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鐲耳
《島上書店》的老板向一位82歲的老太太推薦了這本《偷書賊》,按照老太太的解釋,這是一本
由死神講述的書,這本書讓她徹夜不眠,并且被書中的內容刺激得猛流眼淚。我想如果不是因為老太太的一番言辭我是不會有沖動馬上去閱讀這本書的。
很多作家習慣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向我們講述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了不起的蓋茨比》是從尼克的角度來展開對上流社會冷酷殘忍的控訴,《月亮與六便士》是從一個寫作者的角度來講述斯特里克蘭不同尋常的一生,《偷書賊》是從一個死神的角度來講述一個與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
小說創作背景與《安妮日記》和《辛德勒名單》頗為相似,作為一部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這本書被分成了十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以一本書的名字來命名,里面描述了每本書對她生活的影響。
翻開書本的第一頁就是悲愴的序幕,一片堆積如山的瓦礫廢墟,一個剛剛被死神帶走的6歲的小男孩,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被母親送到了一個寄養家庭,自此之后離開了她最愛的親人,這個孤苦的孩子,父親被納粹帶走了,母親把她送走后失蹤了,弟弟在路途上死亡了……命運把她帶到了慕尼黑遠郊莫爾欽里的一個新家庭,這個家庭雖然很貧窮,但是在整部作品里這個家庭的每個人卻都讓我感受到在歷經苦難時來心靈的溫暖與可貴。
自從莉賽爾在弟弟的葬禮之后意外得到《掘墓人手冊》時她開始偷書,她總共有14本書,其中6本是偷來的。另外4本,有在廚房餐桌上撿到的,有躲在她家的猶太人寫給她的,還有一本是無意中來到她手上的。正是這些書在那個特殊的年月里給她和身邊人的心靈帶來慰藉。
莉賽爾是個孤苦的孩子,可她又是個幸運的孩子。她有一個愛她的養父母,休伯曼夫婦給予她另外一個家,這個家雖然貧窮但又充滿正義與溫情。她的養父漢斯.休伯曼會談手風琴,會陪她一起閱讀,她一開始就看出養父是個值得信賴的人,值得家人信賴,值得朋友信賴。她的養母羅莎.休伯曼看似兇惡,言語粗俗,但是這完全不是她的內心,羅莎是一個鐵腕母親,她用她奇特的方式來表達對一家人的愛,當然,也包括對養女莉賽爾的愛。為了貼補家用她要替街上的富裕人家洗熨衣物,她能夠惹惱每個她遇到的人,她習慣稱莉賽爾“小母豬”有時候還用硬木勺給莉賽爾來一頓打或一番臭罵,可是誰都知道,她的的確確是愛莉賽爾的。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一種出于信任和愛的行為,通常只有孩子才能辨別真偽。今天的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使用的“棍棒”教育大概也只能存在于那些能夠正確辨識愛的家庭里,如果不是因為孩子,大人們誰又愿意用這種奇特的方式來表達愛呢!整本書里,羅莎的形象顯得再真實不過了,她像極了生活中的那些真實的母親。
莉賽爾不僅有愛她的養父母還有一個從小就喜歡她的男朋友魯迪,魯迪是隔壁鄰居家的男孩,是莉賽爾的發小,魯迪喜歡莉賽爾,總是渴望得到她的吻,然后直到他被死神帶走他也沒能實現這個心愿,就連死神自己都為此而惋惜不已。可是戰爭就是這樣殘酷的,有時候它殘忍到不給人表達愛的機會。
整部作品看似在寫一個死神講述偷書賊的故事,可是當我合上書的那一刻,我的腦海里全是那些溫暖感人的畫面。比如魯迪和莉賽爾兩小無猜的愛情,當他們進行賽跑的時候,魯迪對莉賽爾說:要是我贏了,我就親你一下。比如莉賽爾從鎮長夫人家里走出來失去了最后一個主顧之后她選擇了一個硬木勺讓羅莎去懲罰她,可是羅莎并沒有。比如鎮長夫人默許莉賽爾三番兩次到她的書房進行“竊書”,比如全家人一起偷偷在地下室藏了一個猶太人,為了保護他的安全一家人竭盡全力,再比如漢斯被軍隊帶走之后,羅莎一個人抱著漢斯留下的手風琴黯然傷神的姿態……我無法一一列舉腦海里那些打動我的畫面,但我也終于確信了《島上書店》那位82歲老太太為何會被這本書擾得徹夜不眠。這個死神用他那理智、冷靜的口吻在向我們講述一個無比溫暖的故事。而我也被這個故事感動了!
在和平年代,我們不能真正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痛苦。歷史上希特勒的集中營迫害了六百萬的猶太人,在那個人人可危的年代,休伯曼一家人就像是一股清流,他們的善良震撼了死神。如果你要說我為什么會看一本偷書賊的書呢?難道偷書還值得贊頌嗎?不,這只是一個死神講述的故事。莉賽爾的偷竊行為并不是因為貪婪而起,她只偷自己想擁有的書,對于她來說,她所擁有的每一本書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猶太人馬克斯寫給莉賽爾的兩本書《監視者》和《擷取文字的人》,要知道這并不是兩本普通的書,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馬克斯對莉賽爾的報恩,莉賽爾用書幫助了一個承受苦難的猶太人,也幫助了她自己。
這不是一個偷書的故事,也不是一個女孩的自傳,盡管它控訴了戰爭,記錄了歷史,但是在死神冷靜、理智的敘述中,它給予了所有經受苦難的人一點生的希望,一份溫暖的存在……
請相信:只要心中有愛,森林是不會停止生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