持對于緩解或消除個體的異常心理具有重要作用。當某人遭遇應激或不幸時,家庭、親友、同事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支持和理解可以有效地降低或緩解其心理緊張的強度,平穩地度過困難,擺脫困境。缺乏或不能很好地利用社會支持系統的個體,面對同樣強度的應激刺激,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應都較為顯著。
三、社會學因素
(一)社會因素是形成變異心理的重要原因
人的心理現象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客觀世界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后者對人的心理現象的影響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狀況、生產水平、等級差別、民族傳統、風俗習慣、倫理道德觀念和教育方式等,又被稱為社會-文化因素。
生物學因素只能決定心理現象的發生和存在,而社會因素則決定著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方向。
正常人的心理現象是這樣,異常的心理也是這樣。正是由于社會因素的無比復雜和豐富,方才決定了人的心理(異常)現象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復雜性。
人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在本質上都是一種社會-文化關系。人所處的社會關系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關系體系。
它包括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倫理關系、道德關系、職業關系、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兩性關系等等。在這個關系體系中,每一個組成部分都可以對人的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口的過分集中,造成了擁擠、噪音、緊張、貧困、歧視和犯罪等各種社會問題,成為導致人的心理異常的重要因素。
斯洛特等人調查紐約市郊繁華商業區的1600多名居民,結果證明他們存在著許多嚴重的精神病理問題才在被調查的人之中,至少有1/4存在某些嚴重的精神疾病癥狀。而且研究表明,人的生活愈是緊張或生活條件愈差,則心理異常的比例就愈大。
總之,幾乎一切心理行為的變態,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歸因于人的社會-文化關系的失調。
(二)社會因素對心理異常表現方式的影響
異常心理是對客觀現實歪曲的反映。客觀現實,即人的周圍環境中的事物,既是正常的心理的源泉,也是異常心理的源泉。
因此,心理異常從其內容來說,與人的社會-文化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簡單的心理現象到復雜的心理現象,都可以在客觀現實中找到它們的根源。
精神病的臨床研究表明,幻覺的內容不管怎樣離奇、古怪,都是病人曾感知過、經歷過的事物。同樣,妄想作為一種歪曲的觀念,不管怎樣荒唐可笑,也都是病人曾體驗過、思考過或是與特定的社會-文化相關聯的觀念。
例如,妄想中的附體妄想、被操縱感或影響妄想等,只有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才會與無線電、腦電波、超聲波、激光等聯系起來,而在這些東西發明出來以前,妄想的內容則只與魔鬼、神仙、狐貍精等相聯系。至于病態人格,更是可以從病人過去的全部生活經歷中找出它的深刻根源。
同樣是抑郁癥,中國人和美國人的主訴就有不同的表現。美國病人能比較準確、適當地表達出自己很憂郁的心情,對什么都沒有興趣、不想活等;而中國人則多訴說自己胸中發悶、胃口不好、全身無力等。
總之,美國人較會訴說精神癥狀和心理問題,而中國人則較易于訴說身體癥狀。這種差別顯然與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有關。
不同的社會-文化關系還造成一些獨特的心理異常表現,而在其他社會文化關系下則不會發生這些現象。
例如,我國在中南沿海地區有一種謂之“縮陽癥”的心理異常,這是因為舊書中多有描寫狐貍精、白蛇精的故事,結局常是文弱書生受到嬌艷女子(實則為狐貍精等)的迷惑,房事過多,排泄精子過多,就會嚴重損害身體。
一旦形成這種觀念以后,當受到某種嚴重的心理挫折和打擊的時候,就會害怕陽具縮小甚至會縮入體內因而喪命,俗稱之為“縮陽癥”。
四、破壞心理健康因素的作用方式和機制
生物、心理和社會的破壞心理健康的諸多因素如何作用于個體,通過什么樣的作用機制而導致心理健康的破壞,研究這類問題對做好心理衛生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意義重大。
通常人們認為,敏感的個體遭遇到強烈而持久的破壞,會出現生理和心理上的應激反應,重者發生急性應激障礙,或者遷延型的應激障礙,或者其他與應激相關的心理變化;輕者則出現暫時性的不適應或者經過自我調適,重新適應破壞因素存在的環境。研究應激源、應激反應、應激機制及相關問題的學科,稱之為“應激學”。
有些學者提出“壓力說”,認為破壞心理健康的因素對個體來說構成了一種壓力。壓力是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中隨時可能遭遇到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的刺激,這些刺激并不是獨立地和單一化地呈現,常常是糾合為一個整體,通過中介系統對人發生作用,使人在生理、心理或行為上發生變化,形成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
也有人提出體驗回歸障礙假說,認為個體在遭受各種刺激或承受了各種壓力之后,主要引起了腦功能相應變化。例如,海馬和邊緣系統損害,出現信息記憶加工或調控機制的改變而導致體驗回歸障礙,出現遺忘或記憶障礙、體驗錯位、夢境體驗再現、“體驗隧道”形成等各種病理過程,臨床上表現出各種的心理亞健康和心理功能性障礙乃至精神疾病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