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其實算是一本青年讀物,通常存在于學校的讀書清單里。但是在學校的時候并沒有機會讀到,所以現在讀也是沒有辦法的,而且我認為好書并不分年齡,在每個年齡段有不同的理解,并不會影響書本身的質量。
小說視角獨特,開篇就是死神在講述,全部故事都是以一個高空全方位旁觀者的角度來展開的。那些冷冰冰的語氣,那些被帶走的靈魂,死神對常年無休工作的抱怨,都讓這個故事帶著神秘,冷酷,和一絲溫情。這種方式也暗示本書的結局,可是明明知道結局,卻不舍放下,任由死神帶著我們走向那個已知的終點。
《偷書賊》講述的是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后偷了一本《掘墓人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于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但是在如此的環境下,養父為了讓她安眠,于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并開始教她識字。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盡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14本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么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也更是體現了人性最真實的一面,還有那句話:人性中有一點善有一點惡,只需要加水和和。
即使莉賽爾身世悲慘,卻有著不錯的運氣,有四個人強烈影響著她,給她的生存帶來光明,讓她借助書的力量,堅強地生存下去,并把她引向寫作。
一個是她的養父漢斯——愛拉手風琴的窮苦粉刷匠,一位寬厚而善良的老人,他把自己無盡的愛播灑在莉賽爾身上,幫她識字,教她讀書,給她買書,用耐心和琴聲伴著她在苦難的歲月里活出快樂,讓莉賽爾感知到生活雖然艱苦,卻也溫馨而動人。
一個是她童年的好伙伴魯迪——莉賽爾忠實的朋友和小保護神,是位愛憎分明的善良男孩。莉賽爾與魯迪一起踢球、撒野、偷蘋果,更主要的是陪她一起去偷書,給她放哨,甚至跳進河里為她救書。他單純的愛讓孤苦的莉賽爾有段快樂的童年。
一個是她的猶太人朋友馬克斯——幻想自己和元首打一場拳擊賽的熱血青年,為了活命,他不得不龜縮在莉賽爾家不見天日的地下室里。他用裁過的書頁刷成白色,在上面書寫自己的成長和逃亡經歷,配上圖畫,制作成送給莉賽爾的第一本書——《監視者》,繼而又繼續編寫了第二本書——《擷取文字的人》。通過這兩本書,讓莉賽爾懂得,最優秀的擷取文字的人是那些懂得文字的真正力量的人,讓她對文字充滿渴求。這些書和文字,幫助莉賽爾在未來的歲月里,使靈魂得到救贖。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她就是鎮長夫人赫曼——在閱讀中自我懲罰的苦難女人。她觀察知曉莉賽爾的偷書嗜好后,為偷書賊提供方便。正是她給了莉賽爾一個寫下自己的文字的理由:“也許你會愿意自己寫書。你完全可以開始寫作,你寫得好極了。”莉賽爾由此開始了寫作,并因此才與死神擦肩而過,成為整個漢密爾街上惟一的幸存者。
自始至終,我都沒有覺得莉賽爾是在偷書,因為和偷書相比起來,戰爭更是一場劇烈的偷盜,它“搶劫”般奪走人們的性命。因此,偷書賊值得我們寬恕,她只不過是通過偷書對自己的靈魂進行救贖。
“我厭惡過文字,也喜愛過文字。我希望我能把它們運用到恰當好處。”我放棄過閱讀,放棄過寫作,因為覺得自己并不是這塊料。但是知道自己想改變,只能通過閱讀、寫作為主要方式的自我學習,我非常愿意再次擁抱它們,只是希望它們不要嫌棄我,也許我目前還不能深入的體會它們的美好,但是我愿意一生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