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書評,4102個字,預計閱讀10分鐘。如果你真的沒時間,可直接跳至總結部分。我相信,有耐心的人一定過得不錯。
01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得到APP上,訂閱了不下四五個專欄;在微信上,關注了不下30個公眾號;還參加了六七個訓練營,甚至一年看了50本書。但結果是越學越焦慮,時間太少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呢?
很多掉過此坑的人可能會善意的提醒你,少就是多,砍,砍,砍。這個道理都懂,但臣妾做不到啊。就拿微信公眾號運營來說,以前在博客時代,我只需要專注寫作。但現在不行,你要考慮如何排版,取標題等等運營的事。你能砍掉不學嗎?
對此,《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提出了一個觀點: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游刃有余。
成甲是誰?
他是在得到App音頻節目《成甲說書》的作者,在2016年“得到”年終盤點全年銷售的TOP10節目排行榜中,這檔節目占據了三成。
關鍵是,這是他的副業。他的主業是景區設計咨詢,一家設計院的副院長。提到設計,行內人可能明白,一個詞:節奏快!不僅工作量大,而且知識更新快。
那他是怎么做到主業和副業雙開花,秘密只有一個:他掌握了臨界知識。
那問題來了,什么是臨界知識?學習臨界知識應該首先掌握什么?如何運用你的臨界知識?這正是本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的核心內容。
02
什么是臨界知識?
成甲在書中告訴了答案:像牛頓第二定律F=ma這樣能夠廣泛、更普遍的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稱為“臨界知識”。小伙伴千萬不要被牛頓第二定律唬住了,很多人一看到那個等式掉頭就走。
在我看來,你只需要注意最后一詞:規律。如果對這個詞還沒有感覺,我們不凡把時光倒回到高中、甚至初中。我相信很多人背過這樣的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什么是規律,這就是規律!
這幾年流行很多金句:“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不行動,然并卵”,其實不過是這句話的翻版。時代變了,但規律沒變,陽光底下無新鮮事!文章的開頭那句古話,也是告訴了人要遵循規律。
寫都這里,我有點淡淡的憂傷,畢業多年的我想滾回學校好好學習。如果你有機會,翻翻曾經鄙視的政治教材,絕對會震撼到你。但這不怪你,要怪就怪萬惡的考試。
03
學習臨界知識首先應該掌握什么?
讀到這里,你是不是大呼過癮,有趕緊去學臨界知識的沖動。切記,千萬不要。磨刀不誤砍材工,學習臨界知識之前,我們來一些準備工作,總共有三點:心態,方法和習慣。
首先是心態。作者認為想要大幅度的提升或者質變,改變底層心態很重要。在學習臨界知識的時候,要保持兩種底層心態。
一種是綠燈思維。什么是綠燈心態,顧名思義,紅燈停,綠燈行。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者不同意見的時候,第一反應不要去質疑,而應該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起來。
其實這個思維也適合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觀察一下你周圍那些溝通高手,他們絕不只是會說話,更重要的是懂得傾聽。如何學會傾聽,試試用綠燈思維。回過頭來,學習也是如此。先接收在思考,最后化為己用。
一種是以慢為快。成甲認為要想快速成長,僅僅有積極的態度還不夠,還要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具體執行中的心態。
這讓我想到了昨天讀永澄老師文章,受到的一個啟發。我在訂閱古典老師《超級個體》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巨大的疑惑。可能是古典老師太牛逼了,基本上每周推出一個思考工具。上一周還沒學會,這一周又來了。心里著急,但無可奈何。
同樣,永澄老師也提到了一個案例,有一個伙伴留言:你每天都在推出新的模型,幾乎每隔一兩天就介紹一個。我覺得追不上,怎么辦?
你是否遇到這樣的困惑呢?
兩個大神得出共同的答案:以慢為快。通俗的話來說,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你慢慢吃。還是以上面我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既然古典老師不停的推出新工具,那我慢慢學。先搞定一個,再搞定下一個。當我徹底理解“組合式工作法”的時候,大吃一驚,因為后面很多的工具都是相通的。
其次是方法。心態很重要,但方法也很關鍵。在書中,成甲老師提到了三個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我重點說一下反思。
第一個方法:反思。
反思,是一種技能。成甲老師在最初記錄日記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問題:感覺越寫沒動力。為什么,自己沒有進步呀。后來,他無意間看到了《顧準日記》等,他get到一個技能:反思。我也寫了兩年多的晨間日記,這完全也是我的痛點。
什么是反思?有人每天也寫日記,他是這樣寫的,我今天計劃看100頁書,但沒完成。郁悶,自己不夠自律呀。這不是反思,而是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分析。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
那如何反思呢?我們還是回到上面的例子,先觀察結果:我的100頁計劃沒有看完。在研究原先假設:今天有足夠的時間看完100頁。在反思校正假設:自己目前是不具備每天看100頁的。那我再假設可以看完50頁,明天試試。這就是一個反思的完整過程:觀察結果,到研究原先假設,最后校正假設。
具體怎么反思呢?書中也提供了三個方法: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3、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第二個方法,以教為學。
看過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的伙伴,這一點肯定不陌生。教就是最好的學。自己知道做,不一定真的懂。講給別人聽,教會別人做才是真的明白。最近我也做了一個成長社群,目的也是如此。
第三個方法,刻意練習。
從《異類》再到《刻意練習》的暢銷,現在這個方法基本上人人皆知。但很多人其實對刻意訓練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刻意訓練就是刻苦、有目的的持續訓練。書中提到一個關鍵詞:心理表征。
太抽象了,在我看來其實就是改變自己觀念的過程。舉個例子,我以前認為寫作最重要的是學習各種具體方法,買了一大堆的寫作書籍。但結果是沒看。但后來我改變了自己的這個觀念,邊寫邊學。只要持續的寫,一定會有提升。堅持寫,本身就是一個寫作方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停的反思和學習。
最后是習慣。
習慣決定命運,好的習慣改變命運。在提升學習能力過程中有三個習慣很重要,一是記錄;二是回顧;三是付費購買。我重點所第二個。
先說記錄,這是提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其他領域,比如時間管理,理財等等。記錄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他是一個起點。其實我們現在有了微博,微信,不知不覺養成了記錄的習慣。
不信,你現在打開微信,你發的文字,圖片,轉發的文章都是一種記錄。但這種記錄很多時候沒有意義,關鍵在于是被動記錄,而不是主動。
那怎么記錄呢?作者說到:如實的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以及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
再說回顧。
回顧真的很重要,他最大的價值在于讓我們過去的記錄與反思價值倍增。我研究了很多閱讀方法,但我最喜歡的是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他提到的一點我非常認同,重讀。不是重讀書本,而是重讀筆記。這其實就是一種回顧。
我們人的記憶力真的很有限,但大腦又喜新厭舊。通過回顧,一方面能夠加深過去的學習,另外還能產生新知。通過回顧,也能能夠大大的提升學習效率。
最后是付費購買。我曾寫過不要掉進付費學習的坑,并不是否定付費。而是要明白付費有什么目的。一是節約時間,二是監督自己。但如果你付費了,這兩個目的依然沒達到,我建議你先停停。
04
如何運用臨界知識呢?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說這句的話是牛頓。在發現臨界知識,也就規律這件事上,可能我們一般人都達不到他的程度。
發現臨界知識很重要,也很難。但運用臨界知識對于我們更重要,一方面人人不全是科學家。另外一方面,信息化浪潮下,我們需要的臨界知識可能早就存在。因此,我們更重要的是去運用這些臨界知識。
那如何運用呢?
成甲在書中告訴大家,兩個字:重復。對,從知道到做到,關鍵是重復。具體來說,有兩種重復的方式:一種是在不同的場景中,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一種是在不同的時間,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
好,還是舉我的例子。
在參加拆書幫的時候,我學到了一個臨界知識:FAB法則。
什么是FAB法則,簡要說來就是:
F特征,他是什么?
A優勢,他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
B利益,他能解決你什么問題,滿足你什么需要。
展開來說,
這個法則是在銷售雪里經常運用到的方法,是向顧客分析產品利益的好方法他一種工具。
這個法則最大的好處讓你的說話變得結構化,更容易說服他人。收到很多銷售人員的青睞。
如果你是一位銷售員,或者說你不知道怎么說服他人,FAB法則是你最好的法則。
你看。我在這個過程中就運用了FAB法則。這就是在不同的時間,重復應用這個臨界知識。
在一次自我介紹中,我也運用了這個方法:
F:我是秋林,一個讀書人;
A:我曾持續100天寫過1000字的文章,也曾持續32天每天看一本書的經歷。
B:如果你在寫作,或者閱讀上有什么問題,可以找我交流交流。
這個例子其實就在不同的場景運用了這個臨界知識。
采銅老師曾寫過一本書叫《深度學習的藝術》,在這本書中他提到深度學習包括四個部分:提問—解碼—操練—融合。
在我看來,在不同的場景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這叫融合,也就是遷移。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其實就是操練。
《好好學習》這本書尤為寶貴的地方,在第四章。也就是案例:核心臨界知識及其應用。我為什么覺得很寶貴呢?哈佛商學院最重要的一個教學方式是什么?案例教學法。
通過成甲老師提供的這些案例,我們經過解碼,可以更加理解什么是臨界知識,如何運用臨界知識。但需要時間,更需要實踐。因此在文章中沒有一一展開。有機會,我可能會把這些核心臨界知識的實踐報告分享給大家,敬請期待。
最后,總結一下
《好好學習》這本書從根本上幫助我們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作者成甲給出了答案:你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臨界知識做到游刃有余。
那什么是臨界知識?
它指的是廣泛、更普遍的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你記住規律兩個字即可。
學習臨界知識應該首先掌握什么?
總共三點:兩種心態、三種方法和三個習慣。
其中,心態包括兩種:一種是綠燈思維;一種是以慢為快。
方法包括三種:反思,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
習慣包括三個:一是記錄;二是回顧;三是付費購買。
如何運用你的臨界知識?
重復,一種是在不同的場景中,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一種是在不同的時間,重復應用同一個臨界知識。在我看來,類似采銅老師提到的操練和遷移。
最后,我想說的,學習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其焦慮怎么提高學習效率,不如慢下來,結硬寨子,打呆仗,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