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對不確定性的擔(dān)心,面對不可控制事情的擔(dān)心。
焦慮存在是有積極作用:提高大腦警覺和反應(yīng)速度,現(xiàn)實性焦慮與病理上焦慮不同。
今天Ellen只討論家長、老師對學(xué)生成長的焦慮。
家長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父母,祖父母也是家長,不論家庭形式。
孩子的成長有多少不確定的事情簡直說不盡,列不清。
公交車上,祖母大聲地責(zé)罵怒斥一個個子不低清秀的女孩,用力地推了女孩子一下“叫你早點(diǎn)兒往后走,不走,不走,現(xiàn)在好了吧?!過站了!”聲音撕裂感太強(qiáng),女孩忍耐著祖母的斥責(zé),嘴唇緊閉,神情緊張,眉頭緊蹙,身體僵硬,默默不作聲,在擁擠不堪的人群注目下只想找個地洞鉆進(jìn)去或者趕緊下車。
另一天,另一位祖母帶著學(xué)齡前孩子坐公交,“來來做這里,不要做那里。快點(diǎn),……”
“我都給你講了多少遍了,你還記不住嗎?”
“你忘了嗎,你不記得我給你講過嗎?”
“讓你安安靜靜地坐好,怎么就坐不住?”
“讓你好好寫字,怎么就寫成這樣了?”
“還沒寫完嗎?”
“怎么回事?”
“坐好,好好聽。”
“如果考不好,……”
“如果不寫作業(yè),…….”
“孩子的時間太寶貴了,我們沒有多少時間了。”
“我們還有…….需要學(xué)習(xí),我們還有…..時間。”
整個Chinese社會都流行知識焦慮,而老師與家長的焦慮互相交融,互相補(bǔ)充,不斷相得益彰,不斷升級,大有走向無極限的趨勢,沒有盡頭,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
孩子們的焦慮是家長和老師焦慮澆灌出來的副產(chǎn)品。
焦慮的背后是什么?
控制欲。
對不確定的恐懼。
對未知的不可控制感。
不確定孩子是否可以考入實驗班,
不確定孩子是否可以好初中,高中,大學(xué),
不確定孩子是否能短期提高…..的成績,
還有興趣班考級,還有,還有,還有,還有……
穿什么衣服,
到哪里去,
選擇什么出行方式,
看什么書,
學(xué)什么,
學(xué)多久,
學(xué)到什么程度,
……
孩子啊,你怎么和我想得不一樣?
不是你的長相,而是你的能力,你的性格,你的行為,你的分?jǐn)?shù),
你的表現(xiàn)——
你的靈魂,天啊?!
孩子,哪里有義務(wù)和能力去滿足家長的這么多expectation.
Ellen花了幾十年也沒有完全走出父母的designed expectation, but I want to help more people to live their life,just to be themselves.
Not anyone, just as you.
父母是我們終身的動力和羈絆,
很難說得清,
不評判,不評價,
我們努力地成長,費(fèi)盡終身心力,
唯一想活成:自己。
控制欲,每個人都有,如何控制自己想控制親人、孩子的情緒啊?!
恐懼,人之常情,如何在恐懼中繼續(xù)生存,發(fā)展。
還記得在烏魯木齊遇見的出租車的姐,心急如焚,想要搬去女兒上大學(xué)的城市陪讀,天啊,因為自己對孩子沒有自信和安全感,幾乎會毀掉自己和孩子兩代人的生活啊。
養(yǎng)兒育女,培養(yǎng)他們獨(dú)立的能力,從尊重、信任他們和適當(dāng)放手開始,不要等孩子上了大學(xué)才學(xué)習(xí)放手,又無法忍受自己的巨大焦慮,還有很長的人生路要如何活下去啊?
公家車上坐哪里都行,為何只有您說的位置是最好的,最對的呢?
孩子和我們想得不一樣,能不能表達(dá)出來,他們有沒有權(quán)利表達(dá)自己的看法,有沒有機(jī)會不被“修改“,被真正的欣賞尊重,被接受,接受他們”本來的樣子“與我們期待的樣子不同的現(xiàn)實。
除了成績和升學(xué),孩子們?nèi)蘸笕松牟淮_定性事件還會比這些少嗎?
如何接受面對真實的不確定,這是老師和家長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不要評論,每天對孩子評頭論足,您很累,孩子也會距離您越來越遠(yuǎn)。
有個一米八多的大孩子淡淡地說:
“我只不過是現(xiàn)在還在吃住她的,而已,沒有其他什么了。“
這個孩子的內(nèi)心經(jīng)歷了什么,發(fā)生了什么,Ellen無從知曉,但是這個孩子很快就可以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利用高考的機(jī)緣永久離開這個家庭了,是否再回來,或者心是否再回來都不好說了。
不要把孩子越推越遠(yuǎn),
“我是你媽啊,我哪里錯了嗎?供你吃喝住,還這樣對我?“
也許不一定來得及問這個問題。
不要用
“我為了你好“
“我省吃儉用,為了你……“
“你知道嗎?”
這些句式,太可怕。
對孩子不自信,不信任自己孩子的能力,
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長,
然而,沒有捷徑啊。
孩子,會成為我們的老師。
相信孩子,從小培養(yǎng)孩子獨(dú)立思考,獨(dú)立生活能力,
被尊重,被信任的孩子長大更容易尊重他人和獲得更多的支持。
非常負(fù)責(zé)的老師和家長需要:
直面自己的焦慮以及焦慮的源頭。
P.S.
Ellen上海的親身經(jīng)歷和聽聞:
我坐在一個黃色長頸鹿卡通椅子上休息,一個長相甜美的小公主在Ellen面前氣急敗壞,急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你讓開。“她好不容易開口說了這個句子,顯然Ellen沒有因為她長相好就給她出讓座位,要知道Ellen奔波一天非常累了,而且要花3個半小時才能等到上海的朋友見面。
結(jié)果小公主在Ellen正對面兩三米處氣急敗壞地捶胸頓足大哭起來,之后以外婆道歉“被慣壞了“扛走了她。
Ellen太小氣了,太不近人情了,孩子耍脾氣,何必當(dāng)真,讓一下不就好了,人家長相那么甜美,可愛美麗啊。——不好意思,自從進(jìn)入教育行業(yè),最大的人生課堂就是不能輕易妥協(xié),培養(yǎng)孩子尤其如此。
又不是你家的孩子,慣壞了又如何?
Ellen沒有辦法回答,但是做不到。
見到大熊后,他分享了一個更可怕的真實案例,一個任性的小孩如何攪黃了一對新人的婚禮,小孩子是嘉賓帶來的,但是一點(diǎn)點(diǎn)不如意就大鬧婚禮,鬧得非常難堪。
這些孩子的失控行為是因為失去了控制感的反應(yīng)。
不如意,無法忍受不按照自己期待發(fā)生的事情,沒有及時正反饋就受不了。
家長和老師的控制欲往往更強(qiáng)大,只是表現(xiàn)得更加“正當(dāng)“”合理“,也因此往往互相安慰:
我是為了孩子好,我們是為了孩子好。不是嗎?
其他老師也是這樣,
其他家長也是這樣。
Maybe,不都是。