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焦慮到不焦慮,是不是一定有這個過程?
Ellen是這樣走過來的。
做老師前期,Ellen背著所有教科書去山里,畫家們畫畫,我則對著山里的蒙古孩子們上課,和孩子們走路,聊天。
極度焦慮,夢里都是上課的事情,孩子的事情,家長的事情,24小時都是他們,都是,全都是。
到底從哪一天不焦慮了,說不清,現在就完全不焦慮了嗎,也沒有做到。
時刻會懷疑自己,到底配不配,是不是值得,能不能把Ellen教育做好,要不要妥協,怎么辦,再怎么辦?
面對孩子,面對家長,面對老師,面對教育,Ellen不敢說自己不焦慮。
一寸一寸往前走,有的時候會踉蹌,有的時候退步,有的時候會非常失望,對自己失望非常可怕,無以言表。
教育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父母更沒有其他選擇,有了孩子就必須面對親子溝通的反思與提升,孩子成長的各種現象和新問題,如果不學習不思考,不改進,焦慮就會不斷升級。
每一次找到一個有效辦法,見證孩子們和自己的成長,都是非常幸福的時刻,但是這樣的時刻不會很多,只有在長期實踐積累和不斷思考再實踐的過程中偶遇,既然這樣的偶然孕育在長期積累中,所以必須長期積累。
下面說說具體的焦慮:
焦慮——對不確定的恐懼和擔心。
1 不確定的事情必然永遠存在。
2 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擔心或者做點什么。
3 選擇繼續擔心,無解。
? ?做點什么,做點什么呢?
孩子哪一個科目弱,就補哪一科,或者直接去老師家里吃住學習,把一個科目外包出去輔導,還是把孩子整個作業時間外包出去?
如果老師有辦法,能不能學一下回家自己嘗試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科目的外包:學習習慣的養成。
好處:成績提高。
壞處:依賴補課老師和寫作業老師。
想清楚一點,孩子永遠是自己的,孩子的獨立性永遠都需要父母來重點培養。
另外,短期沒有見效,怎么辦?
再次,老師的做法和看法與我作為資深家長的想法不同,怎么辦?
還有如何看待孩子的反應?
Besides最重要的,爸爸媽媽們不僅要帥要美,還要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事情,除去圍著孩子轉的事情,還要有與孩子無關的事情。
凱麗姐姐給困惑的大張偉(藝人年老怎么辦,還做不做演藝)真誠地分享:“這個年紀了(50多了)還上電視,有事情做啊,孩子也不希望看見媽媽沒有事情做啊。”她的笑容和眼神在Ellen心里定格了。
一位足夠忙碌的媽媽,有限地投入在親子時間上,會讓親子關系更加健康。
當然,中國確實有全程周末節假日陪讀出來的“高材生”,但是Ellen不認為這個事情需要宣傳和宣揚,更不應該被復制。
母親也是一個人,也是個獨立的人,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美麗人生。
不要把自己熬成黃臉婆,然后安慰自己“畢竟,我是一位母親,我為了孩子。”
不要輕易傾其所有,不要把所有肉都給孩子吃,不要說“沒有關系,孩子,媽媽不怕冷,媽媽不怕熱,媽媽不愛吃……”
媽媽也是人,媽媽也怕冷,怕熱,媽媽也有自己堅持,不是為了孩子的堅持,就是為了自己。
不要拿孩子做借口,不過好自己的生活。
不要拿孩子做理由,不過更好的生活。
不要拿母親做借口,就覺得“所有的母親都嘮叨”
不要開口就是“我小時候,我學習的時候,我……”
不要復制自己的一切給孩子,尤其是二十年前的學習方法和觀點。
沒有如果,接受這個與你有血緣關系或者沒有血緣關系的孩子,
接受父親、母親的角色同時,不要排斥其他角色,
接受一個和你長得像卻擁有不同靈魂的孩子,
接受生命與命運不確定的未來。
生命大課:
接受,放下,從容。
面對,發現,探索,前進。
請再讀一遍,每個月讀一次這首詩,
孩子哪一個科目弱,就補哪一科,或者直接去老師家里吃住學習,把一個科目外包出去輔導,和把孩子整個外包出去?
如果不夠,每周讀一遍,
再不夠,每天讀一遍。
切記:孩子的靈魂是獨立的。
需要被尊重,需要被引導,需要被要求。
需要給予陽光和水分,而后充分自由成長。
相信你的孩子。
不放手,不放縱,
不過度保護和嬌慣。
記得:愛自己。
記得:愛自己。
記得:愛自己的父母。
夾菜先給父母,再給孩子——尊老愛幼,尊老在前。
吃飯等齊老人,再開飯——尊重,從自己做起。
天冷先給自己加衣服,再給孩子加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